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技術年度回顧
技術應用
作者:大樹
處理器篇
說到芯片,英特爾總是繞不過去的老大,2014年的Intel依然在調整戰略,鞏固PC基本業務的同時努力在移動市場尋求突破,前一個任務完成的還不錯,在大環境不利的情況下第三季度財報依然交出了超出預期的答卷;不過移動市場,Intel卻麵臨著賣的越多,虧得越多的尷尬。
Intel年初宣布Fab 42工廠暫停升級14nm工藝,這原本是Intel首批量產14nm工藝的三座晶圓廠之一,雖然Intel表態稱不會影響14nm工藝計劃,但實際上今年的14nm工藝大大延期了,原本第二季度發布的Broadwell處理器延期到了今年底,Broadwell桌麵版直接延後一年,要等到2015年第二季度了。
在這樣的情況下,Intel今年推出了Haswell升級版處理器,大多數都是頻率增加了100MHz,名字改改就完了,架構和工藝都沒有變化,兼容目前的8係芯片組。
當然,針對能超頻的K係列,Intel還單獨推出了代號Devil's Canyon處理器,包括Core i7-4790K、Core i5-4690K,還有一個紀念版奔騰G3258處理器,其中Core i7-4790K不僅改用了更好的封裝和導熱材料,頻率提升也達到了500MHz,售價基本不變,誠意還不錯。
Intel在PC市場叱吒風雲,但在移動市場Intel依然是個新手,急於打開市場大門的Intel選擇了平板處理器作為突破口,製定了4000萬出貨量的目標,雖然上半年隻完成了1500萬的銷量,但下半年Intel加大了攻勢,全年實現4000萬平板處理器的目標不是問題了。
但是,Intel的尷尬之處在於這些平板處理器大都是通過補貼才賣出的,所以賣的越多,Intel賬麵上虧損的越多,第三季度移動營收隻有100萬美元,虧損10億多美元。有分析師給Intel算過賬,這兩年來移動業務一共虧損了大約70億美元了,我們隻能感慨Intel有錢就是這麼任性。
Intel的金錢攻勢在吸引深圳廠商在Windows或者安卓平板上使用Intel處理器很有效,但這種補貼方式也非常危險——一旦Intel停掉這種模式,Intel的Atom處理器對這些廠商來說就沒什麼吸引力了,高端不如高通,拚成本又比不過聯發科、全誌、瑞芯微。
這樣的情況下,盡管移動業務繼續出血,但Intel一時間也無法停掉這種巨額補貼,除了想法把PC客戶端及移動業務部門整合到一起以便賬麵上更好看之外,Intel明年還會尋找新的模式——已經接連出手與兩家國內芯片公司合作,先是瑞芯微,然後是15億美元入股展訊。合作之後,這兩家公司都會得到Intel的技術授權和投資,推出X86架構的處理器,這些國產公司更擅長在低成本市場擴張。
與財大氣粗的Intel相比,AMD公司2014年走過的路要艱辛多了,2013年第三、第四季度接連盈利,但2014年第一、第二兩個季度還是虧損。就在10月份公布第三財報之前,AMD公司在毫無征兆的情況下宣布原CEO羅瑞德退位,原來的二號人物、女強人Lisa Su(蘇姿豐)成為新的CEO。羅瑞德在任三年帶領AMD公司走向轉型,Lisa Su上任之後AMD依然要繼續轉型。
Lisa Su新官上任,在接受媒體采訪中她提到了AMD依然會繼續轉型之路,AMD不會活在Intel的陰影之下,也不會跟Intel在PC市場硬對硬,AMD認為半定製、ARM服務器、嵌入式市場等新興市場大有可為,而在這些領域,Intel並沒有壟斷優勢。
事實上,現在能給AMD輸血的業務還真就是PC之外的內容,在AMD最近一年公布的財報中,最大的亮點並不是PC業務中的CPU或者GPU,而是微軟、索尼的主機訂單,在羅瑞德製定的AMD三大業務中,半定製處理器業務已然成為AMD盈利的中流砥柱,而CPU或者GPU業務雖然營收不低,但算到最後大都是虧損的。
2014年AMD的FX、APU以及平板處理器業務都沒有太多收獲,但展望未來,AMD給大家的期待又提高了——K12架構的64位ARM處理器今年底明年初開始出貨,Skybridge計劃甚至能讓K12與X86處理器針腳兼容。
主機訂單才剛開始,再過兩年才會達到巔峰,利潤率超過20%沒問題,而且半定製業務今年又接到了兩個大單,2016年就會開始交貨,營收都是10億美元級別的。
至於全新的X86架構,AMD這兩年迎回了不少技術大牛,從蘋果歸來的吉姆·凱勒正在負責AMD的Zen架構處理器,相比FX處理器的32nm SOI工藝和推土機架構,Zen架構將升級到FinFET工藝,模塊化架構也會放棄,回歸傳統的SMT同步多線程架構。
另一方麵,AMD以往不太靠譜的代工夥伴Globalfoundries兩年也成熟多了,AMD已經表態GF公司的執行能力大大改善了,現在已經能為AMD代工包括主機處理器、GPU在內的各種產品了,而且GF公司去年獲得了三星的14nm FinFET工藝授權,三星的經驗和技術有助於GF快速進入14nm FinFET工藝,三星自家的該工藝已經量產了,GF的也不遠了,現在已經獲得了AMD的訂單。
與前兩個選手相比,NVIDIA的處理器2014年有些波瀾不驚(平穩發展倒也還是好事)——年初發布了Kepler架構的Tegra K1處理器,性能倒是非常強勁,但在智能手機處理器市場上,性能並不是最重要的,基帶、功耗更加重要,這一點NVIDIA還占不了上風。首先說基帶,NVIDIA買來的Icera基帶雖然技術指標很強,但在產品成熟、通信公司的認證測試上耗費太多時間了,在高通、聯發科的高低兩端夾擊下,NVIDIA實質上已經放棄智能手機市場,轉向自己更擅長的領域。
Tegra K1首先在平板市場獲得了小米的認可,小米推出的MiPad使用的正是Tegra K1處理器,隨後NVIDIA自家的Shield平板也使用了Tegra K1處理器,接著Google的Nexus 9平板也采納了Tegra K1,而且Nexus 9使用的還是64位丹佛架構的Tegra K1,雖然是雙核,但性能更強,而且支持64位指令集。
平板市場之外,Tegra設備的另一個藍海是汽車電子。除了2015款奧迪TT之外,寶馬的i8概念車,以及勞斯萊斯、賓利等豪車也陸續采用了Tegra芯片,NVIDIA宣稱至少19家汽車公司將會支持NVIDIA的技術。
主板篇
上遊市場不給力,今年不出Broadwell桌麵版,Haswell升級版換湯不換藥,所以Intel推出的9係芯片組實際上並無實質變化,而且也隻有Z97、H97兩款,其他的B85、H81照常服役。
與8係芯片組相比,9係芯片組在USB接口、SATA接口、PCI-E 3.0/2.0通道數等方麵都沒有變化,主要的變化是RST支持PCI-E通道,帶來了M.2、SATA Express支持,其中M.2接口是明確支持的,SATA Express接口實際上支持,不過Intel沒有明確提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