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章成長的印記(1 / 3)

背影

看到這幕我居然無比地心酸,又是一年給姥姥、姥爺上墳的日子,走過故鄉的阡陌小路,那些我曾經玩耍過的地方隨著姥姥、姥爺的離去,已經變得很遠很淺,關於故鄉的美好回憶也被封存在村前的祠堂裏。如今除了我,媽媽身邊已無其他親人,我是她唯一的依靠,可多年來還是她照顧我多些,讓我這個做女兒的時常覺得歉疚。

上完墳我們開著車剛往家走,媽媽讓我把車停到村口,她要采些薺菜,現在是薺菜生長的季節,我說:媽,風大,不要采了吧。可媽媽非要去,她說:不要緊,你愛吃。看著媽媽的背影,我居然忍不住流出眼淚來。

這讓我想起中學時學過的朱自清的《背影》,一句話讓我印象深刻:他用兩手攀著上麵,兩腳再往上縮,肥胖的身體向左一傾,顯得很努力的樣子,這時我看到了他的背影,眼淚很快地流了下來。而此時我的心情也如朱自清一樣。

采完後我們往家走,媽媽很滿足的樣子說:寧,晚上我們一起包餃子吃。其實今天我們心情都很沉重,可這句話頓時讓我們有了些安全感,媽媽的父母已經不在了,可她還有我。

曾經一個楊先生和他智障父親的故事讓我很感動:楊先生的父親患有老年癡呆症,經常看著兒子問“你是誰”,甚至會因為不認識兒子而把楊先生拒之門外。但是,一次聚會上,父親卻把幾個餃子放進了口袋裏告訴說:兒子愛吃,我拿給他去吃。

父母總是盡力給我們最好的,他們總是記得我們最愛什麼,最需要什麼。俗話說:父母之恩,雲何可報,慈如河海,孝若涓塵,百善孝為先。父母的大恩,哪是我們可以還報的了的?他們的慈愛就像河海一樣又寬又廣延綿不絕,我們子女的孝心往往隻是像涓塵那樣的微不足道。

所以,孝敬父母是我們應盡的義務,也是衡量一個人是否善良可交的基本準則。父母的恩情也許我們做子女的一輩子也還報不清,可我們亦不能留下“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而親不待”的遺憾。

馬航事件

馬航失聯十多天,媒體不斷上演著狼來了的劇情,上午造謠,下午辟謠,各種輿論不一而足。昨天終於一錘定音,MH370墜毀於南印度洋,之前的一切揣測都顯得蒼白無力,我們隻能祈禱逝者安息。

種種迷霧的籠罩下,一切都成了杯弓蛇影,包括飛機失聯前對話的披露,有醜聞的副機長,用假護照登機的乘客,各界媒體也開始蜚短流長的議論馬航事件,也許馬方正袖手作壁上觀他國,真理在他們手裏秘而不宣,於是網友們不斷揣測:穿越,恐怖襲擊,UFO劫機。一時間“馬航”兩個字在集中了全球人的目光,關於馬航的議論甚囂塵上。

細想馬航此事確有很多蹊蹺處,一係列真相讓人們頭腦為之一震,邏輯性思維不斷被刷屏,這次事件也逐漸披上了政治色彩的外衣。越南撈了半個月垃圾,馬方擺了半個月烏龍,家屬則是忐忑了半個月。

一個“不為人知的目的”讓馬方悄悄篡改了飛機真正失聯時間,由淩晨2:40到淩晨1:30。此是最大疑點,其他疑點也跟著紛至遝來:為什麼飛機失事五小時後馬航才對外公布?為什麼當時飛機會掉頭?為什麼1點左右越、中航雷達看不到飛機,3點左右馬航又告訴越南空管“飛機還在飛”?為什麼出事後馬方的搜救行動並不積極還一口否認了越方在海麵發現疑似漂浮物的消息?一個個為什麼讓我們撥開雲霧繚繞想看清。不知誰出的餿主意,於是馬方又找來巫師作法稱飛機數日內在南海出現,讓我們不得不佩服馬來西亞這個奇葩國家,可巫蠱在事實麵前欲蓋彌彰,那個“不為人知的目的”所貫穿的主線也若隱若現,馬方試圖隱瞞飛機失事的真正原因,很有可能這是一次劫機事件。而“9·11”恐怖襲擊以後,乘客攜帶殺傷性武器登機已無可能,也許隻有馬航機師親自參與劫機才能讓恐怖分子得逞,這麼大的醜聞,才會讓馬航拚命隱瞞關鍵線索。說不定劫機機師與馬航方麵通過話(提出條件、訴求,等等)卻被馬航予以拒絕。

在赤裸殘酷的真相麵前,一切揣測、輿論都已沒了力度,人已不在了,而真相也如他們的靈魂,折戟於浩渺的南印度洋,我們隻能抱著虔誠的心祈禱,並感歎生命無常,逝者安息,生者且行且珍惜。

被誤解的傷害

我們當虛懷若穀,學會謙讓,你不讓我,我不讓你,社會將會陷入死循環。

我突然發現樓道裏一個小孩跌倒了,我慢慢把他扶了起來,這時衝過來一位阿姨,指著我的鼻子說:你幹什麼把我家寶貝撞倒了?你走路不長眼睛啊?我告訴你!你再碰下試試來!我覺得很委屈,知道自己再怎麼解釋也白搭。

當自己對的別人的幫助被誤解時,那種感覺會是:我為什麼會被誤解呢?倒不如做個全麵為自己考慮的自私人,冷眼旁觀,反而讓人覺得天經地義,理所應當,於是隔閡和冷漠便產生了。

有人問我:最不能忍受的事情是什麼?我不假思索地說:是被誤解!我們時常會被誤解,被親人、朋友,甚至最親近的愛人,那種糾結是以死來證明自己的清白都比現在好受的感覺。我最難麵對的是那些唇槍舌劍,那是在挑戰一個人承受力的極限。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是一種殘忍,更讓人覺得灰心,也是一種對別人人格無情剝奪的行為,誤解是透支感情拉遠距離,也會讓一些美好成為無法挽留的曾經,你不是別人,人眼5.7億像素,卻也看不清別人的內心,也許別人的邪惡被你看成美好,也許別人的美好被你解讀為邪惡。因此不要自以為是,不要以為自己很聰明,揣測別人誤解別人不給人喘息的機會,在工作中小小的誤解都可能讓企業喪失有用之才,在家庭中,家人間的誤解讓爭吵打鬧不斷。

所以,以後我們不要隨便誤解別人,等查明是非、弄清事實再做論斷也不遲,因為誤解造成的傷害是很大的,而無形中的損失更是無法量化。

不想長大的長大

隨著年齡的增長,我漸覺得有些恐懼與不安,以前凡事有父母為我頂著,可如今,自己要為自己做主,自己要為自己撐得一片天。

小時候說過“回頭見”的玩伴們竟再也沒有見,也許這就是人生,這就是長大。

既然長大就要對人生有個統籌規劃,有個定位,有個拚搏進取的目標與方向,可我有時依然彷徨,依然會下意識地偷懶,以周遭人的平凡為自己開脫,人的確是奇怪的動物,想著飛黃騰達卻免不了自欺欺人,說著“燕雀焉知鴻鵠之誌哉”,可自己亦是那燕雀,有何力脫穎而出。也許麵對社會的嚴刑拷打有些疲憊,也許麵對社會的種種潛規則有著格格不入,也許不想長大,仍然想做個每天瘋玩抓螞蚱的小朋友,可現實終歸現實,那個蠢丫頭長大了,她有什麼理由再學孩子的樣子去思考與生活。當知父母辛勤勞碌大半輩子,該是回報他們的時候了,因此必須長大,要把各種苦難當作成長的磨刀石,把那些小磨難和小障礙,當作是命運指派給我的催熟劑,要時刻提醒,告訴那個在人群中茫然無助的女孩:振作點兒,一切都會好的,長大不過是讓我逐漸學會勇敢與承擔。

我們的血性

哪裏去了存者且偷生,死者長已矣,我對昆明難者祈福,也發表下我對昆明3·1事件的看法,遇到襲擊應同仇敵愾,人人都明哲保身才釀成杯具。

我們在沉默中滅亡,成了杯具:我們想明哲保身,成了麵具。我們退縮閃躲卻成全了別國人眼裏的洗具。

早在曹雪芹所著《紅樓夢》中,賈寶玉夢遊太虛幻境時飲下“萬豔同杯”的酒。“杯”諧音“悲”。千百年來我們成了杯具的繼承人,懦弱和明哲保身的本質並未大變,並接續上演著各種杯具。

杯具上演在3月1日晚,雲南昆明的暴亂發生後,網上到處都是逃生技巧,自救舉措。有人在教維語的“朋友住手,自己人”向暴徒乞求和暴徒稱朋道友,不可恥可悲麼?

關於敵人,毛主席這樣說過:朱棣搞得比較好;超過秦始皇;登報我就走;打起來我就高興。這也是血性男兒該有的範兒,關於恐怖分子,普京是這麼說的:“原諒他們是上帝的事情。我們的事情是送他去見上帝。在機場抓到恐怖分子就在機場擊斃,在廁所抓到就溺死在馬桶裏!”我向來佩服有錚錚傲骨的男子漢!

縱觀中國的曆史,百姓常常隻有挨打的份兒,少有還手之力,是我們懦弱如一盤散沙麼?這個國家是怎麼了?難道沒有人再崇尚英雄主義了魯迅因感歎中國人圍觀同胞被日本人殘害的麻木不仁而棄醫從文。他們侵華的日本兵不費一顆子彈可以活埋幾千同胞,不費吹灰之力可以押解幾千平民百姓,控製整個村落。

魯迅說過:我們從來就沒有爭取到一個做“人”的資格。於是我們不再挺身而出了,不再血氣方剛了。

漢武帝說: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可他這麼個有血性的男兒卻做了這麼個決定,而儒術的統一思想是愚民,加強中央集權,有利於統治者,而百姓喪失血性,取而代之的是奴性。

古人雲:以和為貴。但就有那麼些暴徒要趁機挑事;古人又雲了:明哲可以保身,暴徒們於是更加猖獗,大家都明哲保身了,我們有什麼可怕的;古人繼續雲:人不犯我,我不犯人,可有一天暴徒的刀架在自己脖子上了才想起恐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