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業模仿希拉裏·克林頓的艾米·波勒可謂是靠《周六夜現場》走紅並奠定喜劇界大腕地位的典型代表。在2001年加入《周六夜現場》之前,艾米·波勒還隻是一檔深夜節目的配角班底之一,並時不時在紐約的一些劇團做表演。2008年離開這檔節目後的艾米自己擔任導演、編劇並出演了《公園與遊憩》(Parks and Recreation)、《寬鎮日常》(Broad City)等多部熱門喜劇,並多次和搭檔蒂娜·菲聯袂主持了美國電影電視金球獎——一個惟妙惟肖的政治人物模仿角色讓曾經的業界菜鳥艾米·波勒成為了好萊塢炙手可熱的影視大腕。
影響巨大 左右選情
正如每期節目必不可少的開場語——“從世界之都紐約為您直播,周六晚上到啦!”(Live from New York, it's Saturday Night!)中所說到的那樣,《周六夜現場》與其說是屬於美國人的綜藝,不如說是屬於紐約人的綜藝。
國內某視頻網站在引進這檔節目時注明稱:“《周六夜現場》文化多元、解構主義、略帶一點精英主義的內在氣質使得它逼格滿滿,它和伍迪·艾倫一樣,是真正的紐約地標。”
雖然《周六夜現場》常年惡搞的題材與對象幾乎是不分黨派政治、不分宗教信仰甚至是不分種族膚色的,但它長期以來浸染的紐約特質還是使得這檔節目有著如《紐約客》或是《紐約時報》一般的左派自由思潮。這意味著在《周六夜現場》,奧巴馬、小布什都要被黑,但對奧巴馬是“你丫也太笨了怎麼還不把南方土鱉們弄死”的親媽關心式黑法,對小布什卻是原則立場不能亂的“本質堅定黑”。
顯而易見的是,這樣的政治選邊使得《周六夜現場》和《紐約客》一樣對美國政治格局有著相當的影響力,尤其是在選戰期間,《周六夜現場》黑哪個政客,哪個政客就得倒黴。
在2008年奧巴馬對陣麥凱恩的選戰中,《周六夜現場》惡搞麥凱恩副手、阿拉斯加州州長薩拉·佩林的橋段就被認為是影響了當年的選情。
在一次媒體采訪中,剛剛被提名為共和黨副總統候選人的佩林表示阿拉斯加州與俄羅斯是近鄰,與佩林長相酷似的《周六夜現場》演員蒂娜·菲抓住機會在節目中調侃她,模仿其語氣說“我可以從家裏看到俄羅斯”,這一句台詞就被很多選民誤認為是佩林本人的言論。此後,蒂娜·菲又加足火力多次模仿惡搞佩林,使得共和黨的選情一路下滑。
路透社後來報道稱,有三分之二的受調查選民表示曾經看過《周六夜現場》中與政治相關的內容,10%的受調查選民稱節目中的這些內容左右了自己的投票決定。在曾觀看過這些內容的選民中,59%最終投票給當時的民主黨候選人奧巴馬,39%則最終投票給共和黨候選人約翰·麥凱恩。以至於有媒體稱之為“周六夜現場效應”(The SNL Effect)。
隨著2016年大選前哨戰的開打,《周六夜現場》的編劇們估計又開始摩拳擦掌,絞盡腦汁準備優雅地開黑傑布·布什以及其他共和黨候選人。
《周六夜現場》40周年特別集錄播現場眾星雲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