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跨文化美術學的再認識
教育時空
作者:朱裕樂
[摘 要]隨著我國對外開放,對外交流日益增多,對於如何理解西方文化與東方文化、傳統文化與現代文化、文化衝突與文化融合、文化積累與文化創新,跨文化教育思想極具重要意義。學校美術教育作為藝術教育重要的一部分更要緊隨時代步伐,著力成為跨文化教育的實踐途徑之一。
[關鍵詞]美術 跨文化
中圖分類號:J209.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914X(2014)47-0002-01
引言
美術既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又是人類文化的重要載體。美術教育須緊跟時代,將美術放到文化中,使其得到優秀文化精神的支撐。跨文化美術教育旨在培養學生具有跨文化的眼光,明白今天自己所處的世界文化交融的大環境和自己所能接觸的世界視覺文化資源,從中尋找到人類視覺藝術的發展之路,在跨文化教學的探索中,學習理解西方文化與東方文化、傳統文化與現代文化、文化衝突與文化融合、文化積累與文化創新,尋找我們這個時代本源性的東西,使學生建構起具有時代性和創造性的文化精神。
一、 美術教育與跨文化的核心概念
美術教育:以美術學科為基礎的教育門類。其目的主要是:延續和發展美術的知識與技巧,以滿足人類社會經濟、精神和文化的需要;健全人格,形成人的基本美術素質和能力,促進人的全麵發展。
跨文化:以本民族文化熏陶為主,對與本民族文化有差異或衝突的文化現象理解和包容。
目前跨文化意識的提倡主要是在外語學習領域,因為語言是文化的載體,如果拋開文化學語言很難學到一門語言的精髓,也很難提高自己與對象國人的實際交際能力。
跨文化美術教育培養學生具有跨文化的眼光,要明白今天自己所處的世界文化交融的大環境和自己所能接觸的世界視覺文化資源,從中尋找到人類視覺藝術的發展之路,跨文化賦予我們彙通中西的可能,但文化的生成並非簡單的一加一等於二。在跨文化的遨遊中,尋找我們這個時代本源性的東西,使我們的學生建構起具有當代性和創造性的中國文化精神。
隨著時間的流變,地域的更移,文化被賦予不同的色彩,美術既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又是人類文化的重要載體,與其它藝術及科學、道德、宗教等文化層次密不可分,互為影響。“跨文化”不同於“多元文化”,“跨文化”可以探討多種不同的文化以及這些文化間彼此的互動,學生自身的文化隻是其中之一,跨文化教育與新興的多元文化教學互為呼應,跨文化教育應地方社區的需求,調整教學內容以保存各自獨特的文化和價值。由於世界的飛速發展,帶來國際間文化的密切交流,跨文化與多元文化並存成為國家和民族發展的必然態勢,為了適應這種狀況,美術教育須緊跟時代,將美術放到文化中,使其得到優秀文化精神的支撐。
二、以課堂教學為主陣地,開展跨文化美術教育
在歐洲,跨文化教育通常與多元文化教育劃上等號,但由於國家和語言眾多,分布密集,因而促成比較國際教育的課程。全球性議題,例如分享自然資源、科技、移民、經濟互賴、氣候轉變、社會衝突等都是跨文化課程中的重要議題。
全球各地,從尼泊爾到加納,從澳洲到美國,美術課程都強調本土題材、本土藝術家和工藝家的參與、傳統技巧與視覺資源,以及職業上和生活上的需求。跨文化美術教學中,本土的美術作品與外來文化的美術作品,在學習及研究上的價值是相等的。美國的美術教師整合多元文化取向及社區取向開展視覺藝術教學,取得了值得推廣的經驗。
跨文化美術教育的主陣地在課堂教學中,筆者從中小學教材中尋找不同文化比較、融合的課題,分步驟進行研究,組織教師定期進行案例分析和研究。?
如教授第18冊教材《凝固的音樂》課時,我選擇了格林童話的故鄉――德國的建築。德國文化資源豐富,誕生了許多知名的音樂家、文學家、藝術家,其中建築設計,是文化史上一顆璀璨的明珠,“包豪斯”更是世界設計大師的搖籃。筆者將多方資源進行重組、融合,設計大欣賞、小練習的欣賞課,以“文化體驗之旅”為主線,品味各類建築之美,著力將美術課上成文化課。筆者本節課的設計目的在於:開闊學生視野,品味異域文化帶來的不同體驗,初步培養學生跨學科、跨文化理解能力。在感悟探究部分,由德國的奧林匹克公園引向我國的奧運會場館。德國奧林匹克體育場創造出轟動一時的透明帳篷屋頂,構想奇特,造型別致,使它成為世界建築史上的一項奇跡。我國的“鳥巢”,形態如同孕育生命的“巢”,它更像一個搖籃,寄托著人類對未來的希望。“鳥巢”采用最新技術,一係列輻射式鋼架旋轉、鋼梁編織在一起,成為世界上最大的鋼結構工程,讓人驚歎。還有“水立方”,輕靈、寧靜、具有詩意,融會了中國的傳統文化和現代科技,集建築學、結構力學、精細化工、材料科學與計算機技術等為一體,建造出具有標誌性的空間結構形式,它不僅體現出結構的力量美,還充分表現出建築師的設想,享受大自然的浪漫空間。這些都是由西方設計師、工程師組成的團隊共同完成的,雖然背景和文化不同,他們卻很好地把設計理念融合在了一起,共創建築新奇跡。由“包豪斯”建築引回我們身邊的建築,一起分析自己學校的房屋設計特點,引導學生比較,並由此懂得汲取西方文化的精華為我所用,理解東西方文化交融的益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