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銀川的城市設計與城市文化(1 / 3)

陶萌萌,北方民族大學文史學院教師。

“現代的生活是被設計的。”這個觀點乍聽上去有些奇怪,可細細想想:牙膏是擠的,鑰匙是擰的,塑料袋是提的,燈的開關從“拉”變為“按”,老師的板書變為電子幻燈片,手寫的書信變成E-mail,包括開車出門選擇的路線(單行、限行都是被製定的),家居的結構,撕零食袋的方式,娛樂的方式……我們衣食住行的點點滴滴都被設計著。設計無處不在地影響著人們的行為方式和思維認知,而行為方式和認知又會潛移默化地改變或重塑我們的生活習慣,從而深刻影響到文化的存在和發展。

一、對城市設計中全球化及同質化的反思

城市,是人類文明和人類創造性的集中體現。從它出現的那刻起,設計就伴隨著其漫長的發展過程。不論是歐洲的倫敦、巴黎、柏林,還是中國的北京、西安、南京,每個古老的城市背後都有一段悠長的成長史。城市在成長中不斷地被設計、被修整、被重塑。17世紀以前,城市都還能在自己的地域文化基礎上,走各自的發展道路。但從1855年英國率先實現了城市化後,全世界的現代城市化進程拉開了帷幕,新興的工業化浪潮不可避免地改變著全世界城市的麵貌,城市的發展道路也開始趨同。國際主義風格適應了當今商業化、經濟化、市場化、全球化的世界,在城市的設計中逐漸占據了壟斷的地位。

國際主義風格,源自第二次世界大戰前歐洲的“現代主義”風格,經過在美國的發展,於戰後逐漸成形。這種風格在20世紀60至70年代發展至登峰造極的地步,成為一種壟斷性的風格。國際主義風格最初來自建築設計,之後迅速、廣泛地波及其他設計領域。它用方塊的形狀堆砌的高聳的大廈、住宅架構城市,用玻璃幕牆裝點城市,用水泥的土灰色塗抹城市,使城市像是從生產線上製造出來一般。美國作家湯姆·沃爾夫曾經形容國際主義風格“改變了世界大都會三分之二的天際”。

國際主義風格在依賴工業化的技術要素的同時,也滿足了設計藝術的需求,將兩者切實地融合在一起,展現著這個時代推崇的“現代化”。這種設計風格如此新穎,又如此容易達成,被作為一種成功的範例效仿、複製,成為大多數國家在二戰後重建以及工業化初期進程中的最佳選擇。

中國也經曆著城市化,大城市向大都市發展,中小城市向大城市挺進,新興的中小型城市不斷湧現。在中國,像紐約、東京等這樣帶有濃重國際主義風格的都市形象深入人心。似乎提及城市,就應該是高樓聳立。所有城市都不約而同地向著這個心中的“目標”發展,使中國大多城市帶有國際主義風格。在它的影響下中國城市形象被設計、整容、改造得千篇一律,放眼望去,呆板且缺乏生氣。

事實上,在國際主義背後的全球化,才是影響城市麵貌的深層原因。全球化帶來的同質化增強了不同文化的可交流性,不光促進了經濟的發展,也使民族的界限不斷縮小,地域的差異在商業、市場、文化諸方麵都變得越來越模糊。人們在經過了同質化的乏味與迷茫後,如從美夢中驚醒一般,開始在水泥森林中探尋那絲絲細微的傳統氣息,重新思考多元化的可能性。現代技術的進步為實現多樣化的需求提供了條件,中國的大城市設計也逐漸開始從國際主義風格一統天下的狀況走向多元化。多元化雖然強於國際主義風格的單調,卻也容易導致城市建築的雜亂無章,於是城市規劃開始將城市功能性與城市形象設計並舉,城市形象的設計也更加科學美觀。

二、銀川的城市形象

對城市形象的設計從宏觀上看,涵蓋了城市功能區域的規劃布局,以及城市形象的宏觀設計;從微觀上講,涉及了城市的所有公共空間中視覺可感知的點點滴滴,如建築、公交站牌、路牌、戶外廣告、井蓋、垃圾箱、平麵設計等各個方麵。不論哪個方向都需要首先弄清楚城市的文化特點。

(一)銀川的城市文化

城市的文化往往決定了城市的發展方向。銀川與西安、北京不同,沒有那麼悠久的城市文化積澱。雖然銀川曾經是西夏的都城,但在這個城市中找不到西夏文化活著的蹤跡,無法挖掘出像其他古城那樣深厚的傳統文化。銀川的城市文化究竟該如何定位?反觀曆史,銀川這個城市的建成和發展帶有很明顯的“移民城市”的特點。

寧夏自古就是邊防重鎮,明朝時的“九邊重鎮”中,“麵積不大的寧夏地區竟然九居其二,設有寧夏總鎮和三邊總鎮”[1]。各朝為了邊防,將大量人口遷徙至此,並采用民屯製和軍屯製,以保證邊疆穩定。新中國成立後銀川又有三次大的人口遷徙。“第一次人口遷徙是1952至1954年,北京市政府組織了一批移民來銀,稱為‘北京移民’。……第二次人口遷徙是在1956至1958年,國家為支持寧夏的經濟建設,從外地調來了大批支寧幹部,僅上海支寧的‘文教大隊’就來了三批,大約有1萬人。同時,沿海許多大廠也遷到銀川……此次遷徙有職工及家屬達10萬人之多,為銀川最大的一次外來人口遷徙。在1966年知識青年上山下鄉的高潮中,江浙的一大批知識青年來銀川和永寧縣插隊落戶……此為第三次外來人口大遷徙”[2]。改革開放以來,又有大批的外來人口遷徙至銀川。這幾次外來人口大遷徙,為銀川帶來的是多文化的交流和融合,使得銀川人有很強的文化包容性。外地人來到銀川很容易產生一種“家”的感覺,既沒有文化上的不適應,也沒有文化上的排斥。這種人與人之間的和諧關係恰恰是銀川城市文化的重要特點。

城市的多樣化是自然天成的。城市產生之初就是各種各樣不同的人的集合。它的多樣性一方麵來源於不同背景的人的文化多樣性,也源於城市裏眾多人口的興趣、品位、需求、感覺和偏好,而銀川的人口構成更加體現了城市文化多元的特點。

銀川作為寧夏回族自治區的首府,民族特色無疑是城市文化的重要方麵,這是由地域文化的特點所決定的。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同心、固原等地的回族也開始遷徙至銀川發展,致使地域之間人口流動的速度和頻率遠遠超過以前,為銀川帶來了更多的地域文化因素,能夠明顯感覺到銀川的回族特色相較以更濃。這樣的城市定位能夠凸顯銀川地域文化的特色,也有利於民族團結和對外文化交流,是現在以及今後銀川城市文化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