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一個人總是有意無意地誇大困難,看到困難掉頭就跑,缺乏韌勁,那麼最後得到的就隻能是失敗或碌碌無為。
我們不妨將困難比做是優美風景前的一座大山,如果你看到山高就害怕長途跋涉,扭頭就走或者爬到—半就放棄,那麼你永遠都不會看到山那邊的景色;如果你不怕山高路遠,以堅忍不拔的精神和毅力越過大山,你不僅可以看到山外最美的風景,而且還可以繼續爬上更高的山,看到更美的景。
愛默生曾經說過:“每一次挫折或者突變,是帶著同樣或較大的有利的種子。”赫胥黎也說過:“沒有哪一個聰明人會否認痛苦與憂愁的鍛煉價值。”隱藏在困難背後的價值是無限的,那些卓越的人往往比其他人更早認清困難的價值。
很多人把困難當做沉重的包袱和痛苦的累贅,他們從來不考慮困難本身蘊涵的價值,更不會考慮通過戰勝困難,體現和增強自身價值。優秀員工則對困難的價值認識得非常深刻,也正因為如此,他們才會獲得比他人更高的成就,才會得到更多的發展機會。
許多人之所以不能成為優秀員工,不是因為他們能力不夠、誠心不足或者沒有對成功的熱望,而是在困難麵前缺乏韌勁。這種人做事時往往虎頭蛇尾、有始無終,做起事來也是東拚西湊、草草了事。他們總是把困難想象得過於強大,總是目光短淺,看不到戰勝困難之後的大好前景。
企業需要具有韌勁的優秀員工,在困難麵前保持韌勁不僅是員工個人實現成功的必要條件,也是整個企業增強競爭力、發展力的重要因素。
沒有解決不了的問題,隻有還未開啟的智慧
工作中,我們總會碰到各種各樣看似無法解決的問題。這些問題就像攔路虎,擋住了我們的去路,使我們戰戰兢兢,不敢前行一步。也許我們努力了,但還是無法成功,於是更多的人選擇了放棄,並安慰自己:算了吧,這是—個解決不了的問題,我還是不要再浪費時間了吧。
但是,問題真的解決不了嗎?情況似乎並不是這樣的。我們說:沒有解決不了的問題,隻有還未開啟的智慧。
詹妮芙·帕克小姐是美國鼎鼎有名的女律師。她曾被自己的同行——老資格的律師馬格雷先生愚弄過一次,但是,恰恰是這次愚弄使詹妮芙小姐名揚全美國。
事情是這樣的:
一位名叫康妮的小姐被美國“全國汽車公司”製造的一輛卡車撞倒,司機踩了刹車,卡車把康妮小姐卷入車下,導致康妮小姐被迫截去了四肢,骨盆也被碾碎。康妮小姐說不清楚是自己在冰上滑倒摔入車下,還是被卡車卷入車下。馬格雷先生則巧妙地利用了各種證據,推翻了當時幾名目擊者的證詞,康妮小姐因此敗訴。
絕望的康妮小姐向詹妮芙·帕克小姐求援,詹妮芙通過調查掌握了該汽車公司的產品近5年來的15次車禍——原因完全相同,該汽車的製動係統有問題,急刹車時,車子後部會打轉,把受害者卷入車底。
詹妮芙對馬格雷說:“卡車製動裝置有問題,你隱瞞了它。我希望汽車公司拿出200萬美元來給那位姑娘,否則,我們將會提出控告。”
老奸巨猾的馬格雷回答道:“好吧,不過,我明天要去倫敦,一個星期後回來,屆時我們研究一下,做出適當安排。”
一個星期後,馬格雷卻沒有露麵。詹妮芙感到自己上當了,但又不知道為什麼上當,她的目光掃到了日曆上——詹妮芙恍然大悟,訴訟時效已經到期了。詹妮芙怒氣衝衝地給馬格雷打了電話,馬格雷在電話中得意洋洋地放聲大笑:“小姐,訴訟時效今天過期了,誰也不能控告我了!希望你下一次變得聰明些!”
詹妮芙幾乎被氣瘋了,她問秘書:“準備好這份案卷要多少時間?”
秘書回答:“需要三四個小時。現在是下午一點鍾,即使我們用最快的速度草擬好文件,再找到一家律師事務所,由他們草擬出一份新文件,交到法院,那也來不及了。”
“時間!時間!該死的時間!”康妮小姐在屋中團團轉,突然,一道靈光在她的腦海中閃現,“全國汽車公司”在美國各地都有分公司,為什麼不把起訴地點往西移呢?隔一個時區就差一個小時啊!
位於太平洋上的夏威夷在西10區,與紐約時差整整5個小時!對,就在夏威夷起訴!
詹妮芙贏得了至關重要的幾個小時,她以雄辯的語言,催人淚下的事實,使陪審團的成員們大為感動。陪審團一致裁決:康妮小姐勝訴,“全國汽車公司”賠償康妮小姐600萬美元!
像這個故事一樣,尋找解決問題的方法雖然不很容易,但方法總是有的,隻要我們努力地思考。工作中的難題也是這樣。所以在工作中,如果我們遇到了難題,就應該堅持這樣的原則:努力找方法,而不是輕易放棄。
對於通過思索以尋找解決問題方法的重要性,許多傑出的企業家都深有體會。
比爾·蓋茨曾說:“一個出色的員工,應該懂得:要想讓客戶再度選擇你的商品,就應該去尋找一個讓客戶再度接受你的理由。任何產品遇到了你善於思索的大腦,都肯定能有辦法讓它和微軟的視窗一樣行銷天下的。”
洛克菲勒也曾經一再地告誡他的職員:“請你們不要忘了思索,就像不要忘了吃飯一樣。”
隻要努力去找,解決困難的方法總是有的,而這些方法一定會讓你有所收益。
隻要精神不滑坡,方法總比困難多
在蒙牛集團,有這樣一副對聯:“隻要精神不滑坡,方法總比困難多。”這是一種無所畏懼的信念,也是一種工作的指導方針。牛根生說:在一個單位,不管是領導還是員工,隻要有著這樣的精神,有什麼困難不能克服,有什麼問題不能解決呢?
相信大家對2003年上半年的“非典”仍然記憶猶新,它帶給我們的不隻是對“SARS”病毒的恐慌,對我國的企業也是一種前所未有的衝擊和考驗。
雖然炎炎夏季來臨,但冰淇淋市場似乎依然凍結在“冰點”。不必說“吃冰淇淋不利於預防‘非典’”的傳言,也不必說店鋪紛紛關門,單論大街上銳減的人流,對於隨意消費、衝動購買型的產品冰淇淋來說,命運多舛就是注定的。4月下半月,冰淇淋整體銷量急劇下滑。一些小廠相繼關停。
但自古“危機”具有雙麵性,對退縮者而言是墳墓,對進取者而言是天堂。亂“市”出英雄,舊的市場格局每動亂一次,行業格局就調整一次。蒙牛卻在此期間打了一場勝利的營銷仗。它在三個方麵采取了“與眾不同”的措施。
第一,轉移陣地,開辟“第二渠道”。
食品一旦走出工廠,最基本的營銷法則就是到“嘴多”、“胃多”的地方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