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服裝專業在我國已經從30年前的新專業逐漸變成了一個傳統專業。由於我國特殊的經濟環境,服裝行業在改革開放30年間為國民經濟做出了巨大的貢獻,為數眾多的服裝企業迅速成長,成為出口創彙的主力。近年來,隨著服裝出口遇到困難,過去以接訂單為主的服裝加工製造模式也因為勞動力成本的不斷提高,服裝企業不得不開始了新一輪的轉型,當廉價勞動力不再成為服裝企業獲利的主要優勢時,服裝行業才真正開始回歸了其本來應有的運行方式。

服裝是一個時尚創意產業,但是由於長期滿足於廉價勞動力所帶來的巨大利益空間,我國行業內普遍不夠重視設計與創新,抄襲仿板成為設計部的主要工作。例如,一些加工企業根本就沒有設計部門,請一兩名板師來解決技術問題。這樣的方式導致了板師定位上的偏離,板師工作成為了機械的扒樣,一套板型可以用很長時間,隻是在幾種結構上做簡單的加減,以審美內涵為主要賣點的服裝,經過一次次毫無激情地扒樣,變得毫無生氣。這種情況在如今已經嚴重地影響了服裝企業的轉型與提升。如何提高企業的自主創新能力、不斷地開發新產品和經營品牌,成為企業在現階段亟待解決的問題。

本課程為服裝設計專業的核心課程之一,也是服裝企業的核心崗位。為了適應服裝行業的發展要求,提高服裝行業設計人員的整體技術水平和基本素質,培養在服裝企業開發部門從事服裝設計崗位的具有一定理論知識和較強操作技能的高技能人才,本課程以服裝設計專業的學生就業為導向,在專業指導委員會專家的指導下,對服裝設計專門化方向所涵蓋的崗位進行任務與職業能力分析,根據技能學習的特點和服裝企業產品開發部門的工作流程來安排教學實訓項目與學時。

根據學生技能學習的特點和職業崗位的應崗要求,將課程進行五大模塊的分解:包括產品開發模塊、設計技能模塊、板型設計模塊、工藝製作模塊、綜合實戰模塊。根據實際設計項目工作,落實每個模塊的內容,設計部分的實訓通過畫設計草圖和設計效果圖,以鍛煉、提高設計能力為主;結構設計與工藝製作部分的實訓,主要讓學生結合設計,通過服裝結構製圖和工藝縫製等,將設計作品完成從設計圖到服裝樣品的過程,是更為具體全麵的訓練。教學過程中把企業產品開發的內容融合到實踐教學中,實現工學交替的實踐化教學。教學過程通過理論講授、教師演示、學生實踐、集中講評、案例分析、企業項目實踐等活動項目來組織教學,倡導學生在項目活動中掌握與服裝企業相關崗位對接的實際技能,培養學生熟練的服裝設計方法及應變能力。

本課程意在強化學生對服裝進行“款式設計—結構設計—工藝製作”一體化實訓,充分利用實踐教學培養學生成衣的綜合設計研發能力,對學生今後進入企業的設計開發部門起到很好的崗前鍛煉作用。

本書第1章由項敢老師編寫,第9章第二部分女襯衫圖文由章緯超老師繪製,其他章節由張建興編寫並全書統稿。本書的完成得到了企業與教育主管部門的大力協助,同時經過兩個學期的教學實踐,湧現出一些較好的學生實戰成果。在此向為本書做出過辛勤勞動的人們表示由衷的感謝,同時也歡迎業內人士對本書的不足提出寶貴意見,共同為服裝專業的教學與教改貢獻力量。

張建興

2010.6於溫州職業技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