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如何終結“轉基因”爭論?
2013轉基因食品麵麵觀
在名嘴崔永元與科普作者方舟子就“轉基因”問題進行論戰引發網絡圍觀潮後,9月中旬,12名律師聯名致信國家食藥局和農業部,要求公開轉基因食品相關信息,滿足公眾知情權和自由選擇權。
律師要求公開轉基因食品信息後,很快得到《人民日報》的回應,這是官方媒體首次曝光轉基因食品名單。事實上,早在官方媒體公開信息之前,在農業部官網就有一個新聞專題式的頁麵,詳細公開相關政策法規、審批信息、申報指南、辟謠信息等,但鮮有人關注——政府的官方網站一直給公眾更新慢、說教多於分析和分享的刻板印象。
在中國,幾乎所有的議題,甚至是在很多國家都是常識的話題,都會分化成兩個陣營,“轉基因”問題也不例外。但這一話題卻呈現出完全不一樣的局麵——那些曾經在其他話題上能達成一致、對公權力和製度進行尖銳批評的意見領袖內部產生了分化。
和PX話題一樣,有不少人談到“轉基因”就會色變。這個名稱,如何在中文世界從中性詞變成貶義詞,本身是一個值得探究的過程。支持轉基因食品的一些科學研究者在爭論中裏外不討好,因為官方也持支持態度,在這個爭論中往往被懷疑是“五毛”。因為美國在轉基因食品技術上的成熟和商業化程度較高,中國許多轉基因食品的技術和食品引自美國,因而又被批評為“漢奸”。而一些反對轉基因的言論也很容易被支持轉基因的科普者諷刺為無知、無科學素養。
這種涇渭分明的對立,並非簡單的科學與非科學的認知之別,它真實呈現了轉型期中國社會中的不信任感。而不信任感與長期以來官方背書的各種產業,尤其是食品行業、化工行業等曝光的各種醜聞、危機有關。更重要的是,官方的一些背書行為在程序上往往存在重大瑕疵。比如湖南“兒童試驗轉基因大米”事件,科學家和官方的出發點是讓更多兒童補充維生素,但在美國科學家承認進行轉基因試驗之後,湖南省農業廳卻予以否認,這種連承認的勇氣都沒有,隻會一味辟謠的危機處理方式實在令人擔憂。
無論是支持和反對轉基因食品者,都會提及美國。美國官方和民間對轉基因的態度並不像中國這樣有如此大的分歧。美國從裏根時代起就開始了轉基因農作物的研發,1996年開始了轉基因作物的商業化種植。美國人對轉基因的接受是源自USDA(美國農業部)和FDA(美國食品和藥物管理局)等組織的權威性,而這種權威性建立的基礎就是信息公開和專業性、科學素養教育的普及性。美國現行的轉基因食品政策是克林頓政府開始的,其特點是“不問不說”,即規定自願標識但實際上不標識的政策,其理論基礎是美國食品和藥物管理局的“實質等同”原則,即轉基因食品和傳統食品無本質不同。但這種同等對待的政策源於美國良好的傳統食品的安全監管。在美國有3個政府部門會對轉基因產品進行聯合審批:美國農業部對轉基因作物對環境產生的影響方麵進行審查;美國環保署(EPA)則會審查其是否會產生有害生物等問題,美國食品與藥品管理局則確定開發出的轉基因作物審批的程序是否正義。此外,美國農業部還會定期發布《轉基因作物總結報告》,這和美國人查閱官員財產、公務車使用情況一樣便捷。
但在中國,傳統食品危機頻現,加上近年來全球綠黨等新生勢力追求“零風險”的環保主義風險倫理盛行,自然會與追求“風險控製”的科學話語體係之間存在著難以對接的邏輯斷層。如果政府、企業和科學家和居民無法找到一個走出既有困境的轉機,轉基因論戰還將繼續。改變隻能從公權力做起,一句簡單的“轉基因食品和非轉基因食品同樣安全”,就幻想讓民眾信任,從而放心食用轉基因食物,幾乎是天方夜譚。(來源:《21世紀商業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