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是社會的基本細胞,是人生的第一所學校。不論時代發生多大變化,不論生活格局發生多大變化,我們都要重視家庭建設,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風。”在2015年春節團拜會上,習總書記以約占1/4的篇幅,語重心長地談及了家庭與家庭建設問題。

一個家庭不在乎貧窮或富有,貧窮之家人人堅守正道,人人良善樸實,對社會文明進步的幫助就會很多很大;一個家庭也不在乎家庭成員的多與少,隻要人人誠實守信、守法懂禮就能得到人們的尊敬,也是家族生生不息的根本動力。由全國婦聯發起的“尋找最美家庭”活動,得到了全社會的積極響應。“最美家庭”聚集了家庭中每一個人的正能量,每一個“最美家庭”的背後,都聚集著一個個“最美”的人。“最美家庭”是新時代家風的“經閣”、“寶庫”,是新時代良好家風的縮影。

如果,每一個家庭都能以“最美”為目標,不斷在家風建設上努力付出,從日常生活做起,從身邊做起,從一點一滴做起,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落細落小落實,就能讓一個個家庭“小細胞”為營造出全社會的“大和諧”作出更多的貢獻,就能使核心價值觀真正紮根在人們的心靈、滋潤人們的精神。

中華民族傳統文化是以家庭為本位的文化,人們普遍把家庭看作是人生的起點和歸宿。家和萬事興、天倫之樂、尊老愛幼、賢妻良母、相夫教子、勤儉持家等觀念,既是中國傳統家庭文化的精華要義,也是現代婚姻家庭法律道德的規範和要求。

今年農曆三月初六是清明節,正是母親的百年生日。這些天來,我格外懷念母親,懷念她給我的教誨。

1952年初冬時節,我出生在大興安嶺腳下一個偏僻的小山村,一歲多父親就病逝了,腦海裏沒有父親的概念。母親雖然沒上過一天學,但她給予我的家教,卻是挺有文化的,在我成長、進步,直至成為一名黨員領導幹部的曆程中,起到了不可替代、萬般珍貴的作用,奠定了我一生做人做事的思想品格根基。

諺語箴言教誨做人道理

我有一個哥哥、兩個姐姐,他們都長我十多歲,我記事時,哥哥、姐姐都長大成人了。這就使母親對我特別地疼愛、嗬護,走到哪把我帶到哪。而我,對母親也特別依戀,三歲時還偎依在母親懷裏吃奶,都上小學了,回家一看,母親不在,把書包往炕上一扔,轉身就去找。那時,嫂子已到我們家。閑時,母親就經常到前院的堂二舅母家,或到西邊的姥姥家去串門聊天。我找到母親,就抱住她的胳膊依在身旁,聽她們嘮嗑。嫂子和二舅母都笑話逗我說:“都長那麼大了,還像吃奶的孩子一樣。”

二舅母家是左鄰右舍大人孩子的聚會點,我經常跟著母親在這裏聽她們嘮家常。這中間常聽到母親發表議論或評點事情和別人不太一樣,常常是說一些警句諺語。那時,我不管懂不懂得,聽多了也就自覺不自覺地記住了。再長大些,母親教育我時也常講些箴言警句,這使我一點點懂得了一些人生事理。幾十年來,母親當時講的一些警句箴言經常在耳畔回響,有些情景也常常在腦海浮現,成為我青少年人生歲月的寶貴回放。

現在看來,那些話好像很平常,但在當時那窮鄉僻壤、文化荒蕪的小山村,沒有讀過書的母親能傳承並踐行著那些主張,並使我耳濡目染得到啟蒙,是多麼難能可貴。比如,在我上小學前後,母親常和我講:“這個國家好,不是趕上了這個國家,咱的日子沒法過呀!”講毛主席好,共產黨好。毛主席有畫像,我能認得,共產黨是誰,我不懂,但心中埋下了熱愛黨的種子。到我成年時,母親積極支持我入黨。當時村子裏青年人中,主動申請入黨的還沒有別人。

母親特別講究修身做人。教育我要品行端正,就說“做人不能喪良心”“人要走得正、行得正,腳正不怕鞋歪”“人過留名,雁過留聲”““吃涼飯,花贓錢,早晚是病”;教育我要做到勤儉懂知足,就說“笑破不笑補”“知足常樂,不能有福不會享”;教育我處事要有分寸,要多替他人著想,就說“不知哪片雲彩有雨”“說話要知深淺,做事要懂倒正”“人心是肉長的,以心換心”“事怕顛倒顛,遇事替人想”“你敬人一尺,人敬你一丈”;教育我做事要對路,就說“詩書送給文人,紅粉送給佳人,好飯送給饑人”;教育我要有感恩之心、坦誠待人,就說“你給人的好處可以忘,人給你的好處不能忘”“滴水之恩,湧泉相報”“人怕見麵,樹怕扒皮(有誤會有疙瘩,說開了就好;有遮著蓋著的,見了麵就清楚了)”“不能用人朝前,不用人朝後”;教育我心胸要寬、氣量要大,就說“心寬不怕房屋窄”“宰相肚裏能行船”“不能專挑棱縫找氣生,氣大傷身後悔難”;教育我要著眼長遠、耐住性子、幹啥像啥、不畏困難,就說“處人要有長遠勁兒,淡淡泊泊長流水兒”“做事要有耐性,有抻頭”“不能有心采花無心戴”“沒有過不去的日子”……母親的言傳身教,成為哺育我在人生道路上不斷前進的初乳般的營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