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一章 是一所革命軍人子女保育院(1 / 1)

簡史和概況

八路軍為了照顧抗戰中的革命軍人家屬,一九四一年八月,在延安創辦了一所學校,專門收容留在陝甘寧邊區的革命軍人和工作人員子女,使他們受到教養。開始的時候,隻有四五十個孩子,到一九四五年,發展成為一所二百二十個學生的學校。

孩子們的爸爸媽媽,大部分在前方和日寇作戰,有的在陝甘寧邊區機關部隊裏工作;其中一部分孩子的父母已經在土地革命、抗日戰爭中犧牲了,這些孩子就成為革命遺孤。學生的生活學習,全部在學校裏,實際就是一所革命軍人子女保育院。

養育著各式各樣的孩子

孩子最小的六歲,最大的十五歲,男孩女孩約各占半數。孩子們的情況是很複雜的;如果以地區來分,除新疆、青海、西康、西藏等邊遠省份以外,幾乎各省都有,也有些少數民族的孩子;有農村裏的攔羊娃娃,也有生長在都市裏的兒童;多數孩子從小就跟著父母在革命隊伍裏過生活,有些孩子曾在戰地參加兒童團和日寇作過鬥爭。所以他們有著各自不同的生活經驗,能講出很多使人高興、使人掉淚的生活故事。現在舉幾個孩子來談一談:

黃義先,十二歲,男孩,江西人。父親母親都是紅軍。土地革命時期,他媽媽在戰爭中生下他幾分鍾之後,就被追趕上來的階級敵人殺害了。他被扔在山崖裏,敵人走後,過了一兩天,才被他父親找到,幸而還活著。但不久他父親也在戰鬥中犧牲了。他一直是由他父親、母親的戰鬥夥伴撫養大的,他隨著紅軍走過很遼遠的路途。他常說:“我很早就沒有父親、母親,共產黨就是我的父親、母親。”

黃曼曼,十二歲,女孩,湖北人。她母親生下她的時候,正被階級敵人關在監獄裏,父親在她沒有出世以前,就被國民黨反動政府殺害了。她常說:“我一生下來,就做了國民黨監獄裏的小犯人。”其他像閻小毛、崔榮,都是在階級敵人的監獄裏生的。自小父母就犧牲了的孩子,數目很不少。

李元銘,十歲,男孩,山西人。父親早死,自小就跟著姐姐、姐夫參加八路軍,在戰爭中過生活。他加入兒童團,在戰地做通訊、偵察工作,常常在黑夜裏,一個小孩子通過荒山叢林一點都不害怕。他有很豐富的戰地知識,怎樣送信?怎樣偵察?怎樣埋地雷?他都曉得;談起戰地生活,他就眉飛色舞的滔滔不絕。

在這個大家庭裏,就教養著這一群各式各樣的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