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五章 成才之路(1 / 3)

十年以前,空蕩蕩的校園裏,滿目瘡痍,種蘑菇留下的大坑裏,長滿了齊腰深的蒿草,隨風搖曳,發出陣陣“絕唱”。吊掛在白楊樹上的鐵鍾似乎再沒有了敲響的必要。占地麵積50畝,擁有12座教室、100多間宿辦室的學校,隻剩下20名學生;50多名教師倚門守望,長籲短歎。教師人心浮動,學生惶惶如驚弓之鳥,學校在社會聲名狼籍,晉縣教育局的首腦隻要提起“東裏莊職業技術中學”就搖頭……夠了,筆者實在不忍心再去詳述那頹敗的“昨日黃花”了!

曆史以巨人的步伐走到了1997年秋天。

還是這所學校。招牌沒改,教師沒動,校園也無大的變化,而高考成績揭榜,該校在石家莊市所有職業學校中獨占鼇頭,省屬專科以上上線113人,上線率86.92%;中專以上上線11人,上線率87.69%。108人被大學錄取。其中本科40人,專科68人。朱麗煥以667分的成績奪得河北省電子類考生第一名,王玉霞以652分的成績摘取河北省烹飪專業的銀牌!……

驚詫,震顫,欽佩,折服——在鐵的事實麵前,人們不能不如此,不得不如此。筆者采訪之時,坐在校長簡陋的大車店般的宿辦室裏聽著這“天方夜潭”,仍然猶在夢中!

如果,升學率還僅僅隻是衡量一所職業學校教學質量的一個“硬件”;那麼,另一個“硬件”為當地經濟建設培養實用型人才,該校做得又如何呢?

該校10年來,為社會培養人才(不包括短訓班)1242名,除303人對口升入大專院校,其餘全部回到農村,湧現出一大批致富能手和實用型技術人才。郭孟波同學回村建起了日光大棚種植蔬菜,年收入逾萬元,帶領一方農民走上了科技致富之路;李清江同學在省會開辦了“河北雙惠科技開發公司”,在專家指導下,研製出香皂浴巾、熱水消毒器等產品,均獲國家專利,年創利潤20多萬元;曹欲峰同學創建了河北省獨一無二的錦人藝術研究所,所創作的錦人,“百名賢臣”多次在北京、石家莊、保定等地展出,深受各界歡迎;孟滿鍋同學回村擔任支書後,帶領村民建起了小型紡織廠,產品銷往全國各地,人均年收入3000元以上……

真是“兩手都過硬”啊!

在王根栓校長陪同下,筆者參觀了一下校園。

“山也還是那座山喲,梁也還是那道梁。”這些始建於1956年的仿蘇建築,依舊挺立在這片曾經載滿恥辱、憂患和憤懣的土地上,隻是粉刷的白白淨淨,修繕的齊齊整整。操場依舊是土麵,打磨得卻十分的堅硬和光滑。學生嚴重超員,把宿舍擠得滿滿當當。就連教師的小廚房,過去的變壓器室,也全住滿了。室內沒有任何取暖設備,被褥卻疊得如同豆腐塊一般,就是牙具也擺放得井然有序,牙刷柄全都向著一個方向,教師的宿辦室全是兩人一間,簡陋和擁擠是必然的,卻被愛美愛淨的教師布置得春意融融生機盎然……

筆者為了撰寫一部報告文學,曾在石家莊市十來所職業學校做過為期半年的調查,采訪,可以斷言,這裏就其整體辦學條件而言是最差的,幾乎難以想象,不忍目睹。有的學校建一條400米環型跑道的錢,就可以蓋起幾座宿舍樓,讓我們擁擠在廚房、配電室裏的學生得以寬鬆嗬!

的確,這裏沒有現代化的高樓大廈,沒有金碧輝煌的階梯式教室和鋪著猩紅地毯的演播廳,更沒有每座教室一套的影視教學設備,就是依靠全體教職員工用支票抵押貸款購置的教學儀器,實驗設備,比起其它學校也是相形見細,微乎其微。同時,這裏地處偏僻的東裏莊,距省城70公裏,距縣城10公裏,就是在這樣的條件下,在這所校園裏,卻創造出了超一流的教學成績!可想而知,該校的校長,師生們要付出怎樣的艱辛和努力嗬!

石家莊市教委職教處處長韓二剛去國外職業學校考察歸來,曾眉飛色舞地對筆者談起歐洲一些國家的職業教育,尤其對其教室前麵是課堂,後麵是實驗室,學生聽完課回身就能進行操作感歎不已;國家級重點學校校長董文治對此亦是津津樂道而躍躍欲試。可是,我們的王根栓校長,我們晉州市職業技術中學的師生們隻好“聞之興歎”。因為,那需要大量的鈔票,而該校的收費標準隻占一般職業學校的1/20左右……

參觀完畢,我和王校長並肩朝辦公室走去,目光不由在對麵牆上的大字標語中徜徉起來:“自力更生,艱苦奮鬥,開拓進取,勇於爭先”……

我的心情益發沉重。

1988年8月的一天。

一輛破舊的客貨兩用車駛到晉縣東裏莊鄉大石家莊村收棉站。車上,坐著一位年近天命的中年人。後排座位上是他的被褥和鍋碗瓢盆,此刻,他緊皺雙眉,似乎在沉思。

前麵,嘈雜淩亂的售棉群眾擋住了道路。

司機招呼人們讓出道路。

一個箍著頭巾的男人問:“上哪兒?”

中年人探出頭去,和顏悅色地:“上職中。”

對方輕蔑地:“上破職中啊?連學生都招不上去,還抖什麼雞巴勁!”

中年人頻頻搖首,哭笑不得。

他,就是晉縣職業技術中學新任校長、書記王根栓同誌。1962年,祖輩農民的王根栓以優異成績考取了河北師大化學係,從而成為王家第一個跳出農門的子弟。上學時有件事令王至今提起來唏噓再三:那年,父親去趙縣外調,愣是把當作差旅費的五塊錢節省下來送到學校。接過尚帶有老人體溫的錢時,王根栓百感交集,他似乎看到了老人那一顆望子成龍的拳拳之心。他暗下決心,一定要努力學習,以優異成績回報父輩的關懷和期盼。畢業後,無論是在中學教書,縣文教局任秘書,還是以後出任晉縣第一中學副校長、副書記走上領導崗位之後,他都沒有忘記那“五塊錢”。當晉縣二中成績滑坡跌人穀底組織上調他擔任校長、書記時,也許他又想起了那“五塊錢”。他認為,那五塊錢上麵疑聚著中國農民對於教育的殷切期望,哪一位做家長的都時刻盼望著自已的孩子早日成才呀!他二話沒說,打起背包就出發,趕到二中上了任。曆經數年,二中的升學率直線上升,88年達到60%,還有學生摘取了全國初中數學竟賽第一名的桂冠,成績距滿分隻差2分!正當他要大展鴻圖更上層樓之時,一紙調令又使他來到晉縣職業技術中學。

下車伊始,王根栓背剪雙手,在凸凹不平的雨路上踱步。西方,一輪紅日沉落在繽紛的晚霞之中,這恢宏而雄壯的氣勢似乎在向他警示:太陽落山,明天還會重新升起。要將職業中學的太陽托起,必須依靠全體教職員工的共同努力。在共產黨的領導下,隻要有了人,什麼人間奇跡都能創造出來。在二中起死回生的經驗給他注入了底氣;這裏,一定會像二中一樣,重新煥發出勃勃生機。

想到這,他扛起一張鐵鍁,來到院中,開始在蒿草中開辟道路。漸漸,他的身邊身後出現了一群教師,和他一道,揮動著手中的鐵鍁,開始了改變學校麵貌的第一次義務勞動。

1998年初春,風和日麗。

晉州市蔬菜批發市場。

一位年近花甲的男人拎著籃兒在熙熙攘攘的人群中穿梭,他來到一輛三輪車前,撿起幾根肥碩的黃瓜,輕輕地問賣菜的年輕人:“這是哪村的產品?”

年輕人頭也不抬:“不知道嗎?說出來嚇你一跳。大棚菜專業村,趙位的!”

男人微微頜首,若有所思。

“上過電視哩!”年輕人忙著招攬顧客。轉眼,老年人已悄然離去。他望著那熟悉的背影,忽然,想起了什麼,抓過一把黃瓜,叫著追了上去:“王校長,王校長!”

老年人止步,轉過身來。

年輕人把黃瓜塞進王校長的菜籃,滿懷感激地:“你不認識我了?我是咱們職中的學生啊!王校長!”

王校長心潮翻滾。眼中湧上熱辣辣的淚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