閑話·閑話不閑
作者:周簡段
站在北京景山上的暢春亭東北角,向正東看,正對麵有一條小街,路北五十五號有一座大院,那就是原北京大學第二院。據清人朱一新著《京師坊巷誌稿》記載:此地明代為禦馬監,清代為馬神廟。馬神廟西部路北原為公主府,乃乾隆皇帝四女和嘉公主之第,乾隆二十年修建。光緒二十四年(1898年)五月頒詔設大學堂,途撥馬神廟四公主府充大學堂校舍。同年即建立起京師大學堂;民國元年(1912年)起改為北京大學第二院。
人們印象中的北大第二院,“屋樓高起,麵麵琳宮”。既有高樓,又有宮殿,新舊參半,而以宮殿為主。進大門二門後,可左右分路,入東西兩院。西院有高低九進房屋,分五進院落;東院,經京師、北大兩段續建,分三進院,兩棟樓,一是生物樓,二是數學樓。當中一路,進了二門即為荷花池,荷花池北麵臨大講堂,大講堂後麵是小花園,大講堂就是原公主府的正殿。由正殿繞旁門,走到後麵是公主樓。其間長廊回環,朱漆門麵。樓二層,門欄窗戶俱是細雕彩繪。庭園裏,青石台階,方磚墁地,花樹相間,蒼鬆拂簷,綠柳低垂。每至盛夏季節,荷花池水綠映紅,俱在書香清雅中。打開《國立北京大學民國二十五年畢業同學錄》每一幅校園影像,每一位同學相片,都使人感慨萬千。翻到同學錄的最後一頁,才發現籌備這一期同學錄的有畢業於北大生物係、現在身居美國的生物學家牛滿江教授,他竟是籌委第一名委員。這一期同學錄裏還刊載了校長、教授、各科畢業同學的照片姓名。教師和曆屆畢業同學裏有不少國內外的知名人士,如李四光、胡適、範文瀾、馮友蘭、俞平伯、顧頡剛等。
在中國現代史上,北京大學不僅成為中國新文化的發祥地,同時也成了培養優秀人才的場所。這些出身老北大的教師和同學,他們有的早已是科學家、文學家、哲學家、曆史學家,他們的足跡遍天下,著作也傳遍全球,真是桃李滿天下,書香飄萬裏。北大的校友們每憶及此,也必然是感慨萬端的吧!
(選自《京華感舊錄》/周簡段 著/吉林出版集團有限責任公司/2011年5月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