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第十三
現存的中國最早的文,是商代的卜辭。這隻算是些句子,很少有一章一節的。後來《周易》卦爻辭和《魯春秋》也是如此,不過經卜官和史官按著卦爻與年月的順序編纂起來,比卜辭顯得整齊些罷了。便是這樣,王安石還說《魯春秋》是“斷爛朝報”宋周麟之跋孫覺《春秋經解》引王語。“朝報”相當於現在的政府公報。。所謂“斷”,正是不成片段,不成章節的意思。卜辭的簡略大概是工具的緣故;在脆而狹的甲骨上用刀筆刻字,自然不得不如此。卦爻辭和《魯春秋》似乎沒有能夠跳出卜辭的氛圍去;雖然寫在竹木簡上,自由比較多,卻依然隻跟著卜辭走。《尚書》就不同了。《虞書》、《夏書》大概是後人追記,而且大部分是戰國末年的追記,可以不論;但那幾篇《商書》,即使有些是追記,也總在商周之間。那不但有章節,並且成了篇,足以代表當時史的發展,就是敘述文的發展。而議論文也在這裏麵見了源頭。卜辭是“辭”,《尚書》裏大部分也是“辭”。這些都是官文書。
記言記事的辭之外,還有訟辭。打官司的時候,原被告的口供都叫做“辭”;辭原是“訟”的意思《說文》辛部。,是辯解的言語。這種辭關係兩造的利害很大,兩造都得用心陳說;審判官也得用心聽,他得公平的聽兩麵兒的。這種辭也兼有敘述和議論;兩造自己辦不了,可以請教訟師。這至少是周代的情形。春秋時候,列國交際頻繁,外交的言語關係國體和國家的利害更大,不用說更需慎重了。這也稱為“辭”,又稱為“命”,又合稱為“辭命”或“辭令”。鄭子產便是個善於辭命的人。鄭是個小國,他辦外交,卻能教大國折服,便靠他的辭命。他的辭引古為證,宛轉而有理,他的態度卻堅強不屈。孔子讚美他的辭,更讚美他的“慎辭”均見《左傳》襄公二十五年。。孔子說當時鄭國的辭命,子產先教裨諶創意起草,交給世叔審查,再教行人子羽修改,末了兒他再加潤色《論語·憲問》。。他的確是很慎重的。辭命得“順”,就是宛轉而有理;還得“文”,就是引古為證。
孔子很注意辭命,他覺得這不是件易事,所以自己謙虛的說是辦不了。但教學生卻有這一科;他稱讚宰我、子貢,擅長言語《論語·先進》。,“言語”就是“辭命”。那時候言文似乎是合一的。辭多指說出的言語,命多指
寫出的言語;但也可以兼指。各國派使臣,有時隻口頭指示策略,有時預備下稿子讓他帶著走。這都是命。使臣受了命,到時候總還得隨機應變,自己想說話;因為許多情形是沒法預料的。——當時言語,方言之外有“雅言”。“雅言”就是“夏言”,是當時的京話或官話。孔子講學似乎就用雅言,不用魯語《論語·述而》,“子所雅言:《詩》、《書》、執禮,皆雅言也。”這裏用劉寶楠《論語正義》的解釋。。卜、《尚書》和辭命,大概都是曆代的雅言。訟辭也許不同些。雅言用的既多,所以每字都能寫出,而寫出的和說出的雅言,大體上是一致的。孔子說“辭”隻要“達”就成《論語·衛靈公》,“子曰:‘辭達而已矣。’”。辭是辭命,“達”是明白,辭多了像背書,少了說不明白,多少要恰如其分《儀禮·聘禮》,“辭多則史,少則不達,辭苟足以達,義之至也。”。辭命的重要,代表議論文的發展。
戰國時代,遊說之風大盛。遊士立談可以取卿相,所以最重說辭。他們的說辭卻不像春秋的辭命那樣從容宛轉了。他們鋪張局勢,滔滔不絕,真像背書似的;他們的話,像天花亂墜,有時誇飾,有時詭曲,不問是非,隻圖激動人主的心。那時最重辯。墨子是第一個注意辯論方法的人,他主張“言必有三表”。“三表”是“上本之於古者聖王之事”,“下原察百姓耳目之實”,“廢(發)以為刑政,觀其中國家百姓人民之利”《非命》上。;便是三個標準。不過他究竟是個注重功利的人,不大喜歡文飾,“恐人懷其文,忘其‘用’”,所以楚王說他“言多不辯”《韓非子·外儲說》左上。。——後來有了專以辯論為事的“辯者”,墨家這才更發展了他們的辯論方法,所謂《墨經》便成於那班墨家的手裏。——儒家的孟、荀也重辯。孟子說,“予豈好辯哉?予不得已也!”《滕文公》下。荀子也說,“君子必辯。”《非相篇》。這些都是遊士的影響。但道家的老、莊,法家的韓非,卻不重辯。《老子》裏說,“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八十一章。,“老學”所重的是自然。《莊子》裏說,“大辯不言”《齊物論》。,“莊學”所要的是神秘。韓非也注重功利,主張以法禁辯,說辯“生於上之不明”《問辯》。。後來儒家作《易文言傳》,也道:“君子進德修業。忠信,所以進德也;修辭立其誠,所以居業也。”這不但是在暗暗的批評著遊士好辯的風氣,恐怕還在暗暗的批評著後來稱為名家的“辯者”呢。《文言傳》舊傳是孔子所作,不足信;但這幾句話和“辭達”論倒是合拍的。
孔子開了私人講學的風氣,從此也便有了私家的著作。第一種私家著作是《論語》,卻不是孔子自作而是他的弟子們記的他的說話。諸子書大概多是弟子們及後學者所記,自作的極少。《論語》以記言為主,所記的多是很簡單的。孔子主張“慎言”,痛恨“巧言”和“利口”,他向弟子們說話,大概是很質直的,弟子們體念他的意思,也隻簡單的記出。到了墨子和孟子,可就鋪排得多。《墨子》大約也是弟子們所記。《孟子》據說是孟子晚年和他的弟子公孫醜、萬章等編定的,可也是弟子們記言的體製。那時是個“好辯”的時代。墨子雖不好辯,卻也脫不了時代影響。孟子本是個好辯的人。記言體製的恢張,也是自然的趨勢。這種記言是直接的對話。由對話而發展為獨白,便是“論”。初期的論,言意渾括,《老子》可為代表;後來的《墨經》,《韓非子》“儲說”的經,《管子》的《經言》,都是這體製。再進一步,便是恢張的論,《莊子·齊物論》等篇以及《荀子》、《韓非子》、《管子》的一部分,都是的。——群經諸子書裏常常夾著一些韻句,大概是為了強調。後世的文也偶爾有這種例子。中國的有韻文和無韻文的界限,是並不怎樣嚴格的。
還有一種“寓言”,借著神話或曆史故事來抒論。《莊子》多用神話,《韓非子》多用曆史故事:《莊子》有些神仙家言,《韓非子》是繼承《莊子》的寓言而加以變化。戰國遊士的說辭也好用譬喻。譬喻成了風氣;這開了後來辭賦的路。論是進步的體製,但還隻以篇為單位,“書”的觀念還沒有。直到《呂氏春秋》,才成了第一部有係統的書上節及本節參用傅斯年《戰國文籍中之篇式書體》(《中央研究院語言曆史研究所集刊》第一本第二分)說。。這部書成於呂不韋的門客之手,有十二紀、八覽、六論,共三十多萬字。十二代表十二月,八是卦數,六是秦代的聖數;這些數目是本書的間架,是外在的係統,並非邏輯的秩序,漢代劉安主編《淮南子》,才按照邏輯的秩序,結構就嚴密多了。自從有了私家著作,學術日漸平民化。著作越來越多,流傳也越來越廣。“雅言”便成了凝定的文體了。後世大體采用,言文漸漸分離。戰國末期,“雅言”之外原還有齊語楚語兩種有勢力的方言《孟子·滕文公》,“有楚大夫於此,欲其子之齊語也,則使齊人傅諸。”楚人要學齊語,可見齊語流行很廣。又《韓詩外傳》四,“然則楚之狂者楚言,齊之狂者齊言,習使然也。”“楚言”和“齊言”並舉,可見楚言也是很有勢力的。。但是齊語隻在《春秋公羊傳》裏留下一些,楚語隻在屈原的“辭”裏留下幾個助詞如“羌”“些”等;這些都讓“雅言”壓倒了。
伴隨著議論文的發展,記事文也有了長足的進步。這裏《春秋左氏傳》是一座裏程碑。在前有分國記言的《國語》,《左傳》從它裏麵取材很多。那是鋪排的記言,一麵以《尚書》為範本,一麵讓當時記言體恢張的趨勢推動著,成了這部書。其中自然免不了記事的文字;《左傳》便從這裏出發,將那恢張的趨勢表現在記事文裏。那時遊士的說辭也有人分國記載,也是鋪排的記言,後來成為《戰國策》那部書。《左傳》是說明《春秋》的,是中國第一部編年史。它最長於戰爭的記載;它能夠將千頭萬緒的戰事敘得層次分明,它的描寫更是栩栩如生。它的記言也異曲同工,不過不算獨創罷了。它可還算不得一部有自己的係統的書;它的順序是依著《春秋》的。《春秋》的編年並不是自覺的係統,而且“斷如複斷”,也不成一部“書”。
漢代司馬遷的《史記》才是第一部有自己的係統的史書。他創造了“紀傳”的體製。他的書包括十二本紀、十表、八書、三十世家、七十列傳,共五十多萬字。十二是十二月,是地支,十是天幹,八是卦數,三十取《老子》“三十輻共一轂”的意思,表示那些“輔弼股肱之臣”“忠信行道以奉主上”《史記·自序》。;七十表示人壽之大齊,因為列傳是記載人物的。這也是用數目的哲學作係統,並非邏輯的秩序,和《呂氏春秋》一樣。這部書“厥協《六經》異傳,整齊百家雜語”,以剪裁與組織見長。但是它的文字最大的貢獻,還在描寫人物。左氏隻是描寫事,司馬遷進一步描寫人;寫人更需要精細的觀察和選擇,比較的更難些。班彪論《史記》“善敘事理,辯而不華,質而不野,文質相稱”《後漢書·班彪傳》。,這是說司馬遷行文委曲自然。他寫人也是如此。他又往往即事寓情,低徊不盡;他的悲憤的襟懷,常流露在字裏行間。明代茅坤稱他“出《風》入《騷》”《史記評林》總評。,是不錯的。
漢武帝時候,盛行辭賦;後世說“楚辭漢賦”,真的,漢代簡直可以說是賦的時代。所有的作家幾乎都是賦的作家。賦既有這樣壓倒的勢力,一切的文體,自然都受它的影響。賦的特色是鋪張、排偶、用典故。西漢記事記言,都還用散行的文字,語意大抵簡明;東漢就在散行裏夾排偶,漢魏之際,排偶更甚。西漢的賦,雖用排偶,卻還重自然,並不力求工整;東漢到魏,越來越工整,典故也越用越多。西漢普通文字,句子很短,最短有兩個字的。東漢的句子,便長起來,最短的是四個字;魏代更長,往往用上四下六或上六下四的兩句以完一意。所謂“駢文”或“駢體”,便這樣開始發展。駢體出於辭賦,夾帶著不少的抒情的成分;而句讀整齊,對偶工麗,可以悅目,聲調和諧,又可悅耳,也都助人情韻。因此能夠投人所好,成功了不廢的體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