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七 五四新文化運動(3 / 3)

一次大戰期間工商階層的發展

清末以來,中國的工商業雖有所發展,但在西方產品的輸入情形下,中國本土工商業的發展仍然有限,一次世界大戰的發生使歐洲各國產業無力東顧,中國的工商業獲得很大的發展,參與工商業的人口持續增加,民族工業,尤其是輕工業得以巨大發展,城市中的工商階層在中國社會中的地位也更顯重要,在五四運動中,他們成為聲援愛國學生的主要力量。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日本借口對德宣戰,攻占青島和膠濟鐵路全線 ,控製了山東省,奪取德國在山東強占的各種權益。1918年大戰結束,德國戰敗。1919年1月18日,戰勝國在巴黎召開”和平會議”。北京政府和廣州軍政府聯合組成中國代表團,以戰勝國身份參加和會,提出取消列強在華的各項特權,取消日本帝國主義與袁世凱訂立的”二十一條”不平等條約,歸還大戰期間日本從德國手中奪去的山東各項權利等要求。巴黎和會在帝國主義列強操縱下,不但拒絕中國的要求,而且在對德合約上,明文規定把德國在山東的特權,全部轉讓給日本。北洋政府竟準備在”合約”上簽字,從而激起了中國人民的強烈的反對。 從而激起青年們的”五四運動”。

五四新文化運動對後世的影響

五四運動從形式上是中國學生的愛國運動,但從整個社會背景社會發展來說,它的影響遠遠不止於此,除了波及中國思想文化,政治發展方向,社會經濟潮流,教育,亦對中國共產黨的發展產生了重要的作用,同時它對現時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中國社會亦有著不可低估之影響。

五四精神

五四的根本精神是什麼,有不同看法。一種看法:科學,民主。1949年後,中共闡述為:愛國,自救,科學,民主。 一說:不屈不撓、憂國憂民、敢於奉獻、敢於鬥爭的偉大愛國主義精神。

五四運動,其主力是學生和青年,他們的愛國精神、為真理和正義而戰的精神、不畏強暴和黑暗政治精神值得任何時代的青年和學生學習。

思想文化

在1919年10月,總統舉行秋定祭孔,同時組織了四存學會,以”昌明”“周公孔子之學”為宗旨, 五四運動時上海女學生遊行示威

1921年更修訂了《褒揚條例實施細則》,進一步強化封建禮教。梁啟超和梁漱溟則高唱中國文化優越論,反對學習西方的文化,反對中國革命派,同時抵製馬克思主義。而在五四運動中,反對中華道德思想文化的人士,推行了新文化運動,更提出”打倒孔家店”、”推倒貞節牌坊”等口號。五四運動進一步促進了反封建思想的發展,與尊重中華文化的複古思潮形成針鋒相對的局麵。中國的語言文字政策的思想淵源大部分都來自於五四時期的西化理論。

對外關係

中國代表沒有在巴黎和平會議上簽字,這並不代表中國的利益和權益能夠保留下來,相反,刺激了日本吞並中國,排擠其他列強的速度。由於北京政府的失敗,各地軍閥利用北京政府的無力,相互攻伐,加劇了中國的內亂。

1921年到1922年召開了華盛頓會議,中國代表提出”十項原則”,山東問題得到解決,日本把青島交還給中華民國政府但是膠濟鐵路仍由日本控製,山東實際仍由日本控製,中國權益沒有恢複。

社會經濟

學生和群眾的抵製日貨,一定條件下刺激了民族產業的發展,但是隨著一戰的結束,中國的社會經濟依然無法擺脫遭受日本欺淩的厄運。

教育方麵

杜威的實用主義教育思想和”自動主義”“自律輔導主義”等教育思想在五四推動下,教育界引起巨變,北京高等師範學校廢除學監製,在”開放女禁”呼聲下,1919年秋,北京大學、南京高等師範、嶺南大學開始招收女生,在教育製度上,婦女權利在五四影響下發生變革。1921年10月,北京政府頒布了《學校係統改革案》(壬戊學製),小學六年,初中四年,高中兩年,大學四至六年,以美國為藍本,教育得到革新。

文學藝術

五四運動開創了中國文學新時代。五四以後,中國出現了大小40多個文藝社團,如文學研究會和創造社,對中國文學發展影響深遠。這個時期,出現了大批文學巨匠,如沈雁冰、鄭振鐸、葉紹鈞、郭沫若、鬱達夫等。

政治方麵

五四運動使蘇俄在中國播下無產階級暴力革命的種子,中國共產黨的成立和國民黨的改組便充分顯示出當時布爾什維克革命是當時半封建半殖民地中國的唯一出路,但也有人認為當時對暴力革命的絕對化,對中國的長遠發展是一種破壞而非建設作用。五四運動以後,工人罷工和政治鬥爭依然不斷,1920年五一,北京學生聯合會散發《五一曆史》傳單,使馬克思主義,共產黨理論傳入工人階層,為共產黨誕生創造了群眾基礎。在中國共產黨黨史上寫下了重要篇章。

評價

五四運動直接影響了中國共產黨的誕生和發展,中國共產黨黨史一般將其定義為”反帝反封建的愛國運動”(注意這裏的”封建”一詞是泛化的封建觀),並以此運動作為舊民主主義革命和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分水嶺。五四運動促進了馬克思主義理論在中國的廣泛傳播,為中國共產黨的成立在思想上和幹部上作了準備。 中國大陸一直存在紀念五四運動的活動,尤其在黨活動中被視為重要紀念,各級黨組織、共青團組織、學校、機關都對其形式非常重視,每年都有大型的紀念活動。但是近些年來社會上也對於五四運動進行了種種反思。例如南懷瑾先生就批評五四運動”造成了對傳統文化的破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