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2章有用與無用(1 / 3)

2011年,散落在海峽兩岸的《富春山居圖》的兩部分:《剩山圖》和《無用師卷》的聯合展出被認為是海峽兩岸和平統一的合璧之展。《富春山居圖》是黃公望先生72歲時為無用師所繪並贈予無用師的,用三、四年時間才畫成。

有人不禁會問:花這麼長時間畫的千古名畫隻為一個贈予?若是拿來賣多好?而黃公望的故鄉浙江富陽,也因此畫的展出由名不見經傳變得家喻戶曉,一時間來的人絡繹不絕,為這裏提供了豐富的經濟收入,而千百年來,浙江富陽人們所做的一切有用的事卻沉寂在曆史的長河裏。

行走在紛繁複雜的社會,沿途有很多風景,我們習慣用膚淺的眼光看待身邊的人和事,用此事能否為我們帶來利益而評價它該不該做。用別人地位的高低來決定他遞來名片的棄留,對有用的人極力逢迎,契闊相與;對無用的人森然斜睨,不屑一顧。也許在危急時能伸出援手幫到我們的是曾被認為無用的人。

莊子言:“人皆知有用之用,卻不知無用之用。”正如鐳是居裏夫人從法國人不屑一顧的礦渣中提取的。著名的物理學家愛因斯坦精通音律,尤其偏愛小提琴,他強調想象力比知識更重要;科學家錢學森亦有著豐富的藝術涵養。那些看似無用的藝術卻起到了滋養了靈魂,陶冶了情操的大用。

反觀當下,這是一個實用主義盛行的時代,金錢充斥著價值觀,人人們急躁,輕浮,世俗的煙塵籠罩原本純淨的雙眼,急功近利的心浮沉,彷徨。

“哲學無用論”曾被傳得沸沸揚揚,若隻從表麵看,它不會教給我們如何變得富有,且拖遝冗長,我們也輕易地將它棄擲迤邐,而當深入探究其本質,才能發覺它有對人生價值的思考,給人以“安身立命”之道,並指導人們正確地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為幸福的美好人生提供一種超越性的思想智慧。

浩浩蕩蕩的五千年華夏文明,看似無實際用處的“德”卻被稱為是思想領域的“無價之寶”,至聖先師孔子認為它比有“才”更重要,且直指一個人的精神內核。

當一切都以“利益”為目的來區別對待,這個世界將是個冷漠功利的世界,因此我們不能以有用和無用來評價人和事,應懷有一顆平常心,並探尋內部價值與精華。而我們自身也應不斷提高個人認知和素養。任何人和事都有他存在的原因與價值,不廢一物,不輕一人,不著一事,不昧一心。如是。

娛樂匱乏

繼舶來品“冰桶挑戰”風靡之後,“網絡鬥酒”又接踵而至。“一斤哥、兩斤哥、三斤哥……八斤哥,十斤哥”,挑戰者喝酒就像喝白開水,還拍成視頻發到網上炫耀。一夜之間,全國人民都在上演著拚酒大賽的終極對決。

而這些拿命換來的為博觀眾一樂的娛樂真能讓我們樂起來麼?不過一笑,娛意頓消,我卻覺得“娛樂不樂”。

如今娛樂像是塗抹在時光上的一層奶油,本想讓時光快樂起來,但卻並未增色多少,反而食之無味。

早些年,“娛樂至死”;這些年,“娛樂已死”。不見了能夠充實我們靈魂的快樂,卻看到了一年不如一年的跨年晚會,感受到了一年淡比一年的年味。

14年底那天的上海外灘踩踏致死案件震驚全國,肇事原因卻僅是幾張相似美元的酒吧代金券,而這就吸引一大波人不顧命的蜂擁直上,回想想實在太不值得了,而這一切都因娛樂的匱乏。

一次去吃飯我看到幾個孩子坐在大廳的沙發上拿著ipad打遊戲不禁感歎:現在的孩子們太聰明了,但又轉而一想,他們小小年紀就熱衷於電腦遊戲,難道這就是他們的童年?而這樣的年齡我正瘋玩在山上,樹上,草地上;跳皮筋,踢沙包,好多娛樂項目根本玩不過來,那時沒有電腦,沒有手機,卻有生龍活虎的童年。

不知你是否有同感:當你攜同窗一群或是邀好友數人,總會遭遇這樣的尷尬:聚會不過吃飯喝酒,然後就無事可做,寧肯回家翻微信,刷微博。以前覺得玩的東西太多時間不夠用,現在卻是時間太多沒有什麼可玩的。我們守著大英寸彩電卻沒有當年看黑白小彩電的感覺;握著大筆記本平板卻沒有當年玩超級瑪麗,魂鬥羅的歡樂。

很多人喟歎著娛樂不樂,隻是麻木了煩惱抑鬱,打發了空虛的時間,撲克,K歌,麻將依然風行著,卻總有些變質的味道,賭博當競爭籌碼,博取虛榮,每天盯著手機電腦屏幕發呆,那是快樂的娛樂方式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