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14.葫蘆島市零就業家庭就業援助案例(3 / 3)

李微畢業於礦務局技校,經過兩年的刻苦學習,2000年畢業分配到南票礦務局水泥廠工作。畢業就能分到國有企業上班,在當時是多麼讓人羨慕的事情。本以為在國有企業拿到鐵飯碗的她卻萬萬沒有想到,2002年由於企業效益不好,她和丈夫張波雙雙下崗了。從一個全民職工一下子變成失業人員,這其中巨大的反差讓她一時難以接受,尤其是每當看到其他的同學和朋友時,心裏總有一種反差、失落感,而夫妻雙方都下崗,孩子還小尚需要撫養,經濟上的拮據就更加重了家庭的負擔。由於沒有特殊的技能,再就業也很困難,一家3口隻好靠公婆家的接濟來維持生計。2005年她參加了區勞動就業局組織的針對就業困難家庭的公益性崗位招考。經過激烈的競爭她以優異的成績考上了街道保潔員這一公益性崗位。在上崗之後她和其他同誌一樣被分配到街麵和樓道打掃衛生。在保潔員的工作崗位上,她不怕苦不怕累,每天早晨都會趕在居民上班之前把負責的樓道打掃得幹幹淨淨,在打掃完負責區的衛生之後還要在樓區內負責衛生的監管,每當看到有的居民亂扔垃圾時她都會上前好言進行勸阻。經過她不懈的工作,現在樓區內的衛生已經有了很大的改觀。但改變最大的要數她本人和她的家庭,自從參加了新的工作之後,家裏的笑聲多了,生活有了很大的變化,丈夫也在她積極樂觀的態度影響下,參加了駕駛員培訓班,考試合格取得了駕駛證,在親戚朋友的幫助下搞起了出租車運營生意。生活航船,對於這樣一個家庭來說又揚起了希望的風帆。

李微在幹好本職工作的同時還積極參加街道和社區組織的各項活動,由於工作積極,在今年街道的工作調整中她被調整到社區勞動保障工作站協管員的崗位上。在新的崗位上,她的工作勁頭更足了,不會電腦就從打字開始學,不會管理檔案就積極向社區老同誌學,每一天她都會協助代理員下片走訪,登記失業人員,向居民宣傳再就業政策。積極組織待業青年去參加各種技能培訓。她不僅在工作上積極進取,在思想上也積極要求進步,今年她向社區黨支部正式遞交了入黨申請書。

每當有居民同誌問起她,她總是會說:“是政府的再就業優惠政策讓我有了新的工作崗位,我要加倍地努力工作來回報黨和社會。”

申請 “低保”與護理 “孤老”

孫振俠原是一名電瓷廠的普通女工,由於電瓷廠並軌轉製,2002年6月份,孫振俠下崗了,原本養家糊口的工作現在沒了。丈夫魯子義身體有病,早已多年不上班了,單位每月隻發198元的生活費。女兒在讀初中,正是用錢之時,麵對著女兒的就學,以及一家3口的日常生活,孫振俠每天愁眉不展。她希望能找到一份維持這個家的工作,曾到處去托親戚朋友幫忙找活。但是,由於孫振俠早已超過40歲,很少有單位用大齡人員。幾個月下來,她仍是一無所獲,沒有找到工作。

社區的工作人員知道孫振俠家庭的實際困難後,馬上為她家申報了低保救助,在取得低保金之後,生活上的壓力暫時減緩了一下。但是,靠這100多元的低保金和丈夫的生活費,還是遠遠不夠女兒的讀書費用和生活上的開銷。

2006年4月份,區政府根據零就業家庭失業人員年齡偏大、技能偏差等特點,開發挖掘適合就業困難群體再就業的 “低門檻”崗位,招用了居家養老公益性崗位人員。社區首先對孫振俠家進行了 “零就業家庭”的認定,經道街審核、張榜公布,在群眾無反映的前提下,孫振俠被錄用為護理孤寡老人王景蘭的合適人選。孫振俠緊鎖的眉頭舒展了,因為,她有了一份固定的收入來維持這個家了。

家住6號樓的王景蘭老人,今年已80多歲高齡,無兒無女,丈夫早年病故。孫振俠上崗的第一天,就非常激動地向社區表示:“我絕不辜負大家對我的照顧和信任,珍惜這次上崗機會。我會像親人一樣來護理王景蘭老人的,讓領導滿意,讓老人滿意,更讓社會滿意。”

孫振俠這樣說的,也是這樣去做的。她每天早早地到王景蘭老人的住處,先幫老人打掃整理房間,擦擦洗洗。看到她每天都這樣認真仔細的擦洗,王景蘭老人總是心疼地說:“振俠啊,行了,你歇一下,別累壞了。”這時,孫振俠便抬起頭來,抹一下額頭上的汗水說:“沒事,隻有房內整潔幹淨了,您每天的心情才會好,您才會長命百歲,讓您身體健康是我的職責。”為了幫老人解悶,她經常陪老人出去散步,找來一些報紙、刊物讀給老人聽。

平時,孫振俠這樣細心、體貼地照料老人,節假日也是如此,從不間斷。有一次,剛好是星期天,趕上女兒回來了,正當孫振俠起身要出門時,女兒便用哀求的聲音說:“媽,我已經幾個星期沒回家了,今天你就別去王奶奶家,陪我一天好不好?”孫振俠疼惜地攬過女兒的頭說:“孩子,媽媽現在的工作就是每天照顧好王奶奶,怎麼能在家陪你呢?”事後,有人不解地問她:“幹嗎那麼認真,老人平時對你不是很滿意嗎?陪女兒在家一天,老人會理解你的。”而孫振俠卻滿臉嚴肅地說:“護理王景蘭老人是社會對我的照顧和信任,照顧好老人更是我的職責。”

用實際行動來回報黨、回報社會——記古城街道春和社區代理員陸玉蘭

家住興城市溫泉街道建海社區的陸玉蘭,今年43歲,原是興城市軸承廠職工。8年前,靠工資收入的她相夫教子,勤儉持家,一家三口人的生活倒也相安相順、無憂無慮。然而,隨著我國企業體製的改革,陸玉蘭與丈夫高永興同所在的軸承廠解除勞動關係,夫妻倆於1997年底雙雙失業。從此,她們平靜的日子出現了危機,生活一下子陷入窘境。

為了生存,夫妻倆曾打過工,掙些微薄的收入,也嚐試著做買賣,希望能改善生活。可這掙工資的人既無經驗,又無資金,起早貪黑地在商海中折騰,把身體累垮了不說又賠進去幾千塊,幾年下來,不但沒過上好日子,生活卻越來越拮據了。而在這時,陸玉蘭年邁的雙親又歸到她家,由她贍養,真猶如是雪上加霜,原本清苦的生活就更加艱難了。

陸玉蘭還有一個正在讀高中的孩子,是一名品學兼優的好學生,看到父母為了生計疲於奔波,而且還為交不起學費而發愁時,曾一度產生輟學打工掙錢,以此來幫助父母養家糊口的念頭,致使學習成績直線下降……麵對這些沉重的家庭負擔,上有老下有小的陸玉蘭幾乎失去了生活的勇氣。

就在她們家生活無著落的時候,當地政府開展了建立 “零就業家庭援助長效機製”活動,在了解到她們狀況後,社區領導及時將情況上報給市勞動就業部門,有關部門經過核實,在短短的20日內就安排陸玉蘭到古城辦事處春和社區擔任勞動代理員工作,每月工資400元,外加“三險”補貼。

黨和政府的關懷,使陸玉蘭一家人重又燃起了生活的希望。生活穩定了,心情舒暢了,好事、喜事也就接踵而至。先是其夫在市勞動局開設的免費電腦培訓班中通過考試,獲得結業證書,現正準備用所學的電腦技術幹出一番事業,緊接著就是兒子在今年的高考中,以總分580分的好成績被沈陽市航空大學錄取。

陸玉蘭樂了,年邁的父母雙親樂了,幸福和歡樂又回到了陸玉蘭家中,她逢人就說:“我家能有今天,多虧了共產黨的好政策,在今後的工作中,我會加倍努力,用實際行動來回報黨、回報社會。”

肥豬滿圈折射出創業的甘甜

張桂馥,44歲,原是建昌縣毛巾廠的一名普通工人,2002年的企業產權製度改革,她成了一名下崗失業人員,更為雪上加霜的是,一年後,她的丈夫也步了她的後塵。這突如其來的雙下崗打破了他們原來溫馨幸福的家庭生活,正在讀初中的女兒和讀小學四年級的兒子如何供養?一家4口人的生活費用從何而來?張桂馥困惑萬分,不知所措……迫於生活上的壓力,張桂馥不得不走出家門,尋找新的就業門路,但由於年齡偏大,又沒有專業技術,她一直沒有找到一份令自己滿意的工作。此時,她家沒有任何經濟來源,沉重的生活擔子壓得她喘不過氣來,要不是為了兩個未成年的孩子,她真的想結束生命,脫離 “苦海”。

在2005年開展的零就業家庭援助工作中,建昌縣勞動就業局通過社區了解到張桂馥的家庭情況後,領導親自找她談心,鼓勵她為了孩子,必須麵對現實,堅強地生活下去,並根據她的實際情況,先安排她從事公益性崗位工作。張桂馥同誌非常珍惜就業局為她安排的公益性崗位工作,對工作認真負責,勤勤懇懇,幹得非常出色。雖然這一點工資並不能滿足她家的生活需要,但政府的支持,讓她看到了希望的曙光,也讓她萌發了一個更加良好的念頭——自己創業。但是什麼項目投資少,見效快呢?她又找到了建昌縣勞動就業局。建昌縣勞動就業局根據她的情況,有針對性地安排她參加了養殖技術培訓班,使她係統地掌握了養豬的專業技術,創業技能和心理素質也得到全麵的提升。於是她選擇養豬作為自己的創業項目。她選擇場地,建起了4間豬舍。但是自己僅存的積蓄全部投入了豬舍建設,購買豬仔和種豬的資金卻無著落。建昌縣勞動就業局得知這一情況後,特此幫她得到了2萬元的小額擔保貸款,使她順利地購進豬仔和種豬,8個月又過去了,經過張桂馥同誌的精心飼養,豬場內300多頭豬腰肥體壯,場麵十分喜人。張桂馥笑了,她感慨地說,這都是國家政策好,給下崗職工這麼多的幫助,是建昌縣勞動就業局讓我重新找回信心,找回自我,我一定穩定發展,逐漸擴大自己的規模,爭取用最大努力來回報政府的支持與幫助,回報社會的關懷。

她創辦了 “愛心托老所”

隨著國有企業改革的不斷深化,曾經是建昌縣紡織廠的普通職工朱廣娟夫妻二人都被“並軌”了。他們十分彷徨,原本充滿歡聲笑語的家庭生活沒有了,以後的路如何走?沒有了經濟來源,如何供養年邁的公婆和正在讀高一的兒子?況且倆人又沒有任何特長,尤其是四十多歲的女人找個工作實在是更難了。在一次次的尋找工作碰壁後,她的情緒低落了到極點。

2005年元月,朱廣娟懷著極其無奈的心情參加了建昌縣勞動就業局舉辦的下崗失業人員培訓班,在老師的熱心幫助下,她係統地學完了創業培訓課程,通過學習,她打開了自己禁錮的思想,重新看到了生活的曙光,樹立了自己創業的信心。既然要自己創業,選擇什麼項目作為自己的突破口?她經過大量的調查研究,並結合自己的實際情況,決定先從“短平快”項目下手,創建“愛心托老所”。這個項目她可利用自己家寬裕的院落,充足的房屋,固定資產投資減少很多,況且這個項目很適合一些老年人的心願,項目選定後,她通過政府的小額貸款購置了20張床,並對自己的房屋進行重新的裝飾,招收了4名下崗的姐妹。經過緊張的籌備,她的“愛心托老所”熱熱鬧鬧地開張了。由於她的愛心托老所安排很多老年人喜歡的活動,深受老年人的歡迎。僅僅三個月的時間,她的愛心托老所便粗具規模。現在,愛心托老所的生意紅紅火火。通過創辦托老所,不僅取得了良好的社會效益,也給她帶來了可觀的經濟效益。每個月1600元的純收入,對於一個下崗職工而言,確實可觀。現在,朱廣娟的家裏又充滿了往日的歡聲笑語。她語重心長地說:“是建昌縣勞動就業局為我人生創業之路點亮了一盞綠燈,讓我重新樹立起生活的希望,揚起理想的風帆,如果沒有他們的幫助,我現在還不知情形如何?我今後將更加努力工作,把所學知識充分地發揮出來,逐步壯大自己的事業,爭取吸納更多下崗失業人員,為社會貢獻自己的力量。”

從開小吃部到開餐館

周偉偉,女,今年26歲,是楊家杖子街道北嶽社區居民,1997年中學畢業後無工作,由於父母雙雙下崗,生活極度困難,月收入僅400元左右,加之母親常年患病,打針吃藥每個月就需要300多元,家裏一貧如洗,靠親屬接濟和政府救濟過日子。父母親年齡大,無專業技術特長,無業可就,家庭的生活負擔就都落在了她的肩上。社區針對她家的情況,同開發區勞動保障局就業中心聯係,安排她到廚藝學習班學習,經過兩年多學習她雖然吃了很多苦,卻學會了煎、炒、溜、炸一係列烹調技術。學成之後她回到了自己生長的開發區,先是在楊家杖子市場北側租了一個小吃部,三年後又在社區的支持下,於2004年5月又在市場路北麵開了一個 “悅意餐館”,還雇用兩名待業青年為餐館服務員。

幾年來開發區政府及相關部門對她十分關心,不但為她減免一些稅費,還將她樹為就業典型加以扶持和幫助,街道和社區領導經常關心她的情況。

五年來,周偉偉從開小吃部到開餐館,主副食有各種溜、炒菜、米飯、餃子、餛飩、包子,特色菜燉豬血等,以質量取勝,把顧客視為上帝,使每個顧客高興而來滿意而去。她在經營過程中不忘相關部門對她的幫助,總是主動地參加街道和社區組織的各項活動,現在她的家庭收入增加了,母親的病經過治療也好轉了。

每年盈利去掉一切稅費,純收入近萬元。周偉偉常說一句口頭禪:

“隻要吃苦耐勞,就不怕沒錢可賺。”她是當今青年自謀職業的榜樣。她不等、不靠,自尊、自愛、自強、自立,為我們在全麵建設小康的進程中,樹立了典範,增添了光彩。通過個人的努力和開發區勞動保障部門及街道、社區幫助,她的家庭生活逐漸好轉,不但使父母老有所養,生活無憂,她本人也找到了如意郎君,生了一個可愛的寶寶,過上了好日子。

創業創出個大老板

20年前,隨著改革開放的大潮,張樹立所在單位貿易公司由計劃經濟走向了市場經濟,他被迫下崗了。一家3口的經濟來源,從此斷了路。不甘心在家等、靠、要的他,開始了自主創業,他反複思考,憑著在原單位食堂工作時,師傅教給的廚藝之長,自籌資金,多方麵聯係,最終與原單位貿易公司達成租用門市房協議,在單位附近辦起了飯店。

就在1986年,他邁出了創業的第一步。掛起了飯店 “幌子”,自己當了廚師,妻子當了服務員。為了讓那些和自己一樣的兄弟、姐妹不靠政府照顧也吃上飯,他還向社會招了5名待崗,下崗人員。經過努力,飯店的生意一天比一天好起來。誰料到好景不長,受到經濟大潮的衝擊,原礦山、企業原有計劃經濟的單位倒閉了,從此,吃飯的人少了,單位招待客人時,也要賒賬,日積月累,使這不足100平方米的小店,債務累累。房租要付,稅費要交,如果再繼續堅持幹下去,虧損就會更大,眼看他精打細算經營三四年的小飯店,就要 “倒閉”了。

張樹立徹夜不眠,不甘心失敗,思來想去與妻子商量,去老丈人家借錢。當老人知道此事後,非常支持他,要求他們夫妻必須把這小店支撐下去。他一邊主管飯店的生意,一邊要陳賬。為了招攬顧客,他在餐桌上加大菜、飯量,做到薄利多銷。這樣一來,來吃飯的顧客逐漸多了起來,從此生意火了起來。6年的時間過去了,飯店的名傳了出去,來往的顧客有時沒有座位,隨時走掉。張樹立看在眼裏,急在心上。他一次次地動腦筋,換掉店麵,擴大經營範圍。寫出申請,要求貸款。經銀行考察,同意張樹立以二層樓房為實物擔保進行了貸款。在他的積極努力下,一座足能容納千人以上就餐的大型飯店——“星光大酒店”在2000年聳立起來,隨時隨地招待客人,還能舉辦婚事、壽誕及大型宴會。

這是開發區最大的酒樓,為了報答社會,他主動吸納下崗、失業人員26名作為服務員及幫廚,幫助解決再就業,為社會減輕了負擔。還積極主動幫助家庭貧困的服務生,解決暫時困難,買大米、捐現金,使貧困家庭的孩子很受感動。他為了幫助下崗失業人員再就業,甘心情願幫助他們解決實際困難和家庭問題。

張樹立同誌是按章辦事,遵紀守法的經營者,也是納稅的榜樣。20年來,他兢兢業業地創業,如今他已是星光酒店名正言順的大老板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