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忠慧,寧夏社會科學院文化研究所所長,研究員。
本文所說中華優秀傳統道德文化是指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係中所倡導的內容完全一致、完全契合的作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係重要內容和重要組成部分的中華傳統文化,同時也是我國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的重要內容,是共建社會主義精神家園中要大力弘揚、光大的,不可或缺的內容,是五千多年來一直流淌在中華民族血脈裏,始終成為民族脊梁,是中華民族生生不息的並融入中華民族行為方式中的精神文化,這就是當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係所倡導的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以及社會主義榮辱觀的內容。從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係的外延和內涵角度來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係涵蓋了優秀傳統道德文化的內容。中華民族優秀傳統道德文化當代傳承的現實意義就在於服務我國建設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和實現我們中華民族的偉大複興的目標。為此,中華優秀傳統道德文化如何在實現這一重要現實意義進程中得以很好的傳承,是值得我們深入探討和深刻思考的大問題。
中華優秀傳統道德文化傳承的主體是關乎傳承得如何、傳承得怎樣的核心問題。傳承,傳即是傳遞、傳授;承即是繼承、發揚、光大。沒有傳,就不可能有承;沒有承,也就無所謂再傳。承是傳的重要前提和必要條件,是傳的最終目的;傳是承的必要形式和手段。任何一種優秀傳統文化都存在著一個傳和承的問題。傳的主體,從年齡角度講,應該是承繼者的長輩、長者;從時間流轉角度看,應該是承繼者的上一輩、上一代;而從個體成長曆程分析,他們既是承繼者又是傳授者。所以他們同時肩負著傳與承的雙重職責,並且是承繼在前,傳授在後。承的主體,從年齡角度講,應該是傳授者的晚輩、後代;從時間流轉角度看,應該是傳授者的下一輩、下一代;而從個體成長曆程看,他們同樣既是承繼者又是傳授者,他們同樣肩負著承與傳的雙重職責。因此,傳與承的效果好與不好,既取決於傳授方,也取決於承繼方,但首先取決於傳授方承繼得如何。
當前中國社會層麵特別是道德和價值觀領域存在許多問題。是非、善惡、美醜界限混淆,拜金主義、享樂主義、極端個人主義有所滋長,見利忘義、損公肥私行為時有發生,不講誠信、欺騙欺詐成為社會公害,以權謀私、腐化墮落現象嚴重存在,社會道德行為的失範,與我國優秀傳統文化所教導的“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惡”“與人為善”“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等以義取利、以誠取信、以孝為德的行為準則相背離,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係所倡導的道德行為標準背道而馳。國人在價值觀、人生觀方麵存在的這些問題,究其原因,是與優秀傳統道德文化未能在當代得以很好地傳承有著重要的關係。
一、中華優秀傳統道德文化當代傳承受阻之因
(一)傳承之問題
1.“文化大革命”期間,傳授出現斷裂,承繼出現空白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是通過成人在生活、工作中以言傳身教的方式,將我們的優秀傳統文化逐漸融入到下一代的行為方式之中的一個複雜、艱辛的長期過程。中國藝術研究院中國文化研究所所長、著名紅學家劉夢溪指出:“在中國文化傳承的過程中曾經出現過斷層,這個斷層造成將近三代人在傳統文化知識的累積方麵儲備不足,這是客氣的說法,不客氣的說法基本上是文化缺氧。”擔負當代傳授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重任的為人父母者、為人師者、為人領導者等所謂長者群體,在“文化大革命”十年中,所受教育完全脫離了優秀傳統文化的框架體係,傳統文化成為“封資修”之類的東西,從“批林批孔”到知識青年上山下鄉,“文化大革命”期間成長起來的青少年心中傳統道德文化的觀念已很模糊,對傳統文化的四書五經之類不會有太多的概念,無從接受,何談承繼。所以,為人父母、為人師後,由於其本身傳統文化的匱乏,傳授環節自然產生問題,期間優秀傳統文化的傳與承戛然而止,從家庭教育到學校教育傳與承幾乎處於空白的狀態。
2.改革開放前十幾年間,傳與承未能及時補缺,缺失態勢依然持續
改革開放後,隨著社會主義計劃經濟逐步轉向市場經濟,中國也進入了社會轉型期。在此背景下,經濟的快速發展帶來的是社會處於過度的物質關懷的狀態,物質主義、實用主義、利己主義、享樂主義等價值取向在不經意之間不斷被強化著,人們的道德水準並沒有像物質生活水平那樣得以快速提升,人們的道德和理想價值追求呈現多元化、實用化、功利化的傾向。20世紀90年代以前,也就是國學熱之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依然處於低迷期。
3.20世紀90年代以來,傳與承逐步受到國人的重視,但言傳喧鬧,身教冷清
對優秀傳統文化的認識,我們曾經有過嚴重失誤,五四新文化運動及“文化大革命”對傳統文化的自我否定,使國人對民族的優秀傳統文化多的是一分疏離和一分隔膜。直至20世紀90年代,中國文化學術領域的“國學熱”,促使傳統文化開始走向複興,國學研究也成為學界的一種時尚。2000年左右全國各地又湧現出許多複興和弘揚中華傳統文化的活動,如組織學術團體、召開學術會議,創辦期刊、出版圖書,興建書院,創建網站、論壇,組織“讀經”活動,開設國學課程,開展漢服運動,以傳統方式舉辦各類儀式,祭拜孔子、炎黃先祖的祭祀大典,過中華傳統節日等等,一時間,“讀經”“私塾”“國學”“漢服”“儒學”“儒教”“成人禮”等詞彙在報紙、雜誌、網絡、電視裏層出不窮。2006年我國發布《國家“十一五”時期文化發展規劃綱要》,提出要加強傳統文化教學與研究基地建設,但現實社會中成人行為的種種失範,依然嚴重影響著中華優秀傳統道德文化的當代傳承。
除此之外,還因為長期以來我們的教育未能正確解讀傳統文化的本來麵貌和實質精神,在曆史的演進中,對經典的誤讀和斷章取義,使精華變成了糟粕,智慧解說成了愚昧,於是我們對傳統文化或存而不論,或敬而遠之,既喪失了文化的食糧,同時也喪失了做人的準衡。
(二)教育之缺失
當前在家庭、學校、社會“三位一體”的教育過程中,“重智輕德”的理念一直陪伴著青少年的成長,優秀傳統道德文化言傳弱化,身教更加缺位。
1.言傳之缺失
家庭教育。目前許多家長在教育子女問題上普遍存在“重智輕德”的傾向。在應試教育的引導下,許多家長認為智力發展、考試成績才是關係到子女前途的第一要務,多數家長認為孩子成才就是讀書,學好功課,考出好成績,順利跨過層層考試的溝坎,考上理想的學校即可,把家庭教育的重心放在關注子女智力發展和學業成績上,片麵追求學習成績,而忽略了對孩子的品德教育,凡是與升學考試無關的德、智、體、美、勞等方麵的教育概不問津,這些都成為孩子道德行為長期處於“亞健康”狀態的重要原因。傳統文化教育在家庭中的缺失,是青少年傳統道德文化欠缺的因素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