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石油、天然氣的開采和利用,是一項新興而古老的事業。它成為我國現代能源生產的一個重要工業部門,不過是新中國建立40多年後的事情。而我國發現和利用石油、天然氣的曆史,卻可以追溯到2000年以前,並且在技術上曾經創造過輝煌的成就。
我國近代石油工業萌芽於19世紀中葉,經曆了70多年的艱難曆程,直到新中國建立前夕,它的基礎仍然極其薄弱。回顧這一曆史,將有助於我們認識當代我國石油工業的崛起。
一、我國古代石油、天然氣的開采和利用
早在公元前一二世紀,我國古代勞動人民就在陝北一帶發現了石油。至遲在秦漢之際,就在鑽鑿水井和鹽井過程中發現了天然氣的可燃現象,並且形象地稱這種井為“火井”。“石油”這一名稱,最早出現在北宋沈括的著作《夢溪筆談》中,至今已有900多年的曆史了。
我國古代對石油、天然氣的利用已相當廣泛。大約距今2000年前,西北地區的人民就知道漂浮在水麵上的石油“燃之極明”,就收集盛入容器,用以點燈。北魏酈道元的地理名著《水經注》中曾有用石油“膏車”的記載。唐、宋以來發展到用石油製作“石燭”和石墨。北宋時,京城開封出現了煉製“猛火油”的作坊,所產“猛火油”主要用於軍事。我國對天然氣的利用,最初與鹽井相聯係。從公元前13世紀開始,人們就對四川自貢、富順和榮縣一帶的淺層天然氣進行了開發和利用。這是世界上最早投入開采的天然氣田之一。
在鑽井方麵,北宋中期,四川地區開始以簡單的機械衝擊鑽鑿方法代替手工掘鑿,鑽鑿出井徑如碗口大的“卓筒井”。這是我國古代鑽井技術的重大創新。明代時,我國已有了一套完整的鑽井、打撈、完井的工藝方法和程序。這個程序基本與現代鑽井一致。我國古代鑽井技術的發展,在世界鑽井史上留下了光輝的一頁。
綜上所述,古代的中國,無論在發現還是利用石油、天然氣方麵,都曾創造過光輝的業績,為人類作出了重要貢獻。
二、我國近代的石油工業
我國古代在發現和利用石油、天然氣方麵,曾一度處於世界領先地位。但是,長期的封建統治使生產力發展極其緩慢。直到19世紀中葉,在洋務運動中,我國近代的石油工業才開始出現。它從誕生起,就受到外國侵略勢力和國內封建勢力的雙重壓製,慘淡經營,步履艱難,直到1949年,規模仍然很小。
1861年台灣苗栗發現石油。清政府於1878年從美國聘請鑽井技師,購進鑽井機械,組成中國近代史上第一支鑽井隊,在苗栗打了第一口井,日產油750公斤。這是我國近代石油工業的開端。1895年到1945年,日本侵占台灣50年間,共鑽井251口。日本投降後,國民黨政府在中國台灣設立油礦勘探處,先後打井8口,有6口出油。
我國大陸最早的油礦是陝西延長油礦。1907年,清政府成立延長石油官廠,從日本聘請技師、技工,購進一部以蒸汽機為動力的頓鑽鑽機。延長1號井日產油2噸,每天煉煤油125公斤,一時在社會上引起轟動,延長遂由此聞名。1935年4月,劉誌丹領導的紅軍解放了延長油礦,此後十幾年間,延長油礦為邊區政府提供了汽油、煤油、柴油、蠟燭等產品,為陝北革命根據地的鞏固和發展,為抗日戰爭的勝利立下了汗馬功勞。
在近代,我國還對新疆獨山子和四川的天然氣進行勘探開發。獨山子油礦於1938年在蘇聯的合作下,鑽井33口,原油日產量達7噸。1936年,四川油礦勘探處成立。至1949年,鑽井6口,累計產氣2350萬立方米,相當於現在四川天然氣2天的產量。此外,日本侵占我國東北地區後,為掠奪資源,加緊進行人造油的開發和利用,建立了錦州煤氣合成廠、撫順煤液化氣廠、撫順東西兩個製油廠和樺甸頁岩油廠。
玉門是舊中國投入開發規模最大、產量最高的油田。1937年春,我國著名地質學家孫健初隨美國地質調查隊到玉門調查,發現了老君廟一帶的石油露頭。1938年12月,孫健初等人再次來到玉門,對老君廟構造進行細測,1939年3月27日打出第一口井,日產原油1噸多,之後陸續鑽井4口,1940年4月2日發生井噴,發現了玉門油田的主力油層。1940年9月,國民黨政府資源委員會決定正式開發玉門油礦。從此,玉門油礦在中國西部誕生,成為我國1949年以前最大的油田。1939年至1949年,玉門油礦鑽井48口,生產原油49萬噸,約占舊中國44年間產油總和的78.4%。玉門油礦作為我國近代石油工業的基礎,在中國石油工業的發展中發揮了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