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有“獨苗” 富裕家庭啟動“育子工程”

18年前,秦勇出生於青海省西寧市城區一個普通工人家庭,他的出生給這個家庭帶來無窮的歡樂。

從秦勇出生那一天起,其父親秦國勝母親黃麗珍就決定,一定要將孩子培養成棟梁之才,並將他送到國外去。

除父母外,秦勇的爺爺、奶奶、外公、外婆都將秦勇當著掌上明珠,一家6個大人成天都圍著秦勇轉。一家人經常圍在一起開家庭會,為秦勇描繪宏偉藍圖。要是秦勇生病,一家人更是忙得不亦樂乎,哪怕是輕微的感冒病,秦勇的病榻前都要守著很多人,堆滿各式各樣的營養品。

當時一家人都舍不得吃和穿,但是隻要小秦勇要的東西,一家人都要滿足,秦勇身上穿的,嘴裏吃的都是品牌貨,而秦國勝夫妻倆身上穿的大多是在地攤上給買的。秦勇特別喜歡吃水果,黃麗珍總是選市場上最貴最好的水果,而且每次一買就是10多斤,這些水果,夫妻倆幾乎不吃一點。一次黃麗珍單位在市郊舉行一次活動,由於天熱,單位給每人發了一根冰淇淋,黃麗珍想這種牌子的冰淇淋西寧很少有賣,於是她專門花了5元錢買了一個保溫杯,給兒子裝回家。

除吃穿以外,在秦勇剛剛滿3歲的時候,秦國勝夫婦就將他送進了西寧市的少年宮,又是學習畫畫,又是學習武術……

而秦勇也沒有讓秦家一大家人失望,在同齡的孩子中,他表現得特別“優秀”,還沒有到上學的年齡,他就能算100以內的加減法,能背誦幾十首唐詩宋詞,令很多家長羨慕。看著孩子這麼有出息,秦國勝夫婦更進一步堅定了他們的信心。上學後,秦勇自然是上的西寧最好的學校。

到了上世紀90年代初,秦國勝所在單位的效益開始下滑,但是由於他勤懇,技術精,很快企業就將他提為一名廠裏的高層管理人員,並經常出差在蘭州、、烏魯木齊等城市到處跑,每個月所掙的錢他都一分不少給家裏寄去。而每次外出回家,秦國勝可以不給家裏的妻子和老人買任何東西,但必須給兒子買,而妻子和老人也反對給他們買東西。一次,秦勇要一雙品牌運動鞋,這種鞋子在西北地區隻有西安有銷售,當時秦國勝從西安回青海的火車已經過了開出半個小時才想起,於是他在寶雞下車又乘車返回西安,花了400多元錢滿足了兒子的心願。

到了上世紀90年代後期,秦國勝所在的企業又開始紅火,效益大增,他在西寧東城區買了一套130多平方米的商品房,他還有了自己的私家車。為了更好的照顧孩子,夫妻倆經過商量,在2000年,正在另外一家企業當一部門負責人的37歲的黃麗珍在單位辦理了內退手續,提前“退休”回家專門照顧秦勇,她成天呆在家裏悉心研究食譜,研究營養學,不停地為秦勇變換著口味。

與此同時,秦國勝夫婦還給秦勇買回很多文學名著,讓秦勇讀,並為秦勇高價請了他們認為最好的家庭教師,每天輔導秦勇學習。

在一家人的細心嗬護下,秦勇在同齡人中,比別人長得壯,長得帥氣,懂的東西“多”。看見兒子正在按照他們的計劃“健康”成長,秦國勝夫妻看在眼裏,喜在心裏。

期望過高 成長途中乖乖兒開始“打擺”

而隨著秦勇的年齡增長,他對父母的這種溺愛就感覺不能適應了。在上了初中後,秦勇就覺得自己除了比別的同學穿得好些,吃得好些外,而自己是一個沒有自由的孩子,每天上學放學,母親黃麗珍都要來接送,放學後就將他送進少年宮、回家後聽家教講課。看見其他同學上學、放學都是獨來獨往,他十分向往。

在秦勇讀初一的時候,一天放學後,他悄悄地從學校後校門溜了出來,避開了來接他的媽媽,他想看看那些沒有媽媽來接的同學在放學路上到底在幹什麼?這天下午,他覺得他過得很快樂,放學路上,同學們一起唱歌,一起折紙飛機……

雖然秦勇在放學路上沒有過多的貪玩並即時地趕到家中,但是當他回到家中的時候,他的外公、外婆、爺爺、奶奶都已經聚集在他的家中,見他回來,一家人立即將他擁在中間,問這問那。聽他說自己和同學玩紙飛機很愉快,一會兒工夫,爺爺和外公就出去上街給他買回了幾種玩具飛機,奶奶和外婆親自下廚為他做好吃的。

與此同時,媽媽給秦勇提出嚴厲批評:“你知道你一個人走有多危險嗎?你自己回家,耽誤了你上少年宮的時間?你怎麼能和其他的孩子相比較呢?你要比他們更有出息……”望著那一堆玩具飛機,秦勇委屈的淚珠頓時流了出來。從這以後,媽媽總是提前10分鍾趕到學校來接他。

為了不讓秦勇出去上網,秦國勝夫婦還專門給秦勇買了一台電腦。

對於媽媽這樣做,秦勇很不理解,在學校同學們都羨慕他,有一個好爸爸,一個好媽媽,而他總是羨慕其他同學,天天有自己的生活。

轉眼進入了高中,秦勇越來越不適應父母給他設計的這種生活了,有時他對父母所做的一切開始抵觸,他希望有自己的生活方式,有自己的人生選擇。

在讀高一的時候,秦國勝夫婦就給秦勇說:“孩子,現在你已經上高中了,三年後就要麵臨著你人生的選擇,你一定要考一個重點大學,不然你對不住我們一家人這麼多年對你的付出呀?”

其實,秦勇是一個很聽話的孩子,當父母給他說這些話的時候,他也知道父母用心良苦,他給父母表態,他一定好好學習,爭取考上一所好的學校。但是父母幾乎每天都要提出這樣的忠告,使他覺得父母對他的期望過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