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丘明,中國春秋時史學家。魯國人,雙目失明,春秋時有稱為瞽的盲史官,記誦、講述有關古代曆史和傳說,口耳相傳,以補充和豐富文字的記載,左丘明即為瞽之一。相傳曾著《左氏春秋》(又稱《左傳》)和《國語》。兩書記錄了不少西周、春秋的重要史事,保存了具有很高價值的原始資料。

春秋末期史學家。魯國人(今山東肥城人)。姓丘名明,因其父任左史官,故稱左丘明。曾任魯太史,與孔子同時或略早於孔子。雙目失明,故後人亦稱盲左。相傳曾著《春秋左氏傳》(或稱 《左氏春秋》,簡稱《左傳》),多以史實解釋《春秋》,起自魯隱公元年(前722),迄於魯哀公二十七年(前468),以記事為主,兼載言論,敘述詳明,文字生動簡潔,全麵反映了當時的社會曆史麵貌,既是重要的儒家經典,又是我國第一部完整的編年體史書,在文學上也有很高的成就。又著《國語》,分別記載西周末年至春秋時期(約前967--前453)周王室及魯齊晉鄭楚吳越諸國史實,偏重記述君臣言論,為我國最早的國別史。

左丘明(約公元前502年-約公元前422年),姓丘,名明(一說複姓左丘,名明,),春秋末期魯國人。 左丘明知識淵博,品德高尚,孔子言與其同恥。曰:“巧言、令色、足恭,左丘明恥之,丘亦恥之;匿怨而友其人,左丘明恥之,丘亦恥之。” 漢代太史司馬遷稱其為“魯君子 ”。

關於左丘明的故裏,為現今的山東省肥城市石橫鎮東衡魚村(春秋時魯國都君莊)。為炎帝後裔,左丘明博覽天文、地理、文學、曆史等大量古籍,學識淵博。任魯國左史官,在任時盡職盡責,德才兼備,為時人所崇拜。左丘亦編修國史,日夜操勞,曆時30餘年,一部縱貫200餘年、18萬餘字的《春秋左氏傳》定稿。

其曆史、文學、科技、軍事價值不可估量,為曆代史學家和文人所推崇。他還撰寫了曆史名著《國語》,與《春秋左氏傳》成為珠聯璧合的曆史文化巨著。公元前451年,左丘明病逝,葬於東衡魚村東北處。647(唐貞觀二十一年)李世民封左丘明為“經師”,墓前建石坊。1530年(明嘉靖九年)明世宗封左丘明為“先儒”。1642年(明崇禎十五年)朱由儉封左丘明為“先賢”。1725年(清雍正三年)為避孔子名諱,奉旨“丘”旁加“阝”改為邱氏,今石橫邱氏皆為左丘明之後人。

根據存世的劉向《別錄》佚文“左丘明授曾申”,以及陸德明《經典釋文.序錄》所記“左丘明作《傳》以授曾申”等史料判斷,可知左丘明的出生年代約與孔子晚年弟子曾參及曹恤等人大致相當。即左丘明在年齡上應為孔子的孫子輩,而約生於魯定公在位的中期;而據《左傳》、《國語》二書對於曆史人物的稱呼來看,可知左丘明應當卒於魯元公在位時期。即公元前五世紀晚期。

左丘明是中國傳統史學的創始人,有《左氏春秋》和《國語》兩部史學巨著。

人物生平

左丘明是薑子牙的支孫,世代居住在齊國的都城營丘,也就是現在的山東臨淄一帶。為逃避災難,全家人先到楚國,後又輾轉來到魯國。

左丘明的祖父倚相是楚國左史。公元前506年,周天子率領諸侯討伐楚國,為保存典籍,倚相帶領子孫離開楚國來到魯國,定居肥城石橫衡魚村。為使子孫後代不忘先人,他把姓氏定為老祖宗封地營丘的“丘”字。倚相把典籍獻給了魯國,以便保存下去。他的兒子亦通曉史事,被任命為魯國的太史,後來左丘明又繼承了他父親的職位,繼任魯國的太史官。左丘明曆經30餘年寫就的《左氏春秋傳》,史稱《左傳》,是中國第一部敘事完整的曆史著作,也是一部有著極高成就的文學著作。

左丘明晚年時眼睛出了毛病,不得不辭官回鄉,不久就雙目失明了。強烈的曆史使命感使他振作起來,將幾十年來的所見所聞,各諸候的要聞和君臣容易得失的話記述下來,彙集成著名的曆史名著《國語》。

《國語》是我國現存最早的一部國別史,它與《左傳》一起成為珠聯璧合的曆史文化巨著。公元451年前後,左丘明因病去世,並安葬於故鄉肥城石橫鎮衡魚村。

人物才華

為炎帝後裔,左丘明博覽天文、地理、文學、曆史等大量古籍,學識淵博。任魯國左史官,在任時盡職盡責,德才兼備,為時人所崇拜。孔子曾說:“巧言、令色、足恭,左丘明恥之,丘亦恥之。匿怨而友其人,左丘明恥之,丘亦恥之”。左丘亦編修國史,日夜操勞,曆時30餘年,一部縱貫200餘年、18萬餘字的《春秋左氏傳》定稿。其曆史、文學、科技、軍事價值不可估量,為曆代史學家和文人所推崇。他還撰寫了曆史名著《國語》,與《春秋左氏傳》成為珠聯璧合的曆史文化巨著。

人物思想

作者的思想是儒家思想,儒家思想在當時較多地反映了人民的利益和要求。作者在敘述曆史事實時,對於那些曆史事件是鮮明地表現了他的肯定或批判的態度的。他所肯定的是那些符合於他的儒家的觀點的東西。他肯定“君義、臣行、父慈、子孝、兄愛、弟敬”(《左傳》隱公三年)一類的論理道德,他也從那些論理道德的觀點出發肯定了“利民”②和“衛社稷”③一類對人民有利的東西。他批判了那些破壞論理道德的所謂“賤妨貴、少陵長、遠間親、新間舊、小加大、淫破義”(《左傅》隱公三年)之類的所謂“逆德”,他也批判了統治階級的驕奢淫逸的敗行。這部書在思想上的進步性和局限性都從這些方麵表現出來。為炎帝後裔,左丘明博覽天文、地理、文學、曆史等大量古籍,學識淵博。任魯國左史官,在任時盡職盡責,德才兼備,為時人所崇拜。孔子曾說:“巧言、令色、足恭,左丘明恥之,丘亦恥之。匿怨而友其人,左丘明恥之,丘亦恥之”。左丘亦編修國史,日夜操勞,曆時30餘年,一部縱貫200餘年、18萬餘字的《春秋左氏傳》定稿。

其曆史、文學、科技、軍事價值不可估量,為曆代史學家和文人所推崇。他還撰寫了曆史名著《國語》,與《春秋左氏傳》成為珠聯璧合的曆史文化巨著。公元前451年,左丘明病逝,葬於東衡魚村東北處。647(唐貞觀二十一年)李世民封左丘明為“經師”,墓前建石坊。1530年(明嘉靖九年)明世宗封左丘明為“先儒”。1642年(明崇禎十五年)朱由儉封左丘明為“先賢”。1725年(清雍正三年)為避孔子名諱,奉旨“丘”旁加“阝”改為邱氏,今石橫邱氏皆為左丘明之後人。

為人品格

左丘明品德高尚,胸懷坦蕩,深得魯侯器重。現存於孔府檔案館的《左傳精舍誌-薦聖圖》載:“趙師聖雲:魯侯欲以孔子為司徒,將召三桓議之,乃謂左丘明。左丘明曰:‘孔丘其聖人歟,夫聖人在政,過者離位焉。君雖欲謀,其將弗合乎?'魯侯曰:‘吾子奚已知之?'左丘明曰:‘周人有愛裘而好珍饈,欲為千金之裘而與狐謀其皮;欲為少牢之珍而與羊謀其饈。言未卒,狐相與逃於重丘之下;羊相與藏於深林之中。故周人五年不製一裘,十年不足一牢。何者?周人之謀失矣。今君欲以孔丘為司徒,召三桓而議之,亦與狐謀裘與羊謀饈也。'於是,魯侯遂不與三桓謀,即召孔子為司徒。”

左丘明深得世人尊敬和愛戴,孔子視其為君子,尊稱其左丘明,謂之與其共好惡。

《肥城縣誌》(清康熙十一年本)載:“樂正子春曰:‘子適齊過肥。肥有君子也。'”是以《史記》稱左丘明為“魯君子”,肥城亦因此而獲“君子之邑”之美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