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師工作營陳耀光專場
空間
作者:宋曉婷
“陳耀光”這個人物、這個中國室內設計界的代表性符號,他的誌趣、他的生活、他心中的江南、他內心的詩意……這個人太豐富了,希望大師工作營的夥伴們,跟我(記者)一起做一個挖掘性的工作,至於獲得的營養有多少,感悟有多深,都在自我的造化……
陳耀光中國著名室內設計師;中國建築學會室內設計分會副會長;浙江省建築裝飾行業協會設計分會會長;杭州典尚建築裝飾設計有限公司創意總監;有過十年中七次榮獲國家級設計大賽一等獎的傳奇,有過被美國Hall of Fame China名人堂授勳為中國(含港澳台地區)首批七位成員之一的榮耀;2009年,他又與李安、馬未都,粱文道、李開複、孟京輝、吳曉波等同時獲得了“亞洲五十摩登紳士”的美譽;2012十大最具影響力華人設計師;2013AD100中國榜單得主;2014米蘭國際設計周“Yu中國設計進行時”參展藝術家,參展作品《疊變》受到各界熱捧。
[歡迎儀式]
陳耀光老師的典尚院子,黑板報一般的“大師贏”,伴著主人親自奏響的鍾聲,激蕩在每個人的內心。
客串主持AUV首先介紹:對於媒體人來講,不管是“典尚”還是“陳耀光”,在我們設計行業裏麵都是極具故事性、張力、擴散力的典型代表,有人說他是江南室內設計的代表,但我覺得陳耀光這個人的誌趣、生活情趣、詩意的內心不僅僅是在江南。所以希望大家在這裏有更多的挖掘,他這個人太豐富了,我也是個專業的創家,因為記者出身,更加覺得這個人的豐富性。我希望大家跟我一起做一個挖掘性的工作,我們來更多的看典尚設計,更多的感受“陳耀光”。希望大家不虛此行,接下來就要看你們的了,而不是我,你們能挖掘出多少或者說能感悟到多少,都看自身的造化。[典尚·生長中的院落]工程所在地:杭州鳳凰山腳路7號時間:2003年至今(第一期:辦公樓)2008年至今(第二期:廚房、食堂、茶室)2010年至今(第三期:私人收藏室、圖書室、資料庫)設計麵積:室內700M2,園林1000M2(四畝地)鳳凰山腳下的這個院落,第一期為生存,第二期為改善,第三期為自我精神的體現。這種自然生命般的生長,因位於南宋遺址的鳳凰山腳,與都市鬧區近在咫尺,顯得更為珍貴。動和靜在這裏交彙,古和今在這裏融合,每時每刻,碰撞和成長在這裏發生。這是典尚的大宅院,一個古村落,一種自然流出的真實痕跡,一種生命的活標本。
2003年典尚設計1期·生存
杭州萬鬆嶺腳下南宋遺址旁的四畝地和一幢七百平方的老房子,陳耀光用九個月的時間改造。整個內部空間沒有矯情的符號和情緒,以一種立體的建築空間出現,塑造一個理性和職業的工作場所。典尚院子強調舊與新、傳統與現代、玻璃金屬與木頭的對比反差,有選擇地暴露一些歲月痕跡,闡明空間特定的年代屬性。
2008年典尚設計2期·改善
2008年,典尚院子生長的第5年,陳耀光對後院進行第二期的改造,改造位置是原先辦公室後側的院子。二期改造主要是給員工增加一個食堂、茶室,順便又做了一些景觀布置。將原來收藏在院子裏的石雕石獸重新布局,將陽光和樹影,建築和環境重新做了梳理,旨在營造一種緩慢節奏和休閑江南的工作氛圍。
30多米高的大樹覆蓋下的斜坡屋頂,每到中午時分,廚房的師傅會敲響懸吊在屋簷上的銅鈴,員工們會聞聲紛紛而至,有的在室內,有的幹脆在室外地台草地上懶散地吃開了。陽光的午後,大家在高聳的老樟樹下聽著蟲鳥爭鳴,享受著樹葉在微風中不經意落在身上的感覺。
陳耀光認為不能隻把看得到的東西作為傳統搬到現代建築中未,而要注意眼睛看不見的東西。空間是理性的,與天與地與燈光融合以後是可以感性的,他喜歡將感性和理性交錯。
2010年典尚設計3期·自我精神的體現
當收藏達到一定數量,陳耀光租下了食堂圍牆後的一處大倉庫,用作存放這些器物。一個木頭和毛竹,經過選材、選形、包漿,最後打磨成佩戴的精致玉器一樣,天然的造型,加上久經人文的雕琢,這些小小的器物裏有時代、曆史和人物,有對生命的敬畏、感恩和珍惜。在厭倦了工業社會裏盛行的大批量機械複製後,對陳耀光來說,把玩與欣賞這樣的手工舊器物,是在賞析超越物質形態以外的精彩和稀有,感歎精工細作的講究與從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