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無名,萬物之始也;有名,萬物之母也。故恒無欲也,以觀其眇;恒有欲也,以觀其所徼。兩者同出,異名同謂。玄之又玄,眾妙之門。
【譯文】
“道”如果可以用言語來表述,那它就是常“道”(“道”是可以用言語來表述的,它並非一般的“道”);“名”如果可以用文辭去命名,那它就是常“名”(“名”也是可以說明的,它並非普通的“名”)。“無”可以用來表述天地渾沌未開之際的狀況;而“有”,則是宇宙萬物產生之本原的命名。因此,要常從“無”中去觀察領悟“道”的奧妙;要常從“有”中去觀察體會“道”的端倪。無與有這兩者,來源相同而名稱相異,都可以稱之為玄妙、深遠。它不是一般的玄妙、深奧,而是玄妙又玄妙、深遠又深遠,是宇宙天地萬物之奧妙的總門(從“有名”的奧妙到達無形的奧妙,“道”是洞悉一切奧妙變化的門徑)。
【小處方】
遇到了事情,要有沉默而冷靜的思考,不必急於表白。
隻要問心無愧也就可以了。
人間事物,原隻是自自然然的生長,不必在乎,但也不是不在乎,要懂得自在、自然。
道的門是為沉默而生長的,喧嘩的人們就讓他們喧嘩吧。
不是不去管他,而是要沉靜的去管他,管他就要先自在。
第二章[天下皆知美之為美]
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惡已;皆知善,斯不善矣。有無之相生也,難易之相成也,長短之相刑也,高下之相盈也,音聲之相和也,先後之相隨,恒也。是以聖人居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萬物作而弗始也,為而弗誌也,成功而弗居也。夫唯弗居,是以弗去。
【譯文】
天下人都知道美之所以為美,那是由於有醜陋的存在。都知道善之所以為善,那是因為有惡的存在。所以有和無互相轉化,難和易互相形成,長和短互相顯現,高和下互相充實,音與聲互相諧和,前和後互相接隨——這是永恒的。因此聖人用無為的觀點對待世事,用不言的方式施行教化:聽任萬物自然興起而不為其創始,有所施為,但不加自己的傾向,功成業就而不自居。正由於不居功,就無所謂失去。
【小處方】
執著是一切弊病之源,不要執著,要放下。放下才能自在。
成功是成就它那個功,不是去占有那個功,要有功在天下的心情,不要老以為功在自己。
無為不是不去做,而是做了能放下;不是不去說,而是說了就說了,不用擔心,隻要心靈明白就可以了。
第三章[不尚賢]
不尚賢,使民不爭;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為盜;不見可欲,使民不亂。是以聖人之治也,虛其心,實其腹,弱其誌,強其骨,恒使民無知、無欲也。使夫知不敢、弗為而已,則無不治矣。
【譯文】
不推崇有才德的人,導使老百姓不互相爭奪;不珍愛難得的財物,導使老百姓不去偷竊;不顯耀足以引起貪心的事物,導使民心不被迷亂。因此,聖人的治理原則是:排空百姓的心機,填飽百姓的肚腹,減弱百姓的競爭意圖,增強百姓的筋骨體魄,經常使老百姓沒有智巧,沒有欲望。致使那些有才智的人也不敢妄為造事。聖人按照“無為”的原則去做,辦事順應自然,那麼,天下就不會不太平了。
【小處方】
不要被表像的名號所迷惑,心要寧靜,不要紛亂。
心情空空、肚子吃飽;不要老說理想,要踏實,尤其要注意身體。
不要自作聰明,不要老為了利害、目的才動作。
不要老想去對治,自自然然才是真正的藥方。
第四章[道衝,而用之或不盈]
道衝,而用之有弗盈也。淵嗬!似萬物之宗。銼其兌,解其紛,和其光,同其塵。湛嗬!似或存。吾不知其誰之子,象帝之先。
【譯文】
大“道”空虛開形,但它的作用又是無窮無盡。深遠啊!它好像萬物的祖宗。消磨它的鋒銳,消除它的紛擾,調和它的光輝,混同於塵垢。隱沒不見啊,又好像實際存在。我不知道它是誰的後代,似乎是天帝的祖先。
【小處方】
不要填滿所有的空間,才有生長的可能。
言詞不要銳利,頭腦不要紛雜。
不要老求光鮮亮麗,要懂得和著塵世生長。
愛護您的左右,要關心他們,大道原在有形的萬象之先。
第五章[天地不仁]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天地之間,其猶橐龠乎?虛而不屈,動而俞出。多聞數窮,不若守於中。
【譯文】
天地是無所謂仁慈的,它沒有仁愛,對待萬事萬物就像對待芻狗一樣一視同仁,任憑萬物自生自滅。聖人也是沒有仁愛的,也同樣像芻狗那樣對待百姓一視同仁,任憑人們自作自息。天地之間,豈不像個風箱一樣嗎?它空虛而不枯竭,越鼓動風就越多,生生不息。政令繁多反而更加使人困惑,更行不通,不如保持虛靜。
【小處方】
要學習天地般的無私,對事情不要看得太重,要輕鬆些。
事情要有次序、做了一件,就會帶出一件,引不完的。
要放鬆、再用力,愈用會愈有勁。
話多了祇會招來困窘,默默地做出成績來,最重要。
第六章[穀神不死]
穀神不死,是謂玄牝。玄牝之門,是謂天地之根。綿綿嗬!其若存!用之不堇。
【譯文】
生養天地萬物的道(穀神)是永恒長存的,這叫做玄妙的母性。玄妙母體的生育之產門,這就是天地的根本。連綿不絕啊!它就是這樣不斷的永存,作用是無窮無盡的。
【小處方】
要虛懷若穀,這樣才能起死回生。謙虛是最好的藥方
世間事總有個根源,根源就在天地,要注意生活世界的安排事情要綿綿密密的,隨時都在思考,自會有答案。
第七章[天長地久]
天長,地久。天地之所以能長且久者,以其不自生也,故能長生。是以聖人後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無私邪?故能成其私。
【譯文】
天長地久,天地所以能長久存在,是因為它們不為了自己的生存而自然地運行著,所以能夠長久生存。因此,有道的聖人遇事謙退無爭,反而能在眾人之中領先;將自己置於度外,反而能保全自身生存。這不正是因為他無私嗎?所以能成就他的自身。
【小處方】
要有天地般的心量,不用忍耐,也能長久。
讓開是最重要的藥方。別人生長了,你也生長了。
成就別人,也就是成就你自己。
私心不一定那麼不好,但要提得起,也要放得下。
第八章[上善若水]
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動,善時。夫唯不爭,故無尤。
【譯文】
最善的人好像水一樣。水善於滋潤萬物而不與萬物相爭,停留在眾人都不喜歡的地方,所以最接近於“道”。最善的人,居處最善於選擇地方,心胸善於保持沉靜而深不可測,待人善於真誠、友愛和無私,說話善於恪守信用,為政善於精簡處理,能把國家治理好,處事能夠善於發揮所長,行動善於把握時機。最善的人所作所為正因為有不爭的美德,所以沒有過失,也就沒有怨咎。
【小處方】
別人以為你是柔弱,其實這是包容,包容可以免除鬥爭。
事情總有個定準,要抓準它,不要放過,也不用擔心;治事要穩健,注意時機的抉擇,當斷則斷,不要猶豫。
該做的好好做。做你喜歡的,喜歡你所做的。無怨無悔。
第九章[持而盈之]
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銳之,不可長保。金玉滿堂,莫之能守;富貴而驕,自遺其咎。功成身退,天之道也。
【譯文】
執持盈滿,不如適時停止;顯露鋒芒,銳勢難以保持長久。金玉滿堂,無法守藏;如果富貴到了驕橫的程度,那是自己留下了禍根。一件事情做的圓滿了,就要含藏收斂,這是符合自然規律的道理。
【小處方】
張揚就要付出代價,不想付出代價,那且先別張揚。
功成了、名就了,要懂得回來看看自己,不要被拉著在外闖蕩。
金玉多了,不隻累贅,而且是敗亂的起點。
大自然之道啊。不是用名號堆棧成的,隻是如實而已。
第十章[載營魄抱]
載營魄抱一,能無離乎?專氣致柔,能如嬰兒乎?滌除玄鑒,能無疵乎?愛民治國,能無為乎?天門開闔,能為雌乎?明白四達,能無知乎?生之畜之,生而不有,為而不恃,長而不宰,是謂玄德。
【譯文】
精神和形體合一,能不分離嗎?聚結精氣以致柔和溫順,能像嬰兒的無欲狀態嗎?清除雜念而深入觀察心靈,能沒有瑕疵嗎?愛民治國能遵行自然無為的規律嗎?感官與外界的對立變化相接觸,能寧靜吧?明白四達,能不用心機嗎?讓萬事萬物生長繁殖,產生萬物、養育萬物而不占為己有,作萬物之長而不主宰他們,這就叫做“玄德”。
【小處方】
和諧的意思不是等同為一,而是讓不同的有一超越克服的可能。
任由自性,玄妙自照,沒有什麼執著,就能把握到你想把握的。
生長比競爭重要,用涵和蘊藉的心情去接受,自然能夠生長。
不要想占有,不要想依靠,不要想控製,玄玄中自有妙處。
第十一章[輻共轂]
三十輻共一轂,當其無,有車之用。埏埴以為器,當其無,有器之用。鑿戶牖以為室,當其無,有室之用。故有之以為利,無之以為用。
【譯文】
三十根輻條彙集到一根轂中的孔洞當中,有了車轂中空的地方,才有車的作用。揉和陶土做成器皿,有了器具中空的地方,才有器皿的作用。開鑿門窗建造房屋,有了門窗四壁內的空虛部分,才有房屋的作用。所以,“有”給人便利,“無”發揮了它的作用。
【小處方】
心靈放空,才能容物,記住:沒有士兵的大將軍,隻能當階下囚。
生命不能空度,但卻要有留白,留白才能有想象的空間,才能有發展的可能。
舍棄,隻是舍棄,根本不用問:是否還有可能,因為真正的可能性,就是回到空無的境地。
執著必帶來痛苦,放下是良方;虛空妙用,才得無窮。
第十二章[色令人目盲]
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五味令人口爽;馳騁畋獵,令人心發狂;難得之貨,令人行妨;是以聖人為腹不為目,故去彼取此。
【譯文】
繽紛的色彩,使人眼花繚亂;嘈雜的音調,使人聽覺失靈;豐盛的食物,使人舌不知味;縱情狩獵,使人心情放蕩發狂;稀有的物品,使人行為不軌。因此,聖人但求吃飽肚子而不追逐聲色之娛,所以摒棄物欲的誘惑而保持安定知足的生活方式。
【小處方】
眼睛可是靈魂之窗,若一意追逐,靈魂卻可能從這窗口跑走。
過頭的事,不要做;過度的努力,也不要做;過人的才華,更要愛惜;須知:過了頭,想回頭都困難。
可以多些糞土,因為糞土可以肥沃田地;要少些財貨,因為財貨會引來殺機。
停止追逐,你須要的是安靜、自得。
第十三章[寵辱若驚]
寵辱若驚,貴大患若身。何謂寵辱若驚?寵為下,得之若驚,失之若驚,是謂寵辱若驚。何謂貴大患若身?吾所以有大患者,為吾有身,及吾無身,吾有何患?故貴以身為天下,若可寄天下;愛以身為天下,若可托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