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日軍侵占威海,清北洋艦隊全軍覆沒。同月,孫中山於廣州建立興中會。4月,甲午戰爭結束,清廷與日本簽訂《馬關條約》,割讓遼東半島、台灣、澎湖列島給日本。5月,康有為發動“公車上書”,主張拒和、遷都、變法。
是年,康有為三十七歲,譚嗣同三十歲,孫中山二十九歲,蔡元培二十七歲,梁啟超二十二歲,王國維十八歲,陳獨秀十五歲,魯迅十四歲,馬一浮十二歲,熊十力十一歲,蔣介石、張君勱八歲,李大釗、梅貽琦六歲,陳寅恪五歲,胡適四歲,梁漱溟、湯用彤、毛澤東兩歲,金嶽霖出生。
12月4日(農曆十月十八日)先生生於河南省唐河縣祁儀鎮。是年,父台異公三十歲,母吳太夫人三十四歲。家中除父母外,尚有胞姊溫蘭、胞兄新蘭。
先生名友蘭,字芝生。先世原籍山西高平縣。清康熙五十五年(1716年),六世祖馮泰公來河南唐河經商,遂定居唐河縣城南五十五裏之祁儀鎮。百餘年間,繁衍為當地望族。至曾祖(諱殿吉,號石泉。道光年間武秀才)家道中落,賴曾祖母塗氏、茹氏辛勤持家,得以中興。《自序》雲:“祖父名玉文(生於道光五年,即1826年;卒於光緒十八年,即1892年),字聖征,有三個兒子。我的父親行二,名台異,字樹侯。伯父名雲異,字鶴亭。叔父名漢異,字爽亭。父親後來成了清光緒戊戌(1898年)科進士。伯父、叔父都是秀才。在祖父教育下,我們這一家就成為當地的書香之家,進入了‘耕讀傳家’的行列。……祖父曾經去考過秀才,本來是可以錄取的,不知道怎麼跟當時的縣官鬧了點別扭,有人勸祖父去疏通,祖父不肯,就沒有被錄取。祖父從此就不再去應試了,一生沒有取得任何功名。可是他的詩做得很好。……傳下來的幾十首詩,編為《梅村詩稿》。他的詩有一種衝淡閑適之趣。當時鄰縣的新野縣有位名士趙一士,為這部詩稿題了一首詩:‘身處人間世,心懷太古春。風流伊上叟,擊壤作堯民。’是以邵雍的《擊壤集》來相比的。我的伯父也能做詩,他把他自己的詩編為《知非齋詩集》。父親也能做詩,有《複齋詩集》。我的一個姑母(即馮士均——蔡按)也能做詩,可惜十幾歲就去世了,留下的詩,家裏的人編為《梅花窗詩草》。……我祖父大概有一千五百畝土地,在我們那一帶還不算大地主。在清朝末年,我們那一帶土地很集中,大地主有兩萬多畝土地。有幾千畝土地的地主很不少。祖父帶著他的子孫生活,家裏經常有二三十口人吃飯,也算是個封建大家庭了。”(《三鬆堂全集》第一卷,第5—6頁。《三鬆堂全集》以下簡稱《全集》)
台異公,號複齋,又號後樂生,生於同治五年(1866年),光緒十五年(1889年)中舉人。曾任唐河崇實書院山長。光緒二十四年(1898年)賜同進士出身,後任職湖北武昌方言學堂,曾被派勘測粵漢、川漢鐵路路線,又曾任崇陽縣知縣。有《複齋遺集》七卷,今存。吳太夫人諱清芝,字靜宜,生於同治元年(1862年)。《先妣吳太夫人行狀》雲:“其先閩人,清初隨雲南右路總兵塗公孝臣屯墾唐河,因家焉,居城南二十五裏小吳莊。”又雲:“先考應試落第,歸過汝墳橋,題壁憶內詩雲:‘年來事事不如人,慣逐群仙步後塵。才調如卿堪第一,奈何偏現女兒身。’蓋其處事明敏,才華富瞻。”又,《祭母文》稱頌吳太夫人雲:“維人傑之挺生,皆造化之鍾靈。但多傷於偏至,鮮能合乎中行。……惟吾母之懿質,集諸德之大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