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AP在中國的發展才十多年的時間,因此在理論和實踐積累方麵都還不足。而且,由於中西方文化傳統和社會經濟現實的差異,注定了EAP在中國的發展道路上必定麵臨很多挑戰,譬如適應本地國情、文化和人群的特征等。目前,我國EAP服務模式主要麵臨以下四個方麵的困難和挑戰。
建立中國化的EAP標準的問題
EAP是一項有高度、有廣度的工作,要想取得較大發展,就需要一個有一定視野和凝聚力的權威機構,培養一支具有相當實力的科研隊伍,根據中國的國情建立適應中國社會現實的EAP標準。
要想建立這個標準,首當其衝的當然是必須將EAP本土化,要對中國本土的文化和社會進行研究。目前我們在這方麵做得還很不夠:一方麵體現在我們對本土的文化和社會研究的欠缺上;另一方麵則是我們現在所使用的心理學研究方法,包括谘詢的研究方法大都是照搬西方的,而沒有創造出符合本土文化的一套標準。如果沒有針對性的研究,中國的EAP發展就很容易陷入盲人摸象的窘境,難以得到健康的發展。“不以規矩,不能成方圓”,我們必須根據自己的國情和文化特點,建立我們自己的規矩,畫好自己的方圓。隻有建立起適應中國社會現實的EAP標準,才能夠使這一外來工作方式有效地服務於我們的企事業發展,服務於我們整體的社會進步。
中國人對“心理”的敏感與防衛
EAP項目的成功實施,必須建立在EAP服務機構、企業以及員工三方之間互相信任、通力配合的基礎上,但是,在中國做到這一點卻很難。一方麵,中國人十分注重個人在精神層麵上的隱私,他們對心理服務有一種與生俱來的抵觸,很多人不承認自己有心理方麵的問題;另一方麵,他們會把心理問題想成一種不能公之於眾、難以啟齒的病,誰如果有心理問題,可能就要遭到周圍人的另眼相待。其實在國外,去心理診所解決心理問題是十分普遍的事情,西方人習慣於每周去教堂做禮拜,遇到問題向神父懺悔,這其實也是一種心理服務。而在中國,大家對內心深處的問題退避三舍,很多人選擇回避。
中國人不願意正視心理問題的這一特點,使得他們在麵對心理谘詢的時候,不願意敞開心扉。他們會隱藏內心的想法,在多次谘詢之後,也不願意暴露自己真實的內心。再加上國內企業的勞資關係較為對立,員工對企業的信任度有限,而員工接受這種服務,則意味著將個人隱私對心理谘詢師或者員工關係專員和盤托出。一旦員工懷疑谘詢師不能真正做到中立,確實保障員工的隱私,受製於項目費用支付方,就會極大地影響員工使用這類服務,最終導致項目的失敗。除了員工本身的防備心理,我國很多企業對於員工的心理關注意識也很淡薄,認為員工的心理問題屬於個人問題,與企業無關,企業沒有必要去重視。尤其是在一些民營企業,更覺得投入大量財力、人力、物力,得不償失。
企業主對成本效益的評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