緬甸離和平有多遠
政治
作者:尹鴻偉
執政進入最後一年,緬甸總統吳登盛希望在2015年10月舉行大選前簽署全國範圍的停火協議,以實現緬甸的民族和平,但現實情況似乎難以如願。
2015年2月12日是緬甸第68個“聯邦日”,全國主要城市都為此舉行了盛大的慶祝活動。吳登盛原計劃在當天與所有少數民族武裝都簽訂“和平和全國和解承諾約定書”,隨後將盡快簽署全國停火協義,但僅有南撣邦軍和克倫民族解放軍等四家武裝簽字,緬甸最大反對黨全國民主聯盟、國防軍總司令和副總司令均沒有簽字。
另外,與政府軍處於交戰狀態的克欽獨立軍和德昂民族解放軍等武裝沒有應邀出席節慶,緬甸民族民主同盟軍(俗稱果敢同盟軍)則沒有被邀請參會,顯示出其中的關係仍然異常微妙。
民族矛盾愈演愈烈
緬甸軍政府在曆經近半個世紀的統治後,在2003年8月推出了旨在實現民族和解、推進民主進程的“七點民主政治路線圖計劃”。2011年3月30日,該國通過選舉推出了新的文人政府,前軍政府將軍之一吳登盛上台就任總統,宣布實現了七步路線圖計劃,一係列變化引起了國際社會的矚目。
由於石油、天然氣、玉石等礦產資源和木材等自然資源非常豐富,曆史上緬甸曾經是東南亞最富有的國家之一,緬甸政府及昂山素季等政治領袖都對緬甸重振雄風充滿了信心。不過,緬甸國家建設的曆史問題欠債太多,隨著民主化的到來,各種各樣的意見和矛盾得以加倍釋放,形成了更多的衝突,民族矛盾、宗教矛盾和資源爭奪等都會變成戰爭的導火索。雖然在政治和經濟改革方麵頗有收獲,但是緬甸的民族矛盾和宗教矛盾卻一直沒有得到緩解,尤其民族矛盾甚至有愈演愈烈的趨勢,嚴重影響到了國家的正常發展。
緬甸法定有135個民族,緬族是主體民族,其他包括克倫族、撣族、克欽族、克耶族、孟族等,少數民族人口占全國人口的近30%,聚居區超過國土麵積的一半。由於對緬族為主體統治的不滿,緬甸的十多個少數民族自1948年獨立以來就與中央政府對抗不斷,並且紛紛成立了自己的地方民族武裝,使緬甸的內戰至今幾乎沒有停止過。
執政四年以來,吳登盛政府對內推行政治、經濟和社會改革,對外與西方社會積極改善關係,很快獲得了各方好感,開始放鬆對緬甸的各種封鎖
目前,緬甸軍方仍舊控製著國內最大的商業集團和利潤最豐厚的經濟部門,例如天然氣和寶石、礦藏的開采。由於軍方在議會的巨大影響力,緬甸23.2%的國家預算仍被用於軍事開支,屬於極高比例。
雖然緬甸各種少數民族武裝與政府軍的交戰已經長達60多年,至今政府軍還沒有徹底地消滅過其中任何一支,顯示出其戰鬥力非常有限,但少數民族武裝也無法形成強大的抗衡力量,因此始終處於政府軍的威懾之下。與此同時,已經走向民主化的緬甸政府一直迫切希望擺脫被國際社會孤立局麵,但這樣的一意孤行又給其帶來了無盡的困擾。
執政四年以來,吳登盛政府對內推行政治、經濟和社會改革,對外與西方社會積極改善關係,很快獲得了各方好感,開始放鬆對緬甸的各種封鎖。其中,美國奧巴馬政府更是積極調整對緬政策,力圖從外部推動緬甸更快地走向民主化,甚至直言不諱地稱緬甸將成為“亞太再平衡”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
吳登盛一直致力於同所有少數民族武裝組織停止衝突,進而通過政治對話實現持久和平。2015年,緬甸將舉行新一屆總統大選,並簽署一份旨在全國範圍內的停火協議,同時改革政府部門和跨越修改憲法的障礙,因此被外界認為是具有非常挑戰的一年。
政府與軍隊步調不一
麵對吳登盛政府的頻頻示好,緬甸大多數少數民族武裝都表現出了積極的回應姿態。不過,由於雙方的訴求差距太大,一方要高度集權,另一方要高度自治,因此談判往往流於形式。緬甸2008年憲法規定,隻有國防軍總司令有權宣戰和結束戰爭,由於總統並不能直接指揮政府國防軍,因此政府與軍隊之間經常出現“步調不一致”的情況,即政府在與少數民族組織談和平,政府軍則不斷與少數民族武裝發生衝突。
事實上,自緬甸實現民主轉型以來,以往的各種利益格局被迫進入了調整陣痛期。少數民族武裝竭力維護自身的權益,卻也是緬甸軍方保留的政治籌碼,戰爭不但成了軍方證明存在的一種政治博弈手段,也成為其鉗製國家政局的走向,甚至操縱2015年總統大選的暫停、延期或取消的籌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