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十一章 人際關係的發展(三)(1 / 3)

三、青少年期

青少年人際交往的興趣從父母轉向同伴,他們重視友誼和朋友關係的建立,並獲得了與同伴親密交往的能力,體驗到親密感,開始關注異性並與之友好相處。

(一)友誼與朋友的關係

1.友誼的建立與發展友誼(friendship)是人們在交往活動中產生的一種特殊情感,它與交往活動中所產生的一般好感是有本質區別的。友誼具有雙向性,是雙方共同凝結的情感,任何單方麵的良好,不能稱為友誼。友誼以親密關係為核心,其發展是終生的。一個人畢生都需要友誼,其中又以青少年期對友誼的要求最為強烈,國內外的研究(Douvan,Adelson,1966;盧家楣,1989)一般都把青少年期友誼發展分成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是少年期:這個時期突出的心理特點是渴望有很多朋友,到處能受人歡迎。但由於進入青春發育期,身心發展不同步,心理成熟水平落後於生理發育水平,此時對友誼的理解並不深刻,友誼關係的維持主要靠共同活動,而不全是情感上的共鳴,因而友誼的穩定性較差。

第二階段是青年初期:個體一方麵力圖擺脫社會關係的束縛和依賴,獨立地走向社會,另一方麵又麵臨社會出現的種種矛盾和困難,渴望得到知心朋友的幫助和支持,獲得某種安全感。因此,他們把友誼視作相互間的忠誠和信賴,這就使友誼關係深化,穩定性提高。由於對友誼迫切需要,擔心得不到友誼或失去友誼的焦慮情緒也在這階段達到較高程度。

第三階段是17、18歲以後:個體心理發展逐漸成熟,個性特點日益穩定、明顯,對友誼的理解深刻,把友誼關係建立在相互間的親密和情感的共鳴基礎上,友誼在這個階段中內化,使其穩定性進一步提高。

初中生的好友一般為相同性別,這一階段朋友之間的關係也是十分密切的,所建立的友誼相對穩定和持久。

2.朋友關係在生活中日益重要在青少年期人際交往中,朋友關係日益重要,擇友標準較學齡期更為深刻成熟,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麵:有共同的誌趣和追求;有共同的苦悶和煩惱;性格相近;在許多方麵能互惠、相互理解等等。初中生與高中生之間又有一定區別。

(1)初中階段的朋友關係。初中生將感情的重心逐漸偏向關係密切的朋友。有人曾以我國小學生、初中生和大學生為被試,進行了一項調查。問卷中的問題之一是“你平時將自己內心想的事經常對誰講?”,並要求被試將所列的對象按其程度排序,小學生的反應是:父母、兄弟姐妹、朋友;而初中生的反應是:朋友、兄弟姐妹、父母。由此可見,朋友關係在初中生的心目中顯得日益重要。

初中生對交朋友的意義也有了新的認識。他們認為:朋友之間應該能夠同甘苦、共患難,能夠從對方得到支持和幫助。因此,他們對朋友產生了特殊的要求,認為朋友應該坦率、通情達理、關心別人、保守秘密。在初中生的日常交往中,好朋友之間往往彼此公開自己認為最重要、最秘密的事。這種交流對初中生心理的發展是有積極意義的,能夠使他們通過別人更好地認識到自己內心世界所發生的一切,更好地了解自己。

初中生朋友之間心理接近的另一重要條件是觀點和行動上的一致。好朋友之間經常製定出一個一致的行為方案,若違反了共同製定的方案,就要受到嚴厲的遣責。他們認為,是否忠於協議、忠於朋友是衡量友誼的十分重要的尺度。

初中生在交友上還有一個多層次的特點,由於他們興趣、愛好發展得越來越廣泛,內心生活越來越豐富,在一個朋友身上很難滿足自己多方麵的需求。所以,他們可能與某一個朋友的交往隻限於某一方麵的興趣,而與另一個朋友的交往又隻限於另一方麵的興趣。

初中生的朋友關係對於發展他們的各種心理水平和情緒的穩定性是非常重要的。有了朋友,他們會表現得更熱情、更積極、更富有信心和勇氣,更好地發展各種社會性能力。

(2)高中階段的朋友關係。一般認為青年期從高中階段開始,在這一時期內,個體內在交往的需要更加強烈,交友數量幾乎達到高峰。

國外有人曾對500名有犯罪行為的青年和500名普通青年作“你什麼時候結交的朋友最多”的調查。結果表明,這兩類青年中的大多數都認為自己結交朋友最多的是青年時期,前者為58.1%,後者為54.4%(Freedman,1986)。我國有人對500名工人和大學生作調查發現,認為高中階段的朋友最多者占35.4%,排第一位;認為自己最好的朋友是高中時期結交的占45%(楊瑞麗,1984),也排第一位。同時,高中階段與朋友交往的內容也更加豐富而深刻。一項對230名高中生與朋友活動內容的調查顯示,在“學習”、“閑談”、“幫幹活”、“打撲克”、“聽故事”、“玩耍”和“其他”幾項選擇中,“學習”一項占38.9%,排列第一,且遠高於排列第二的“閑談”(22.7%)(鄭和鈞,鄧秉華,1993)。高中生的朋友關係的發展對他們自身的社會化起著重要作用。即使是“閑談”,高中生的交談內容也比初中生更為深刻。如果說,初中生更多地談論流行音樂、服裝或其他時髦問題,那麼高中生已相對更多地涉及青年人的職業誌願、未來理想,甚至關注某些社會問題了(林崇德,1995)。

3.與異性朋友之間的關係在幼兒期和童年期,兒童間的交往一般是不分性別的,經常是男女生在一起遊戲,即使有時分出性別,也不是由於性別本身造成的,而是由於在興趣方麵存在差異。

進入初中以後,男女生都進入性成熟期,互相之間的關係有了新的特點,雙方都開始意識到了性別問題,並彼此對對方逐漸發生了興趣。但是,在最初階段,他們對於異性的興趣往往是以一種相反的方式表達的,或者在異性同學麵前表露出一種漠不關心的態度;或者在言行中表現出對異性同學的輕視;或者以一種不友好的方式攻擊對方。總之,從表麵上看,他們並不相互接近,而是相互排斥。

到初中階段的後期至高中階段,男女生之間逐漸開始融洽相處。而且,在一些男生與女生心中,還會有一位自己所喜愛的異性朋友。女生一般喜歡友好、有活力、大方的男生,男生更喜歡儀表好、文雅、活潑的女生。但是,男女生一般不公開自己對某個人的好感,會把這份好感作為自己的秘密保存,甚至會成為一個永久的秘密。隨著他們各方麵的成熟,價值觀的不斷變化,在初中階段產生的這種情感很可能漸漸地淡化下去,甚至完全消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