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節 EAP對企業員工的心理危機幹預(2 / 2)

EAP框架下心理危機幹預的步驟

目前,國內普遍認同的EAP框架下的員工心理危機幹預主要分為三個步驟:危機前幹預、危機中幹預和危機後幹預。

1.危機前幹預

中國有句古話叫做未雨綢繆,應對危機也是同樣的道理。在危機發生之前,企業就應該提前對員工進行危機幹預培訓,做好與危機相關的宣傳工作。雖然危機不是我們想看到的,但我們必須做好心理防備,一旦麵臨危機,能正確地麵對它。

除此之外,還應該在企業中建立一個互相支持的體係,使每一個員工都覺得生活在一個有力的支持係統裏麵,而不是孤立的存在,這會讓員工在麵臨危機時增強他的防禦能力。

2.危機中幹預

危機中幹預即危機的現場處理,其最重要的是及時性。相關研究表明,心理危機幹預的最佳時間是遭遇創傷性事件後的24~72小時。24小時內一般不進行危機幹預,但超過72小時再進行危機幹預,效果會有所下降。若在4周後才進行危機幹預,作用明顯降低。啟動危機幹預程序時,一般需要一個有力量的人物在場,如企業的核心人物或者心理專家,可以起到穩定軍心的作用。

在2002年發生的“5·7”空難中,西安楊森製藥公司有三位員工不幸遇難,他們都是MBA,在單位有不錯的人緣。悲劇發生以後,遇難者的家屬和同事都陷入悲痛之中。單位的領導層意識到,單靠公司的管理難以緩解員工的心理創傷,於是公司上層與北京大學三位從事過災後心理幹預的專家取得聯係,邀請他們為員工和家屬進行心理幹預。事後證明,及時的心理幹預產生了明顯的效果,員工們懂得了如何應對這種打擊。其中的一位專家這樣說:“用心理救援比較好一點,他們都是正常的人,隻不過突如其來的災難讓他們都處在急性應激反應中,會出現急性應激心理障礙,有的人還會出現遷延性應激心理障礙。我們所做的心理幹預是使經受災難的人順利渡過心理危機,縮短悲傷的過程,適應新的生活。”

3.危機後幹預

預後處理往往是最重要也是最容易忽視的環節。目前,國內企業管理層對心理層麵的重視度不夠,他們往往看到事情沒有在現實中進一步持續,就認為危機已經過去,殊不知,很多危機幹預的工作才開始。因為一些危機的影響產生後,並不會立刻表現出來,特別在行動上看不出什麼不同,但會在以後的生活中對在場的員工產生長遠而潛移默化的影響,這就需要幹預者對其進行進一步的跟蹤觀察和及時的幹預。

§§第六章 中國企業的EAP管理體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