離開家鄉,劉備進城。
一個鄉下小子一下子從貧窮落後的小山村(樓桑村)來到繁華似錦的大都市(涿州城),少年劉備眼界大開,原來外麵還有這麼多我不知道的東西。
此時的劉備,沒有了生活的重擔,每日經受著外麵各種各樣的誘惑,這位僅僅十幾歲的少年漸漸放鬆了對自己的約束。據《三國誌》記載,少年劉備不喜歡讀書,倒是對逗狗遛馬比較感興趣,最大的愛好就是穿一些華貴的衣服。
我們不深究這一段。畢竟對於一個十幾歲的少年來說,這隻能算是一些無關痛癢的小毛病。
下麵介紹一下劉備的兩個同學:
一、劉德然。
這個人真的沒什麼好說的,在英雄輩出,豪傑爭雄的東漢末年連個浪花,不,應該是波紋都沒有泛起。還是因為他父親劉元起對劉備的人才投資,我才了解到有這麼一個人。
二、公孫瓚
跟劉德然比起來,公孫瓚卻是大大的有名。身為漢末群雄之一,割據幽州的公孫瓚,在這個狼煙四起、群雄逐鹿的年代,一方當之無愧的大拿。在劉備還在四處顛沛流離,被人趕得東奔西走沒有落腳之處的時候,公孫瓚已經在跟北方遊牧民族的對抗中闖下諾大的名聲,後來更是得到了總督北方四州的授權,分派刺史,成為北方最強大的一路諸侯之一。也正是因為公孫瓚的幫助,劉備才有了人生中的第一塊地盤,從而有機會慢慢的發展壯大。
在各種史料中,經常可以看到關於劉備對公孫瓚的敬仰之情的描述,在“先主傳”中有一段,說劉備對待公孫瓚像對待自己兄長一樣。
為什麼劉備這樣敬仰公孫瓚呢?
有的人說,公孫瓚年紀比劉備大,而且入學比劉備時間早,平時又非常關心學弟劉備。所以劉備才會這麼尊敬他。
邪惡的設想一下,有沒有那種可能。
出身、才智、相貌都比劉備強太多的公孫瓚在和劉備一起在盧植門下求學之時,兩個都是十七八歲正是荷爾蒙分泌旺盛的年青人碰在一起,彼此都不服氣,背著老師私下裏幹了幾架。當然吃虧的是各方麵都略差一些的劉備。劉備在被揍了幾次,發現自己不是公孫瓚的對手之後,這才將自己內心的想法深深的埋藏起來,表現出一副尊敬的麵孔。要不然,為什麼畢業之後,劉備沒有第一時間投奔已經混的風生水起的公孫瓚,反而自己費心費力的拉杆子單幹?最後實在是撐不住了,才去投奔公孫瓚。甚至在離開公孫瓚的時候,劉備不怎麼地道的還挖了他好幾個人才。比如:常山趙子龍,趙雲(以上一段純屬消遣,我相信以仁義著稱的劉皇叔不會幹這樣的事。)
~~
在盧植門下待了幾年,昔日懵懂無知的少年慢慢的成長了起來。他最大的收獲不是課本上的知識,不是認識了多少達官顯貴。他最大的收獲是自身的蛻變,一個由鄉村少年向有誌向,有見識,有能力的高端人才的轉變。
麵對亂象漸生的局勢,胸懷大誌的劉備當然不會幹等著被時勢推著往前走,他明白自己該做些什麼。
父親大人的期望,還有兒時的夢想,我來了。
劉備低喃一聲,抬起頭望著東方初升的太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