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什麼是飲食?
飲食是供給機體營養物質的源泉,是維持人體生長、發育,完成各種生理功能,保證生命生存的不可缺少的條件。《漢書·酈食其傳》所說:“民以食為天”,就是這個意思。古人早就認識到了飲食與生命的重要關係。他們在長期實踐中積累了豐富的知識和寶貴經驗,逐漸形成了一套具有中華民族特色的飲食養生理論,在保障人民健康方麵發揮了巨大作用。
飲食養生的目的在於通過合理而適度地補充營養,以補益精氣,並通過飲食調配,糾正髒腑陰陽之偏頗,從而增進機體健康、抗衰延壽。由於飲食為人所必需,而飲食不當,又最易影響健康,故食養是中醫養生學中的重要組成部分。
飲食為的是補充營養,這是人所共知的常識。但具體說來還有許多講究。首先,人體最重要的物質基礎是精、氣、神,統稱“三寶”。機體營養充盛,則精、氣充足,神自健旺。《壽親養老新書》說:“主身者神,養氣者精,益精者氣,資氣者食。食者生民之大,活人之本也”,明確指出了飲食是“精、氣、神”的營養基礎。其次,由於食物的味道各有不同,對髒腑的營養作用也有所側重。《素問·至真要大論》中說:“五味入胃,各歸所喜,故酸先入肝,苦先入心,甘先入脾,辛先入肺,鹹先入腎,久而增氣,物化之常也”。此外,食物對人體的營養作用,還表現在其對人體髒腑、經絡、部位的選擇性上,即通常所說的“歸經”問題。如:茶入肝經,梨入肺經,粳米入脾、胃經,黑豆入腎經等等,有針對性地選擇適宜的飲食,對人的營養作用更為明顯。
飲食又可以調整人體的陰陽平衡,即《素問·陰陽應象大論》所說:“形不足者,溫之以氣,精不足者,補之以味”。根據食物的氣、味特點,及人體陰陽盛衰的情況,予以適宜的飲食營養或以養精,或以補形,既是補充營養,又可調整陰陽平衡。不但保證機體健康,也是防止發生疾病的重要措施。例如:食用動物肝髒,既可養肝,又能預防夜盲症;食用海帶,既可補充碘及維生素,又可預防甲狀腺腫;食用水果和新鮮蔬菜,既可補充營養又可預防壞血病等等,均屬此類。
此外,發揮某些食物的特異作用,可直接用於某些疾病的預防,例如:用大蒜預防外感和腹瀉;用綠豆湯預防中暑;用蔥白生美預防傷風感冒等等,都是利用飲食來達到預防疾病的目的。
飲食中的“黃金分割”
“黃金分割”的比值為0.618,它不僅是美學造型方麵常用的一個比值,也是一個飲食參數。日本人的平均壽命多年來穩居世界首位,合理的膳食是一個主要因素。在他們的膳食中,穀物、素菜、優質蛋白、堿性食物所占的比例基本上達到了黃金分割的比值。
人體的消化道長9米。它的61.8%約為5.5米,是承擔消化吸收任務的小腸的長度。人類是雜食動物,最適合消化以素食為主的混合膳食。
穀物為主當膳食中碳水化合物(主要是穀物中的澱粉)的供熱量占總熱量的61.8%時,才能滿足人體對熱能的需求。因此,專家建議人們應吃以穀物為主的膳食。
喝5杯水人體內的水分占體重的61.8%,不計出汗,每天失去和需要補充的水達2500毫升。其中半固體食物供給的水和人體內部合成的水約1500毫升,大約占61.8%。其餘1000毫升需要補充,才能保持水平衡。因此,每人一天要喝5杯水。
吃優質蛋白蛋白質是人體含量最多的有機物質,由20種氨基酸組成,“20”的61.8%即12種氨基酸為人體自行合成,另外8種氨基酸必須由食物供給。由於穀物中的蛋白質質量較差,因此,為了保證蛋白質的攝入,膳食中優質蛋白質的供給量應達到61.8%。優質蛋白主要存在於動物性食物和豆類食物中。
動植物油兼吃植物油和動物脂肪各有其生理功效,植物油與動物脂肪的攝入比例也應符合黃金分割比值。
酸堿平衡米、麵、肉、蛋、油、糖、酒屬於酸性食物,進食過多會使血液偏酸,導致酸性體質,使免疫能力下降,容易患病。據統計,有61.8%的疾病緣於酸性體質。所以,應該多吃些堿性食物,使血液保持正常的微堿性。堿性食物主要有海帶、食用菌、蔬菜和水果,進食量應占膳食總量的61.8%。
飲食中的誤區:
蔬菜上麵有少量農藥殘留,也不能肯定地說,吃了這些蔬菜就一定會引起慢性中毒。在一個發達的社會當中,政府和研究者總會盡量減少人們生活當中的健康風險,哪怕危害並不十分確定,哪怕後果隻能在多年之後產生。可是,如果蔬菜當中完全不含農藥,辣椒醬中完全不含色素,人們的飲食果真就會遠離不健康的因素嗎?
科學家早就警告,燒烤煎炸食品當中含有有毒致癌物質,甜飲料、甜食糕點、小食品當中有多種不利於心血管健康的因素,然而人們仍然對烤肉和炸雞情有獨鍾,仍然對食飲料零食愛不釋口。
研究早已證明,營養不平衡、熱量過剩、缺乏運動、吸煙酗酒等因素是慢性疾病發生的主要原因,因此肥胖症、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等均被稱為“生活方式病”。近年來的營養學研究證實,缺乏維生素和受到射線輻射一樣,可以造成DNA的損傷,從而增大癌症的發生機率;運動不足則是造成糖尿病等慢性疾病的重要誘因。可是,注意節製飲食、常吃粗糧豆類的人寥寥無幾,堅持運動健身的中年人更是少得可憐。
為什麼人們會對食品中的色素、農藥甚至味精耿耿於懷、如臨大敵,而對生活中那些更大更確定的危險視而不見、安之若素呢?早在70年代,就有食品學家分析了這種心態。他指出:人類對自己選擇的危險具有強大的接受能力,而對於他人強加的風險極度敏感。人類能接受騎摩托和飆車的巨大風險,卻不能忍受數量甚微的食品添加劑;一個樂於登山越野的勇士,卻可能因為食物中放了一點味精而拒絕購買。
另一個常見的大眾心態是,在遇到麻煩的時候,人類傾向於把錯誤推給別人,而原諒自己的不明智行為。人們熱衷於尋找肥胖基因,說自己“喝涼水都長肉”,或指責肉類當中的激素讓人發胖,卻不肯承認缺乏運動和飲食過度才是自己肥胖的真正原因。在不願改變生活習慣的情況下,潛意識當中便希望通過挑剔食物品質來彌補健康上的損失,樹立自己注重生活品質的心理形象。
最健康的飲食習慣
一個人飲食習慣的好壞,直接影響脾胃功能的消化及營養的吸收,這裏介紹幾種利於健康的飲食習慣。
站著吃飯:根據醫學上對世界各地不同民族用餐姿勢研究表明,站立位最科學,坐姿次之,而下蹲位是最不科學的。這是因為,下蹲時腿部和腹部受壓,血流受阻,因而影響胃的血液供給。
飯前喝湯:飯前先飲少量湯,好似運動前做預備活動一樣,可使整個消化器官活動起來,使消化腺分泌足量消化液,為進食做好準備。
多食涼食:科學家認為,降低體溫是人類通向長壽之路。吃冷食和遊泳、洗冷水浴一樣,可使身體熱量平衡,在一定程度上能夠起到降低體溫的作用,延長細胞壽命。
好吃苦食:苦味食物不僅含有無機化合物、生物堿等,而且還含有一定的糖、氨基酸等。苦味食物中的氨基酸,是人體生長發育、健康長壽的必需物質。苦味食物還能調節神經係統功能,緩解由疲勞和煩悶帶來的惡劣情緒。
晨起喝水:早晨起床後喝一杯涼開水,有利於肝、腎代謝和降低血壓,防止心肌梗塞,有的人稱之為“複活水”。有關專家認為,人經過幾個小時睡眠後,消化道已排空,晨起飲一杯涼開水,能很快被吸收進入血液循環,稀釋血液,等於對體內各器官進行了一次“內洗滌”。
2.民以食為天
民以食為天強化了一個吃字
民以食為天的理念,是春秋時代齊國的政治家、思想家管仲提出來的,在《漢書·酈食其傳》中的表述是:“王者以民為天,民以食為天。”天,指關係生存的首要條件。國家以人民為根本,人民以食物為頭等大事。這個提法成了國人吃飯問題上的經典表述,與俗話所說的“人是鐵,飯是鋼”意思差不多,都是強調吃飯對生命的重要意義。
我國的古人強調“民以食為天”的一個重要原因還在於,人民長期處在程度不等的食物匱乏狀態中,這種狀態延續了幾千年。在舊時代的中國,能填飽肚子差不多成了全社會的最大憧憬。所以中國人說起富貴和享樂,一講就講到吃上麵來了。相傳有人問一個老農,如果當了皇帝最想幹什麼,他的回答就是每天能吃到肉包子。知道了這個民族心理背景,也就不難理解,在民間流傳著“千裏做官,為的吃穿”的說法;在中國官場上,也有“大丈夫生當封侯,死當廟食”的口號。看看,我們這個饑餓怕了的民族,一直到死後,還放不下這個吃字。但自從改革開放以來,情況有了變化。國家的經濟發展了,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了,民以食為天的內涵已不再是能不能吃飽,而是能不能吃好。於是,民以食為天開始變味:吃飽了的要吃好,吃好了的要吃出花樣,吃出花樣後還要攀比吃新鮮和奇特,並且變著法子吃得與他人不一樣。天上飛的和地下跑的我們都吃,沒有什麼不敢吃的,而且還要挖空心思吃。於是,我們也漸漸熟悉那些吃完了山珍海味後吃黃金宴,吃過了黃金宴要吃人乳宴,等等畸形的吃相。
人的嘴巴好像個麵口袋和酒灌子,尤其是在“民以食為天”的幌子下,好像唯一的正經事就是吃喝。在中國人的饑餓心理支配下,對吃的片麵強調,將人的生活興奮點牢牢地鉗製在口腹之欲上。如果說在生產力水平極度低下的情況下,為了發展生產及維持種族的繁衍,“民以食為天”還有一定的合理性與緊迫性,那麼,到了食物相對豐盛時代,再打著“民以食為天”的旗號胡吃海喝,就顯得非常荒謬了。因為過度吃喝不僅會導致道德淪喪,還造成了驚人的浪費。據統計,中國因亂吃亂喝,每年浪費的糧食價值超過1000個億,每年公款吃喝達3000多個億。
其實,吃喝無度還不僅僅是浪費了錢財,它同時也吃掉了健康。現在我國日益增長的心腦血管疾病、癌症、糖尿病等疾病的發病率,其最大的原因正與吃有關。於是,我們這個曾經為吃不上而發愁的民族,也開始因吃壞了而背上沉重的負擔。
現在是不是已到了重新審視“民以食為天”的實際內涵的時候了?我們確實是這樣認為的。是不是可以將其調整為“食以民為天”,即以健康為本,建立人和食物的正常關係。
民以食為天的具體內涵
從古到今,說起民以食為天都離不了一個“吃”字,但時至今日,這個吃字已被賦予了更多的科學內涵。與吃的動作相比,人們對世世代代都吃了些什麼,可能付出的關心是少了點。其實,這才是吃的關鍵。因為不論人類的食譜如何千變萬化,說到底,也就是吃下去了六大營養素。
何謂“營養”?用專業的話來說,即營養是供給人體用於修補舊組織、增生新組織、產生能量和維持生理活動所需要的合理食物。營養是人體從消化道吸收、利用食物中的營養素來維持生命活動,促進生長發育,維持新陳代謝,保持良好健康的全過程。
任何食物,隻要是可食﹑不含有害物質,皆可稱之為有營養的食物。事實上,每種食物多少都含有一種或一種以上的營養素,從營養的專業角度看,沒有所謂“好的食物”或“壞的食物”。因為,沒有任何一種食物可以提供一個個體一整天的全部營養需要;必須從各類食物中,廣泛適量地攝取各種營養,以達到均衡營養的目的。換言之,食物本身並沒有好與壞之分。唯獨日常飲食習慣有“好”與“壞”的差異。
哲人說:“生命在於運動”;營養學家說:“生命在於營養”。這些無疑都是正確的。道理很簡單,因為沒有營養,生命就會停止。即使是孕育於母體中的胎兒,其一切營養也由母親通過血液來提供。當胎兒離開母體來到人世時,開始靠哺乳,然後靠進食來獲得各種營養。經過十幾年的生長、發育,由嬰兒長成成人。這全靠對食物中各種營養素的綜合吸收而成。進入成年後,生長雖停止了,但機體仍在不斷更新。這種更新,也是靠吃進的營養物質來進行的。一個人本身就是由這個人所吃進的營養素組成的。一個兒童將來會長成什麼樣,取決於他日常攝入的營養;一個體態苗條的少女能否繼續保持優美的體型,取決於她日常攝入的營養;人到中年會不會發胖,會不會出現各種常見病,還是取決於他日常攝入的營養。可以說,決定一個人身體未來一切的一切,都是從眼下他所吃的開始的。人正是通過一口一口的吃在塑造著自已的身體與健康,如食物營養差,身體會很瘦弱;食物營養過剩,身體將過於肥胖,或患高血壓、血脂異常、糖尿病等疾病。因此,後天的食物營養決定了一個人的健康狀況和壽命。
所以,營養是生命的物質基礎,生命與營養密不可分。
民以食為天的“天”就是六大營養素一般認為,食物中可以被人體吸收利用的物質即營養素共分六大類,它們是:蛋白質、脂肪、糖類、維生素、礦物質和水,合稱人體所需的六大營養素。前三者在體內代謝後產生能量,故又稱產能營養素,為了突出它們的重要性,也泛稱其為三大營養素。
1.蛋白質
如果把人體當作一座建築物,那麼蛋白質就是構成這座大廈的建築材料。人體組織、器官由細胞構成,細胞結構的主要成分為蛋白質。人體的重要組成成分:血液、肌肉、神經、皮膚、毛發等都是由蛋白質構成的。蛋白質還產生能量,為生長發育提供能量。機體的生長、組織的更新和修複、各種酶和激素對體內生化反應的調節、抵禦疾病的抗體的組成、維持滲透壓、傳遞遺傳信息,無一不是蛋白質在起作用。可以說,沒有蛋白質,就沒有生命。是由20多種氨基酸合成的,這20多種氨基酸有的可在體內合成或轉化,有的不能在體內合成,其中有8種氨基酸,稱必需氨基酸,必須由食物供給。一般來說,動物性食品中所含的蛋白質--必需氨基酸,在成分和形式上接近人體的需要,因此說其營養價值較高。植物性食品中所含的蛋白質--非必需氨基酸,也非常重要,是維持生命活動不可缺少的重要物質,如將穀類食品與豆類食品混合食用,所含的氨基酸能得到互相補充,改善蛋白質的質量,提高其營養價值。因為豆類食品含豐富的優質蛋白質,其比重高達30%~45%。
2.脂肪
脂肪俗稱油脂,可分兩大類:①中性脂肪;②類脂,主要是膽固醇和磷脂。脂肪是人體組成的重要成分之一,也是機體供給和貯存能量的主要物質。除了提供和儲存能量外,還有幫助人體吸收脂溶性維生素,保護髒器和保溫作用,支持、保護體內各種髒器,以及關節等不受損傷。脂肪酸是結構最簡單的脂肪,又分為飽和脂肪酸與不飽和脂肪酸兩種。一般來說,動物脂肪含飽和脂肪酸多,植物油含不飽和脂肪酸多。富含脂肪的食物有動物油、植物油、肉類、油料作物的種子等。
脂肪是人體的“燃料”,被人體吸收後供給熱量,是同等量蛋白質或糖類供能量的兩倍;脂肪是人體內能量供應的重要的貯備形式;脂肪還有利於脂溶性維生素的吸收,維持人體正常的生理功能;體表脂肪可隔熱保溫,減少體熱散失。
3.糖類
營養學稱糖為“糖類”。糖類是人體內最主要的供給能量物質,人的大腦的能量完全來源於葡萄糖。人的一生離不開糖,糖類是一個大家族,它可分為三大類。第一是單糖,如葡萄糖、果糖和半乳糖。第二是糖,如蔗糖、麥芽糖和乳糖。第三是多糖,包括澱粉、纖維素和糖原。
在三大營養素中,糖類是人體產熱的主角,人體需要的能量60%~70%來自糖類。我們的一日三餐,主食是糧食,糧食中含有大量的澱粉--糖類,人們膳食中的糖類大大多於脂肪和蛋白質,糖類在人體內轉化的熱能,不僅數量多,而且速度快,脂肪和蛋白質在人體內轉化成的熱能相對比較少。可以說沒有糖(糖類),人就活不了!任何糖類到體內經生化反應最終均分解為糖,除供能外,它還促進其他營養素的代謝,與蛋白質、脂肪結合成糖蛋白、糖脂,組成抗體、酶、激素、細胞膜、神經組織、核糖核酸等具有重要功能的物質。
4.維生素
維生素也稱維他命,是在20世紀初才發現的營養素,是維持人的生命與健康所必需的有機化合物,人體對它的需要量很少,一天總共不超過200毫克。
維生素的家族很龐大,到目前為止,已發現的維生素有幾十種,又可分為脂溶性維生素和水溶性維生素兩大類。前者包括維生素A、維生素D、維生素E、維生素K,它們可在體內儲存,不需每天提供,但過量會引起中毒;後者包括B族維生素、維生素C、煙酸、葉酸、泛酸等。人體內不能合成維生素或合成量很少,因此必須從膳食中獲得。維生素不提供能量,也不是機體的構造成分,但膳食中絕對不可缺少,如某種維生素長期缺乏或不足,即可引起代謝紊亂,以及出現病理狀態而形成維生素缺乏症。維生素對人體的作用十分重要,但並不是越多越好,如維生素A、維生素D過多,也會嚴重影響身體健康,即所謂的維生素中毒。
5.礦物質
礦物質,指無機鹽和微量元素,是構成人體組織的重要原料,是維持人體正常生理功能不可缺少的重要元素,可幫助調節體內酸堿平衡、肌肉收縮、神經反應等。人體內的無機鹽和微量元素約占體重的4%,大致可分為常量元素和微量元素兩大類。常量元素又稱無機鹽元素,包括鈣、磷、鈉、氯、鎂、鉀、硫等七種,它們既是構成人體組織的基本元素,又是維持體內酸堿平衡、調節各種生理功能的重要元素,共占無機鹽的60%~80%。微量元素包括鐵、銅、鋅、鈷、錳、鉻、硒、碘、鎳、氟、鉬、釩、錫、矽、鍶、硼16種,它們在人體內含量極少,隻占體重的0.01%,可是人體卻不能缺少這些元素,如果缺少,就會影響健康,發生疾病。每種元素均有其重要的、獨特的、不可替代的作用,各元素間又有密切相關的聯係。
6.水
“水是生命的源泉”,“水是生命的搖籃”,是人類和動物(包括所有生物)賴以生存的重要條件。人體內的水分約占體重的60%,水是人體內含量最多的一種化學物質,人對水的需要僅次於氧氣,小孩體內水較多,成人體內水較少;瘦人體內水較多,胖人體內水較少。水可以促進體內的一切化學反應;轉運生命必需的各種物質及排除體內不需要的代謝產物;通過覺察不到的水分蒸發及汗液分泌散發大量的熱量來調節體溫;關節滑液、呼吸道及胃腸道黏液均有良好的潤滑作用,淚液可防止眼睛幹燥,唾液有利於咽部濕潤及吞咽食物。
纖維素——不可或缺的“第七營養素”在傳統的認識中,將蛋白質、脂肪、糖類、礦物質、水和維生素定義為人體必需的六大營養素。現在看來,這樣對營養來界定,顯然不夠全麵。現代醫學營養學已越來越傾向於將纖維素也定為人體必需的營養素。
植物性食物中含有一些不能被人體消化酶所分解的物質,它們不能被機體吸收,但都是維持身體健康所必需的,這就是纖維素,或稱膳食纖維。由於對纖維素的重視是在六大營養素之後才有的,所以被國內外醫學和營養學家稱為“第七營養素”。據研究,纖維素具有多種理化特性和生理功能:
1.具有一定的溶水性,能增加糞便的體積和重量,加快腸胃蠕動促使排便,清除體內垃圾。
2.促進雙歧杆菌的發酵作用,改善消化吸收功能。
3.有一定的黏度,可形成膠質效應,能降低餐後血糖的升高幅度。
4.吸附膽酸,減少膽固醇的合成。
5.增加腸道內有益菌,促進腸道內有益菌群生長,增強免疫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