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樂府

江南可采蓮,蓮葉何田田。魚戲蓮葉間。魚戲蓮葉東,魚戲蓮葉西,魚戲蓮葉南,魚戲蓮葉北。

【作者簡介】“樂府”原是古代掌管音樂的官署。秦及西漢惠帝時都設有“樂府令”。漢武帝時的樂府規模較大,其職能是掌管宮廷所用音樂,兼采民間歌謠和樂曲。魏晉以後,將漢代樂府機關所搜集演唱的詩歌,統稱為樂府詩。

【注釋】田田:蓮葉茂盛繁密的樣子。

【導讀】詩歌描繪了江南采蓮的熱鬧歡樂場麵,從穿來穿去、欣然戲樂的遊魚中,我們似乎也聽到了采蓮人的歡笑。

長歌行

青青園中葵,朝露待日晞[xī]。陽春布德澤,萬物生光輝。常恐秋節至,焜[kūn]黃華葉衰。百川東到海,何時複西歸?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

【注釋】葵:蔬菜名。晞:曬幹。焜:枯。

【導讀】本詩是勸誡世人惜時奮進的名篇。作者借助朝露易晞、花葉秋落、流水東去不歸來,發出了時光易逝、生命短暫的浩歎!鼓勵人們緊緊抓住隨時間飛逝的生命,奮發努力趁少壯年華有所作為。

北朝民歌

敕勒川,陰山下。天似穹[qióng]廬,籠[lǒng]蓋四野[yǎ]。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低見[xiàn]牛羊。

【作者簡介】北朝民歌是指南北朝時期北方文人所創作的作品,其內容豐富,語言質樸,風格粗獷豪邁,主要收錄在《樂府詩集》中,今存60多首。

【注釋】敕勒:我國古代北方的一個少數民族,以遊牧為生。陰山:山名,在今內蒙古自治區境內。穹廬:北方遊牧民族居住的氈帳,圓頂。野:今讀為yě,此處為韻腳,從古讀。見:同“現”,顯現,露出。

【導讀】該詩歌詠了北國草原的富饒、壯麗,抒發了敕勒人對養育他們的水土、對遊牧生活的無限熱愛之情。

詠鵝

【唐】駱賓王

鵝,鵝,鵝,曲[qū]項向天歌。白毛浮綠水,紅掌撥清波。

【作者簡介】駱賓王(約619—約687),字觀光,漢族,婺州義烏人(今浙江義烏)。唐初詩人,與王勃、楊炯、盧照鄰合稱“初唐四傑”。他小時候就能寫一手好詩,被稱為“神童”。曾參加反對武則天的軍事活動,失敗後不知所終。

【注釋】曲項:這裏指鵝彎彎的脖子。項,脖子。

【導讀】本詩是一首詠物詩。作者以清新歡快的語言,抓住鵝的突出特征來進行描寫。寫得自然、真切、傳神。

【唐】李嶠[qiáo]

解[jiě]落三秋葉,能開二月花。過江千尺浪,入竹萬竿斜[xiá]。

【作者簡介】李嶠(644—713),唐代詩人。字巨山。趙州讚皇(今屬河北)人。少有才名。他是唐朝武後、中宗時著名宮廷詩人,與杜審言、蘇味道、崔融並稱為“文章四友”。有《李嶠集》。

【注釋】解:能夠,會。三秋:晚秋,指農曆九月。二月:這裏指農曆二月,正是鮮花盛開的仲春時節。斜:今讀為xié,此處為韻腳,從古讀。

【導讀】這是一首描寫風的小詩,從動態上對風的力量進行了一種詮釋。

詠柳

【唐】賀知章

碧玉妝成一樹高,萬條垂下綠絲絛[tāo]。不知細葉誰裁出,二月春風似剪刀。

【作者簡介】賀知章(659—744),唐代詩人、書法家。字季真,一字維摩,號石窗,晚年更號四明狂客,又稱秘書外監。越州永興(今浙江蕭山)人。生活於盛唐時期。其排行第八,人稱“賀八”。他喜歡飲酒,被杜甫稱為“酒中八仙”之一,和李白關係很好。

【注釋】妝:裝飾,打扮。絲絛:這裏形容一根根像絲帶般的柳條。絛,用絲編成的繩帶。二月:農曆二月,仲春時節。

【導讀該詩是一首詠物詩,主要描寫了在早春二月時分詩人的見聞及聯想。這首詩借柳樹歌詠春風,將春風比作剪刀,讚美它是美的創造者,裁出了春天,流露出詩人對大自然的熱愛及讚美之情。

回鄉偶書

【唐】賀知章

少小離家老大回,鄉音無改鬢[bìn]毛衰[cuī]。兒童相見不相識,笑問客從何處來。

【注釋】衰:指人老時鬢發疏落變白。古音讀為cuī,今讀shuāi。相見:見到我。這裏的“相”與下文“相識”的“相”都指自己。

【導讀】這首詩運用對比的手法,含蓄地寫出作者久居客地、重返故鄉的無限感慨。

涼州詞

【唐】王之渙[huàn]

黃河遠上白雲間,一片孤城萬仞[rèn]山。羌[qiāng]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

【作者簡介】王之渙(688—742),是盛唐時期的著名詩人,字季淩,漢族,絳州(今山西新絳縣)人。豪放不羈,常擊劍悲歌,其詩多被當時樂工製曲歌唱。名動一時,他常與高適、王昌齡等相唱和,以善於描寫邊塞風光著稱。絕句成就很高,可惜流傳下來的作品很少,《全唐詩》僅錄其詩六首,但篇篇堪稱精品。

【注釋】孤城:這裏指玉門關。仞:長度單位。古代七尺或八尺為一仞。羌:古代的一個少數民族。

【導讀】本詩描寫戍邊士兵的懷鄉之情,寫得蒼涼慷慨,悲而不失其壯,雖極力渲染戍卒不得還鄉的怨情,但絲毫沒有頹喪消沉的情調,充分表現出盛唐詩人的豁達。

登鸛[guàn]雀樓

【唐】王之渙

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欲窮千裏目,更上一層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