師說
【唐】韓愈
古之學者必有師。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無惑?惑而不從師,其為惑也終不解矣。生乎吾前,其聞道也固先乎吾,吾從而師之;生乎吾後,其聞道也亦先乎吾,吾從而師之。吾師道也,夫[fú]庸知其年之先後生於吾乎?是故無貴無賤,無長無少,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
【注釋】受:同“授”,傳授。聞道:語本《論語·裏仁》:“子曰:‘朝聞道,夕死可矣。’”聞,明白,懂得。道,儒家之道。
嗟乎!師道之不傳也久矣!欲人之無惑也難矣!古之聖人,其出人也遠矣,猶且從師而問焉;今之眾人,其下聖人也亦遠矣,而恥學於師。是故聖益聖,愚益愚;聖人之所以為聖,愚人之所以為愚,其皆出於此乎!愛其子,擇師而教之,於其身也,則恥師焉,惑矣!彼童子之師,授之書而習其句讀[dòu]者,非吾所謂傳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師焉,或不[fǒu]焉,小學而大遺,吾未見其明也。巫醫、樂師、百工之人,不恥相師;士大夫之族,曰“師”曰“弟子”雲者,則群聚而笑之。問之,則曰:“彼與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則足羞,官盛則近諛。”嗚呼!師道之不複可知矣。巫醫、樂師、百工之人,君子不齒。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歟!
【注釋】師道:指從師的風尚。
出人:超出一般人。
下:不如、不及。
恥:以……為恥。
出於:因為、由於。
句讀:也稱句逗,古代的斷句方式。
師:教授。
不:同“否”,後麵省略了“師”字,不教授,不解答。
小學而大遺:學習一些細枝末節而遺漏了重點。小,指小的句讀,強調並不是很重要的內容。大,指大的疑惑,通常是文章的核心思想,包含著大的道理。
見:覺得。
其:指代那種重句讀輕疑惑的老師。
相似:相近,表示學問沒有明顯的高低差異。
位卑則足羞,官盛則近諛:以地位低的人為師就可羞,以官職高的人為師就近乎諂媚。足,可,夠得上。盛,高,大。諛,阿諛,奉承。
可知:可以知道緣由。
其:指士大夫之族。
乃:竟然。
其可怪也歟:真是奇怪啊。
聖人無常師。孔子師郯[tán]子、萇弘、師襄、老聃。郯子之徒,其賢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則必有我師。”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於弟子。聞道有先後,術業有專攻,如是而已。
李氏子蟠[pán],年十七,好古文,六藝經傳皆通習之,不拘於時,學於餘。餘嘉其能行古道,作《師說》以貽[yí]之。
【注釋】郯子:春秋時郯國(今山東郯城北)的國君,孔子曾向他請教過少昊氏(傳說中的古代帝王)時代的官職名稱的由來。
萇弘:東周敬王時候的大夫,孔子曾向他請教古樂。
師襄:春秋時魯國的樂官,名襄,孔子曾向他學習彈琴。師,樂師。
老聃:東周時期的守藏史,孔子曾向他問禮。
如是而已:就是這樣的道理罷了,而已,語氣詞,罷了。
六藝經傳皆通習之:六藝的經文和傳文都普遍地學習了。六藝,指六經,即《詩》《書》《禮》《樂》《易》《春秋》六部儒家經典。《樂》已失傳,此為古說。經,指六藝的原文。傳,注解經典的著作。通,普遍。
不拘於時:指沒有受到時代風氣的影響,不以從師學習為恥。於,被。時,時俗,指當時士大夫中恥於從師的不良風氣。
嘉:嘉許。
貽:贈送。
【導讀】這篇論說文,是針對當時以從師為恥的不良風氣而發的,有破有立,先立後破,立論理由充足,破論反駁有力,說理透徹,論證雄辯,能服人之心。
阿房宮賦
【唐】杜牧
六王畢,四海一。蜀山兀[wù],阿[ē]房[páng]出。覆壓三百餘裏,隔離天日。驪[lí]山北構而西折,直走鹹陽。二川溶溶,流入宮牆。五步一樓,十步一閣。廊腰縵回,簷牙高啄。各抱地勢,鉤心鬥角。盤盤焉,囷囷[qūn]焉,蜂房水渦[wō],矗[chù]不知其幾千萬落。長橋臥波,未雲何龍?複道行空,不霽[jì]何虹?高低冥迷,不知西東。歌台暖響,春光融融;舞殿冷袖,風雨淒淒。一日之內,一宮之間,而氣候不齊。
【注釋】兀:山高而上平。這裏形容山上樹木已被砍伐殆盡。阿房:是地名或山名,遺址在今西安的西南。囷囷:曲折回旋的樣子。
妃嬪[pín]媵[yìng]嬙[qiáng],王子皇孫,辭樓下殿,輦[niǎn]來於秦。朝歌夜弦[xián],為[wéi]秦宮人。明星熒熒[yíng],開妝鏡也;綠雲擾擾,梳曉鬟[huán]也。渭流漲[zhǎng]膩,棄脂水也;煙斜霧橫,焚椒蘭也。雷霆乍驚,宮車過也;轆轆[lù]遠聽,杳[yǎo]不知其所之也。一肌一容,盡態極妍[yán],縵[màn]立遠視,而望幸焉[yān]。有不得見者三十六年。
【注釋妃嬪媵嬙:統稱六國王侯的宮妃。妃,皇帝的妾,或太子、王侯的妻。嬪、嬙:都是古代宮廷中女官。媵,古代嫁女時陪嫁的侍女,也可能成為嬪、嬙。
輦:古代用人拉著走的車子,後多指天子或王室坐的車子。
熒熒:微光閃爍的樣子。
轆轆:車行的聲音。
杳:深遠,引申為“最後”。
縵立:久立。
燕趙之收藏,韓魏之經營,齊楚之精英,幾世幾年,剽[piāo]掠[lüè]其人,倚疊如山。一旦不能有,輸來其間,鼎鐺[chēng]玉石,金塊珠礫,棄擲邐[lǐ]迤[yǐ],秦人視之,亦不甚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