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過得很快,轉眼又是五年過去了。 WwWCOM
在這一段時間中,除了文明的常規展外,諾亞也在進行一個浩大的工程。
那就是,環恒星粒子對撞機的建設。
據飛舞者文明的隱喻,Ⅰ型文明過渡到型文明重要標誌,就是實現質量到能量的完全轉換。
而在諾亞的現有理論體係中,想要徹底實現質能守恒定律達成質量到能量的完全轉換,隻有正反物質相撞帶來的雙雙泯滅反應。
諾亞目前的文明程度,已經非常接近19型,這是非常靠近Ⅰ型文明頂點的位置,所以諾亞相信,應該不存在Ⅰ型文明中自己所不知道的方式,來達成Ⅰ型到型的過渡,所以少女並不認為自己的方向是錯誤的。
質量到能量的轉換,一直是以往的人類文明和諾亞潛心專研的領域,這個領域有著太大的價值與潛力,人類次認知到質能轉換的偉岸力量,就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美利堅合眾國投放在日本廣島和長崎的兩顆原子彈。
第二顆原子彈投放到日本長崎後的第六,日本接受了波茨坦公告,向全世界無條件投降。
可以,終結二戰的,就是那兩枚人類初步運用質能轉換原理的原子彈。
原子彈,隻是質能轉換中最基礎也最粗糙的利用,它僅僅是通過中子來撞擊重原子,使其裂變為相對原子質量較的輕原子,裂變過程損失掉的很一部分質量,在質能守恒定律的支配下轉換成為了能量。
後期實現聚變放能的氫彈,也僅僅是反了過來,用輕元素聚變為重元素過程損失的質量換來了能量。
劃時代的可控核聚變,也僅僅是這種聚變反應的可控利用而已。
而在宇宙中構成無垠的星海,照亮了無數河係的恒星,內部生的同樣是聚變反應。
核聚變,就是宇宙中質量轉換為能量的一種自然現象。
但是這種初步的質能轉換方式,質量到能量的轉換效率是極低的,氫彈中生的聚變反應,轉換效率不到7%……
後期的可控核聚變略有提升,但即使是到了諾亞目前的多級重元素聚變,質能轉換效率依舊不到4%……
畢竟你無論怎樣的聚變,它都始終隻是聚變反應,相對原子質量較輕的元素不斷聚變為重元素的過程,它始終會有新誕生的重元素存在,而這一部分重元素,就是未能實現轉換的質量。
就算是宇宙中最劇烈最完全的聚變反應——新星爆,質能轉換效率也不會過5%……
這就是核聚變的極限,單單憑借它,永遠無法支撐起型文明的能量需求。
而反物質則不同。
反物質,物理學上指反原子核由反質子和反中子組成的帶負電荷的物質。反核子(反質子和反中子)組成反原子核,反原子核和正電子組成反原子,各種反原子組成各種反物質。
反物質是正常物質的反狀態。當正反物質相遇時,雙方就會相互湮滅抵消,反物質與其質量相等的正物質加和總質量徹底歸零,這一部分質量將完全通過質能轉換方程式(e=^)轉換為能量,其轉換效率是——1%。
這種反應在任何狀態下都可以生,隻要一個反核子和一個正核子相遇,湮滅抵消就會生。而我們所生活的宇宙範圍,基本上都是由正物質組成,也就是,隻要有反物質暴露在環境中,不可逆的湮滅就會生。所以在常規環境中,找不到反物質的存在。
而在粒子對撞實驗中,當對撞粒子能級達到一定程度,可以生質能轉換過程,會同時有新的正物質與反物質誕生,這兩種物質的誕生總量一定是相等的,反物質會在誕生後的一瞬間和粒子對撞機裏的物質生泯滅反應,所以很難捕獲保存下來。
在以往文明的曆史中,也研究過反物質的保存方法,通常方法是營造一個不存在任何正物質的真空環境,通過磁場約束保存,但像反質子之類的東西,即使不生泯滅反應也很快會自行衰變,想要做到長時間的保存在技術和理論上都存在困難。
而人類之所以渴望反物質科技,除了是對於物質能量1%利用的渴望外,更是因為擁有反物質後,任何正物質都可以作為能源,將不再受聚變反應中元素種類的限製,元素周期表上所有的東西都可以和反物質湮滅放出相等質量的能量。
也就是,擁有反物質後,除了毫無一物的虛空,一切都可以成為能量來源。
這就是型文明,他們的能量來源,是宇宙中可以觸摸到的一切。
但正因為“一切”都可以作為能量來源,所以正反物質湮滅反應是不可控的,若是沒有一種外力將兩種物質分開,它們就會持續生猛烈到恐怖的質能轉換反應,就像是宿敵一樣,兩種物質永遠不可能和平相處,隻會在越新星爆的放能過程中同歸於盡。
反物質,可以就是最完美的核武,但是,它不適合當作能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