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另類閱讀:萬物皆可讀(1 / 3)

另類閱讀:萬物皆可讀

紅豆頭條

作者:何蔚

何蔚,男,“60後”作家。現供職於湖北作家文獻中心。曾任湖北省作家協會文學院合同製專業作家、《讀者》簽約作家。1984年開始在海內外報刊表詩歌、散文、小說和文學評論,共計百餘萬字。1998年輟筆。其作品曾被收入數百種選本和選刊,或入選中學語文自讀課本,以及高考、中考輔導教科書和試卷。著有小說集《狗日的城市》、散文集《時光的臉》和評論集《曉來誰染霜林醉》等。本文為作者在“武漢東西湖名家論壇”上的開壇演講。

老實說,我並不認為讀書是一件多麼快樂的事情,除非那些書是我一直都期盼的,或者,除非那些書是讓我看一眼就能夠喜歡上的。如果不是這樣,那我就寧可選擇不讀書。

不知道大家是不是也和我一樣,許多時候,我們手裏拿著一本書,剛剛翻了幾頁就開始心生厭倦;許多時候,我們很想靜下心來好好地讀讀書,卻又無法將自己早已飛走的那顆心找回來。在這種情況下,如果我們強迫自己去讀書,肯定是一件很別扭的事情。

古人特別推出“學樂”精神,也就是說學習是一件快樂的事。古人經常強調“書中自有顏如玉,書中自有黃金屋”,並以此來激發人們讀書的熱情。然而另一方麵,古人往往又用“頭懸梁”“錐刺股”等等一些自虐性的案例,旁證了“學樂”觀念的虛假。

那麼,我就想問了:你真的相信讀書是一件快樂的事嗎?

老實說,我不相信。我覺得快樂在任何時候都是有前提的。在有選擇的前提下,如果聽音樂比讀書快樂,我會選擇聽音樂;如果看電視比讀書快樂,我會選擇看電視。也就是說,讀書往往是在你別無選擇的前提下強加給自己的一種“快樂”。

現在看來,古人所推崇的“學樂”精神,肯定不是要苛求我們別無選擇地撲在書上發呆,也並不是要蠱惑我們沉迷在一大堆書中,把自己變成一個學富五車卻不諳世間事的傻子。古人所推崇的“學樂”精神,其實在提醒我們要快快樂樂地去學:既在書本中學,也在書本外學;既善於狹義的閱讀,又懂得廣義的閱讀。

那麼,什麼是狹義的閱讀,什麼又是廣義的閱讀呢?其實,這個問題根本不用解釋,大家心裏早就明白了。但關鍵是,在狹義的閱讀中,你能獲得什麼,在廣義的閱讀中你又能獲得什麼。哪一種閱讀能讓我獲得的更多,我就選擇哪一種——這才是我今天要談的話題。在這個話題之內,我們有經驗可以分享,也有疑問值得探討。

我今天要講的是“另類閱讀——萬物皆可讀”。當然,我所說的“另類”,意思就是“非主流”的。既然是“非主流”的,就隻能是對於“主流閱讀”的一種補充、一種調劑。請大家千萬不要喧賓奪主,把非主流當成了主流。“另類閱讀”隻是一種另類的觀點和方法,是“點心”而不是“主食”,是我們讀書生活的另一麵而不是全部。

在這裏,我要和大家一起分享這種快樂的體驗。我希望從今天起,在你們把萬物都當成書來閱讀的過程中,更多的知識和信息會通過另類的渠道,源源不斷地進入你的頭腦和心底,形成獨特的智慧,讓你的心靈成為你自己的內在指導者,而不是被動的接收器和存儲器。

現在,讓我們來想一想這問題:在沒有書的時候,我們能讀什麼?

這個問題大家可能都沒有認真地去思考過。但是,隻要有一次你認真地思考過了,你就一定會認為這是一個非常有趣的問題。我們首先還是會想到古人,想到第一個長時間地仰望星空的人,想到雲圖、天象、洪水、土地、山川、叢林、花草、樹木、蟲、魚、鳥、獸等等這樣一些關鍵詞——它們就是我們的祖先最早讀到的東西。正是這些東西教我們的祖先學會了生存,學會了活動、創造和娛樂。我們祖先最初的智慧和經驗都來自這一切。在沒有書本的歲月裏,我們的祖先一直都是在閱讀著天空和大地上的一切事物。

事實上,無論是在什麼時候,天空和大地上的一切都是新鮮的:無論已知的還是未知的,都可以吸引我們的注意力。這就給我們的閱讀、學習、觀察、探索、分析、思考和研究提供了無限的資源,這就給我們的想象力和創造力提供了無限的空間。

在這裏,我們沒有必要再去還原遠古時期的人們是怎樣在閱讀他們眼中的這個世界,因為這些對於我們已經沒有什麼現實意義了。但我還是想給大家講一個小故事,通過這個故事,大家或許就明白了什麼才是另類的閱讀。

韓信大家都知道吧?他是漢高祖劉邦麾下最重要的一員大將,幫助劉邦南征北戰,打下了江山。我們都知道“韓信用兵,多多益善”的典故,但是,我們千萬不要忽略了,韓信這一經典的兵法韜略並不是來自書本,而是來源於韓信少年時代的“另類閱讀”。

據傳,韓信年少時特別喜歡關注大地上的事物,尤其是螞蟻。他曾經不止一次地、長時間地凝視螞蟻,並且特別留意螞蟻搬家和打仗。他細心地觀察著螞蟻的一舉一動。比如,當成千上萬隻螞蟻投入戰爭的時候,螞蟻的敵對雙方是如何組織大規模的攻防轉換,進攻方是如何布置“圍城”,如何展開集群攻勢,如何推進衝殺梯次;防守方又是如何采取有效的防守,如何投入兵力阻止敵方攻城,如何突破包圍,如何保證龐大的潰敗之師有序地撤退,最大限度地保存實力。

韓信把螞蟻每一場大大小小的爭戰都當作兵書來讀,當作實戰案例來進行總結、分析,他甚至能從成千上萬隻螞蟻中,一眼就能看出誰是總指揮官,誰是梯隊指揮官,誰是先鋒,誰負責後勤保障。螞蟻的爭戰,為有心人韓信提供了形形色色的、全景式的、具有現場感和實戰性質的沙盤推演,讓他對各種規模、各種形式的戰場都有了深刻的認識,並由此讀懂了戰爭的規律,全盤領悟了戰爭的指揮藝術,讓他最終成為中國軍事史上一位傑出的、特立獨行的天才指揮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