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公司文化價值觀的提煉應符合道義、天道、自然之道。
(2)公司戰略的製定應傳承企業文化的願景和使命。
(3)戰略分解到各個部門及崗位,承擔相應的職責。
(4)根據公司整體的規劃製定相應的製度。
(5)結合現代科技的發展,將現代化辦公科技引入相應的管理環節,提高員工工作效率,感受工作的方便、快捷。
(6)充分授權、放權,用“道”義引導員工,使員工在組織中身心得到成長,充分發揮工作的能動性和積極性。
企業的EAP管理也可借鑒“無為之治”的思想。管理者致力於戰略方針的確定,將日常事務的決策權下放,充分調動下屬的工作積極性,使公司上下各司其職、協力前進。管理者不置身於瑣事,不費力於枝節,而以自身的模範行動影響組織的共同價值觀,用EAP使得員工形成正向的幸福觀、價值觀,反映在日常的工作中,就是在平和自然的氣氛中實現組織的目標。無為而治並不是排斥任何管製行為,而是要把握好組織行為的性質和程度,以不破壞事物的自然狀態和保障員工的正常行為為原則。所謂“無為管理”,並不是取消管理,而是讓管理進入更高層次和更高的境界。人人都是管理者,都是重大決策的參與者,也是決策的執行者。管理達到如此境界,才能使領導者擺脫日常事務,麵對未來,縱觀世界,審時度勢,籌謀大計。貌似無為,事實上是更加有為,更加有效率。
老子的自然無為之道,是一種高度的政治智慧,是一種高明的管理方式。反複體味這一思想,從中汲取政治智慧和管理思想,可以使EAP管理減少失誤,少走彎路。
守柔
“守柔”是道家代表人物老子的經典思想,在《道德經》中有很多關於“柔”的思想,如:“柔弱勝剛強”(《道德經》三十六章);“堅強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道德經》七十六章);“天下莫柔弱於水,而攻堅強者莫之能勝,以其無以易之。弱之勝強,柔之勝剛,天下莫不知,莫能行。”(《道德經》七十八章);“天下之至柔,馳騁天下之至堅”(《道德經》四十三章)。
“柔”是老子處世哲學的一個重要特征,而水集“柔”於一身,突出體現了老子貴柔的思想。“水,至柔也,金,至剛也;水能穴之,金有損而水無損,是攻剛強者,莫之能勝於柔弱也。”普天之下沒有哪一種東西比水更柔弱了,而攻擊堅強的東西,沒有什麼能勝過它。抽刀斷水,卻是斷不了的;點點滴滴的雨水,長年累月可以穿石鑠金;排山倒海的洪水,更是表現出不屈不撓、勇往直前的大無畏精神。柔是水的本性,也是人的本性。老子說“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堅強”,故“堅強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弱之勝強,柔之勝剛。這裏老子所謂的“柔弱”,並不是通常說的軟弱無力的意思,而是其中包含有無比堅韌不拔的力量。“柔”體現在人性上便是一種韌性,隻有具備韌性的人,才能屈能伸、遊刃有餘,人生退一步,則海闊天空。正是柔韌,才表現了人格中的真正力量,處弱卻包含著無窮的動力,有如弓箭,其弓柔性越強,其箭才能射出越遠。
企業EAP可借鑒老子“守柔”的思想,具有非常強的理論價值,然而怎樣理解柔弱思想才是問題的所在。我們必須了解,柔弱指的並非某種實力,而是一種態度。
1.低調的態度
《道德經》第二十八章言:“知其雄,守其雌,為天下溪。為天下溪,常德不離,複歸於嬰兒。”雌雄原本隻是表示動物性別的詞彙,道家卻常常用來指稱剛強和柔弱兩種態度。老子理想的聖人該是雄守雌的,他知道自己有堅強的實力,但卻抱守著柔弱的態度。具有這樣品質的人是很難戰勝的,因為在對手有可能戰勝自己之前,他們先戰勝了自己。
在公司EAP中,應提倡低調的態度,無論是管理手段還是引導行為規範,都應具備“守柔”的特點,內剛而外柔,為人謙遜,能夠化解不必要的衝突、矛盾,用聖人的“處下”、“不爭”的人生態度來要求自己。因為低窪反而能充盈,破舊反而能新生,外表的剛強、得理不饒人反而容易傷人傷己,而內心的強大、外表的謙遜,使一個人能夠更具幸福的傳染力和感召力。
柔弱、低調隻是手段,剛強、不拔、堅韌才是其目的。反之,從表麵上看到強的,實質上未必強;此時強的,彼時未必強。所以,老子要我們拋棄表麵的剛強,而追求實質的剛強,最終達到“弱者道之用”、“柔弱勝剛強”的目的。
2.以退為進
當今社會的發展風雲莫測,無論是企業和員工,都可能遇到巔峰和低穀。“柔”思想告訴我們,要根據外在形式靈活應變,懂得迂回,像水一樣適應外在的環境,遇冷成冰、遇熱成汽,不卑不亢。無論是麵對企業外部的生存狀況還是麵對組織內部人事往來,都能夠靈活的運用柔弱的優勢,待積攢了足夠的能量再出奇製勝。退和進都是辯證的行為,順其自然,順應“道”的發展。
3.以柔克剛
柔弱的事物往往能穿行於最堅硬的東西,無形的力量可以深入到方方麵麵,就像水一樣,無孔不入,滴水穿石,然而刀斧卻不能克其柔弱,萬箭不能穿,可以容納萬物,也可被萬物所容,具有柔的胸懷便可在一切剛強外物之間穿行。在公司治理方麵,無可遇強則強,當麵對困境、問題時,應以柔的態度包容對方,用柔的智慧處理複雜的狀況,便不會出現“殺敵一千,自損八百”的窘態,避免不必要的衝突和誤解。
總之,辯證的用好“守柔”智慧,不用功利的眼光去看待事物,收起鋒芒、銳氣,了解自身的優點、缺點,才能更好地麵對各種紛雜的外在環境,回歸謙虛謹慎、低調為人的人生態度,能夠在如此浮躁的社會找準根基,具備更加清醒的價值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