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2020年,GDP和人均收入翻番意味著什麼?(1 / 1)

2020年,GDP和人均收入翻番意味著什麼?

卷首語

作者:葉檀

以往,為了積累發展動能,數量的考慮超過了質量;現在,質量與數量並重的時代到來;在不遠的未來,質量將取代數量。這是中國發展的三部曲。

小康目標的數據含義逐漸清晰:到2020年,實現國內生產總值和城鄉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番。

十年內GDP並不是激進的數字。按照國家統計局的數據,2010年我國GDP為397983億元,翻番即達到795966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比上年增長10.3%;2011年全年國內生產總值471564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比上年增長9.2%。以2010年為基數,如果GDP在十年內保持7.1%的增速,基本能夠完成目標,達到790240億元人民幣。考慮到2011年、2012年的增速都遠超或者將遠超7.1%,未來保持7%到7.5%之間的增速足矣。即使穩健,以此計劃,十年後中國GDP將與美國相當,或者超過美國。

GDP增長數字不激進,還可以通過對比得出。去年年初公布的十二五規劃,各地雖然調低了GDP增速,但某些地方仍然提出了GDP高增長指標,隻有北京等五六個省份將“十二五”經濟增速指標定為8%~9%,其餘大部分省份的經濟增速指標都定在10%以上,有些省份甚至目標翻番。

在經濟高速增長期,一些省份五年內翻番並不是了不得的事。以廣東省為例,2010年廣東省地區生產總值這4.6萬億元左右,與2005年相比,翻了一番有餘,先後超過“亞洲四小龍”的新加坡及中國香港和台灣地區——1998年,廣東GDP超過新加坡;2003年超過香港地區;2007突破3萬億元,超過台灣地區。

以數量取勝、原始積累的時代過去,中國進入以質取勝的轉型期。胡錦濤同誌在十八大報告中提出,根據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實際,要在十六大、十七大確立的全麵建設小康社會目標的基礎上努力實現新的要求:經濟持續健康發展,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取得重大進展,在發展平衡性、協調性、可持續性明顯增強的基礎上,實現國內生產總值和城鄉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人民民主不斷擴大;文化軟實力顯著增強;人民生活水平全麵提高;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建設取得重大進展。辦法有五:第一,全麵深化經濟體製改革。第二,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第三,推進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第四,推動城鄉發展一體化。第五,全麵提高開放型經濟水平——改革、開放、創新、城市化、平衡發展成為關鍵詞。

經濟的可持續能力,經濟模式技術的創新,人與人之間、人與環境之間友好共存,所有這些目標,都需要增加投入,如人力培訓的投入、環保的投入等等,以往的隱性成本將蠶食很大一部分收入,但這是為後代負責必須支付的成本,為此,寧可放慢發展腳步以確保轉型成功。從這個角度說,7%的增長並不慢。

城鄉居民人均收入十年翻番,同樣不是個激進的數字。根據國家統計局去年12月公布的《中國全麵建設小康社會進程統計監測報告(2011)》,2010年人均GDP達到29992元(當年價),按可比價格計算,是2000年的2.56倍;當年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估計為10046元(2000年不變價),是2000年的2.73倍。如果以2010年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計,2020年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20092元,很多地區在十二五規劃中,提出五年居民收入翻番,可見,十年收入翻番並不是個太高的數據。

人均收入需要有較為清晰的界定。

首先,要去除通脹因素,到2020年實現居民購買力翻倍,這是個硬指標。即使每年CPI保持在3%左右的增速,也將使居民的真實購買力大幅縮水,甚至縮水一半左右。其次,未來十年由於人口結構的變化,我國人口總量依然會上升,按照聯合國等機構的數據,我國人口可能在2015年達到15億,老年人口增加,工作年齡人口減少,需要撫養的人口增加,將是對人均收入上升的極大壓力。第三,我國目前的人均收入增長雖然較快,但按照官方統計數據,城鄉居民、行業之間、高管與普通職工之間、體製內外的養老保障之間,差距仍然較大,因此,在人均收入之外參照收入中位數,可以讓我們對於收入分配結構得出較為準確的判斷。

無論是收入分配改革,還是進行國民收入倍增計劃,我國收入的一、二次分配改革,都是重點與難點。改得好,在提升企業效率的同時可以讓多數國民分享改革紅利,改得不好,人均可支配收入會遮掩財富被少數人分享的現實。

麵對重要的轉折關口,中國正在致力於推進科學發展、協調發展。

以往,為了積累發展動能,數量的考慮超過了質量;現在,質量與數量並重的時代到來;在不遠的未來,質量將取代數量。這是中國發展的三部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