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六百六十二章 克欽邦,我來了!(上)(2 / 2)

對於這樣的一個目標,沒有華夏國這樣的鄰國的配合是不可能完成的。

當民族武裝吃著華夏國的大米時,緬甸政府軍也同樣手執著華夏國製造的武器。

華夏國的工程隊伍造福著邊境上的各派少數民族,也同樣修建著緬甸軍政府的新國都。某些時候,少數民族戰士死於華夏國炮彈的瞬間,說不定就有緬甸軍曹踩上了華夏國的地雷,而且可以肯定的是,少數民族武裝的頭人們在昆明醫院體檢的同時,仰光的將軍們也紛紛在燕京買到了豪宅,一切一如既矛盾又理所當然,而直到有一天,當某種東西偏離了它的發展軌跡,一切都不一樣了。

華夏國對緬甸的影響無處不在,在某些政府軍官中,依然是很多軍人的軍人偶像。甚至有的緬政府軍官發誓,要帶著緬甸的“八路軍”消滅緬北的割據武裝。

克欽邦,是緬甸聯邦東北部的克欽族自治邦。首府在密支那。東部與華夏國的雲南省怒江僳僳族自治州和德宏傣族景頗族自治州接壤,北部與西藏自治區昌都地區相鄰。

克欽族主要信仰基督教。華夏國少數民族景頗族和僳僳族也是克欽族的分派。

克欽邦自古就是西南絲綢之路的通道,20世紀40年代修築的中印公路進一步溝通了華夏、緬、印三國,克欽邦故有“緬甸的北大門”之稱。

人口以克欽族為主體民族,約36萬。邦內還雜居有撣、僳僳、阿依、臘西、央宛、瑪魯、格堵、格蘭、摩些等少數民族,還有數萬華僑和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國的僑民。

克欽邦麵積89041平方公裏,38.66%是平原,61.34%是山區,平原麵積大約有250萬英畝。大約有100萬英畝地是可種植的農田,可種植稻米、玉米、大麥、葡萄等。

克欽邦,在緬甸14個省邦中它的麵積為第二大。首府在密支那。設有密支那、八莫、葡萄三縣及18個鄉鎮市。

克欽邦全邦人口約90萬人,克欽邦突出於華夏國和印度之間,南北長約470公裏,東西寬約300公裏。

克欽邦全邦地勢北高南低,有四條南北走向的山脈,自東而西分別是高黎貢山、江心坡、枯門嶺、那加山。四條山脈之間奔流著三條大河,即恩梅開江、邁立開江、塔奈河,它們都屬於伊江水係。

北部山區有許多河穀平原,最大的是胡康河穀,麵積在2000平方公裏以上。自密支那以下,盆地漸漸拓寬,呈現出一馬平川的景象。

密支那以北為高山深穀地,有孟崩山、仙糯山、高黎貢山,海拔多在2000—4000米之間,北部最高峰達5887米。邦內有邁立開江和恩梅開江兩大江河,穀深坡陡,多為熱帶雨林覆蓋。山地人煙稀少,除密支那往北至葡萄有公路外,交通比較閉塞。

密支那以南地區多為高山森林。克欽邦有戶拱、孟拱、孟養、密支那和八莫等穀地,地勢低平,多水稻田和沼澤地。連接緬北和緬中、緬印的重要交通線均由這些穀地通過。

克欽邦氣候垂直分布明顯。穀地炎熱,山上較涼。北部山區12月至翌年3月大雪封山,海拔3000米以上山地有些陰坡則終年積雪。5—10月為雨季。密支那以北和戶拱穀地年降雨量達3000毫米以上,密支那以南為1000—1500毫米。

密支那為緬北政治、經濟中心和交通樞紐,是克欽邦最大城市。地當緬北鐵路的終點,位於伊洛瓦底江西岸,附近的伊洛瓦底江寬約500米,有渡口可渡車輛。

密支那周圍多山,城西和城北有飛機場,公路四通八達,南可至八莫,北通孫布拉蚌,西有雷多公路抵印度的雷多,全市人口13萬餘人。

克欽邦境內的克欽族、僳僳族與華夏雲南省怒江州、保山地區、德宏州境內的景頗族、僳僳族是跨國境線而居的同一民族,他們語言相通,習俗相同,交往頻繁,通婚、互市,親如一家。

伊洛瓦底江(即我國所稱之大金沙江),發源於我國西藏昌都地區的察隅,南入緬甸,由恩梅開江和邁立開江在密支那以北42公裏處彙合而成,橫貫緬甸南北。伊洛瓦底江於八莫收納大盈江,於伊洛瓦收納瑞麗江。

陳毅副總理生前所作《贈緬甸友人》的詩中寫道:“我住江之頭,君住江之尾。彼此情無限,共飲一江水。”形象生動地描繪出華夏和緬甸兩國人民之間的深情厚誼和山水相連的友好鄰邦關係。

早在唐宋以前,華夏人民就與克欽族人民和居住在克欽邦內的其他民族有交往。

古代南方陸地“絲綢之路”即“蜀身毒道”就是從現今的騰衝、梁河、隴川一帶進入八莫等地,再從緬北克欽邦通往印度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