高長虹,山西盂縣路家村鎮西溝村人,1898年出生在一個世代以耕讀為本的小康之家。他是在我國現代文學史上有過相當影響的文學社團“狂飆社”的主將。是山西一位較早結識魯迅,並在魯迅直接培養下成長起來的進步作家。1924年至1929年間先後在太原、北京、上海等地,發起並組織“狂飆運動”,創辦《狂飆》、《弦上》、《長虹周刊》等多種進步刊物,並作為魯迅倡導組織的“莽原社”的重要成員,鼎力協助魯迅編撰《莽原》,被魯迅譽為“奔走最力者”,在推動新文學運動發展上起過積極的作用。1930年至1937年間,為了探求救國救民的道路,曾先後到日德法英意等國,對其政治文化經濟,進行多方麵實地考察,對行為主義心理學、俄國文化以及馬克思主義學說,進行探索研究。抗戰爆發後,他即返回國,先在武漢重慶,從事抗日救亡運動。1941年初,徒步到延安,參加革命工作。1946年春,到東北解放區……

高長虹文學創作生涯前後長達20多年,是一位傑出的詩人、現代作家。在20年代我國文壇上是一位有相當影響的人物,對中國文學和文化事業做出過相當貢獻。迄今流傳於世的約170多萬字的文學作品,有散文、小說、詩歌等,他寫的雜文更有特色。這些都是留給我們極其寶貴的精神財富。

高長虹一生,是積極追求民主自由文明進步、追求光明與理想的一生。他積極支持他的弟弟和朋友加入共產黨,參加革命,鼓勵朋友翻譯《共產黨宣言》。

1938年回國後,參加抗日戰爭,寫了大量政論、雜文和詩歌,最後一部詩集命名為《延安集》。他不愧是一位愛憎分明的愛國主義者。

高長虹是中國現代文學史上一位“怪傑”。從小博覽詩書,聰慧過人,對舊事物,很有反抗精神,對新事物熱情追求。他和山西早期共產黨人高君宇等都有交往。

他的性格孤僻古怪,自恃有才,獨來獨往,我行我素,有時表現出自我意識衝動的狂和傲。這正是他與魯迅反目的主要原因,也是他離開延安,脫離革命文藝營壘的主要原由,也是被曆史淹沒而導致悲劇人物的主觀根源。但他的思想是他自己的,他有自己的獨特思維,這點是最難能可貴的。

後來人對高長虹這樣一位現代文壇“怪傑”的評說,可謂眾說紛紜,褒貶不一。有的說他是山西才子、狂飆主將,把他比作一股狂飆,一道彩虹,把他比作彗星式的人;但也有人說他是,孤傲不群,唯我獨尊,自命不凡,說他是極端個人主義者,無政府(安那其主義)主義者,自由主義者;還有人說他是“尼采式的超人”,甚至稱他為“瘋子”。高長虹自己曾說,“我希望有一個尼采、托爾斯泰、拿破侖綜合的人”《睡覺之前》;還有人說他受哥德、巴枯寧、尼采影響,是“激進派”,是非理性主義者。姚青苗先生把高長虹比喻為五台山的“孤魂野神”……

其實,高長虹生前未必是“界畫分明的白日”,死後卻是“渾融的夜”,在夜色裏,一切相形的輪廓都朦朧了。其實,朦朧是美的修飾,很自然的修飾。俞平伯先生說過,“恐怕再沒有比身後之名渺茫的了”。誠然,文學所投射的影子,從來就是朦朧的。我們對文學作品原創者的心性與思想,隻能多半是體察、揣摸、領悟。解讀研究高長虹,也隻能在朦朧中隱約可見其身影。正如董大中先生為《高長虹研究論文集》寫的“序”中說的那樣,“我在朦朧中,看到一個人影,他是高長虹……他習慣於一個人在人跡罕到的山間小徑,或者從未到過的窮鄉僻壤,踽踽獨行。他不需要向導,他自己就是向導。”正如高長虹在《給反抗者》一文中寫的那樣:“你不曾因為無人同行,而停止過自己所應走的路。”

《一道閃爍著絢爛亮光的長虹》這本書,也隻能是在朦朧中探索,隱約中體悟,給讀者不會有什麼明朗清晰思想啟示的奢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