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欲壑中的掙紮(1 / 1)

欲壑中的掙紮

管理一席談

作者:席酉民

我們常說欲壑難填,說明墜入欲壑,很難逃脫,甚至越陷越深。人的欲望是不斷膨脹的,很少有人能擺脫欲望的誘惑,差異僅在於是不擇手段滿足欲望,還是取之有道。

近年以來,令人目不暇接、也讓世界驚奇的係列腐敗案例,充分說明了這種欲壑難填的現象。丁書苗、劉誌軍、張曙光,或農婦,或高官,卻是常人無法理解的一樣貪婪。可見,墜入欲壑者不少,在其中痛苦掙紮者更眾。

也許,我們生活在一個誘惑太多的年代,網絡又為形形色色的新奇事件、煽情故事插上了隱形的翅膀,新穎多樣的世間萬象不斷地撞擊著人們脆弱的心靈,不斷地刺激著人們已經日益膨脹和蔓延的欲望,使得欲望的滿足與基本的法律、道德、世俗、抑或自己做人的底線之間的張力不斷增大。於是,堤防很容易崩潰,欲望像脫韁的野馬,肆無忌憚地狂奔,踐踏著本應有的規範和約束。

但是,人必定是人,有基本的做人原則和共處的社會規範。當欲望的滿足與原則或規範或世俗相悖時,人們必須做出選擇,是同流合汙,還是潔身自好,甚或抵抗惡俗,推進社會進步。有選擇就有糾結和痛苦,就會陷入掙紮,滔滔欲海中,大浪淘沙,自然會演繹出不同的人群,有隨波逐流者,也有精明的投機者,還有無道德底線的淪喪者,更有在二者之間飄來蕩去的搖擺者,當然也不乏追求自身理想、保持做人底線、遵紀守法、尊重社會規範和道德的堅守者。

僅就這些堅守者而言,還會演化出兩類,一類是懷揣理想,有所追求,但因理想遠離世俗或現實社會流行的價值判斷或評價體係,所以雖可能受到人們的讚賞甚或敬仰,但並不完全為世俗所推崇,常常會顯得特立獨行、鶴立雞群,很不合群,從而失去了很多短期的利益或好處,開始陷入孤獨的痛苦,成為無奈的堅守者。另一類是為了自己的理想、人格、尊嚴,在心理上徹底放下了從俗的好處,坦然麵對種種社會扭曲,甚至在力所能及的範圍之內抗爭、努力,試圖改變這些現象,促進社會文明進步。

陶淵明不願為五鬥米折腰,憤而辭官隱去,從中可見堅持理性、獨立判斷和追求理想的不易和可敬。

遺憾的是,當社會誠信缺失、道德淪喪、社會失範時,特別在物欲橫流的時代,談真則逆俗,順俗則違真。在入俗甚至俗不可耐方容易獲益的環境下,清欲者往往需要逆俗,常常處在痛苦的掙紮中,有曰:逆俗則言淡,違真則迷性。不少逆俗者依然放不下心中的俗欲,於是乎陷入理想和俗欲的搖擺和煎熬中。要做積極的抗爭者,就需“臨霜憑傲骨,逆俗看清流”。要想擺脫掙紮,不僅要有抱負,敢逆俗,還更需要心理和能力甚至資源上的充分準備。

想逃離欲壑的困擾,僅靠知理是遠遠不夠的,還需要深深的修行,因為“知易行難”。大家都知道,修行是修煉自己的行為,是逆我們的平常心,是克服很多我們習以為常的想法和做法。換句話說,我們的平常心是從俗的,甚至是惡俗的。修行需要逆俗,長期逆俗,方可成就聖人之心。其實,跳出欲壑,保持真正的寧靜,也不需要完全成為聖人,而隻要有理想、有規則、有底線,坦然麵對世間一切,從容地、有尊嚴地生活於大千世界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