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梅香“杭越”(2 / 2)

其三,打牢隊伍建設的治院之本。建設一支精良的藝術隊伍是一個劇院生存的立身之本,而精良的團隊不是天生的,需要精心培育,這對於以青年為主體的“杭越”來說尤其重要。我們可以看出杭越的團隊建設在有計劃有步驟地進行著,他們做到了兩個結合:一是普遍培養與重點提高相結合,二是人才培養與劇目創作相結合。劇院針對青年演員的藝術素質請專家和老藝術家們對他們進行普遍訓練的同時,根據不同情況,從1998-2013年先後重點推出了謝群英(第十五屆)、陳曉紅(第十九屆),陳雪萍(第二十四屆)、徐銘(第二十五屆)、鄭國光(第二十六屆)“五朵梅花”。為推出這“五朵梅花”,量身定做地為謝群英創作了《流花溪》,為陳曉紅創作了《梨花情》《班昭》,為陳雪萍創作了《新獅吼記》,為徐銘創作了《一縷麻》,為鄭國風排了新版《紅樓夢》。還為已走向成熟的石惠蘭創作了《大道行吟》,為周妤俊改編了《心比天高》《簡愛》等。今年在“五朵梅花”的陪襯下,又專為更年青梯隊的五位青年演員到上海舉辦了五台折子戲專場演出,邁出了推出新人的新征程。

其四,建立一個堅強的領導班子。領導班子的優劣是事業成敗的關鍵。杭越這十幾年之所以能取得如此輝煌的業績,固然離不開全體成員的齊心協力和各級領導、專家、有識之士的關心支持,但關鍵是有一個有理想抱負、思路清晰、善於團結、組織、帶領大家拚搏向前的堅強的領導班子和領頭人,這個領頭人就是被人們稱為“鐵娘子”或“拚命三娘”的侯軍。在與侯軍同誌交往的十幾年以及她周邊演職人員的口碑中,得知她原是一個由部隊轉業不懂越劇的山東姑娘,奉命來到杭洲越劇院的領導崗位。據說,她上任之初正值“杭越”舉步維艱、處於十分低迷的危難時期,硬是憑著她的一腔熱血、忘我拚搏,帶領大家走出了困境,迎來了輝煌。在與她的交往中,深感她既具有山東姑娘的豪爽俠氣,又具有江南女子的溫婉細膩,為人真摯誠信,做事爽快幹練,有一股敢於迎著困難上的勇氣和不達目的決不罷休的韌勁。在她這種剛柔相濟的風貌神態中,似乎能夠感受到她那一顆跳躍著的忠心、愛心與善心。她對越劇事業忠心耿耿,鍥而不舍,對她的團隊鍾愛有加,充溢著一種溫馨的“燃燒了自己,照亮了別人”的蠟燭情懷。在她身上可以感受到既流淌著革命軍人的熱血,又傳承著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

最後提一個小建議,在已經取得了穩定市場的前提下,今後可以適當少排演一些新戲,抽出力量不斷加工提高已有的新劇目,抓住機遇,打造出一、二台更高水準的藝術精品。

王蘊明:中國戲劇家協會原黨組副書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