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戲曲音樂伴奏新模式”引發的思考(2 / 2)

下半場,上海京劇院老生演員李軍和北京軍區戰友京劇團青衣演員於蘭,演唱了現代京劇《智取威虎山》選段《打虎上山》和《杜鵑山》選段《家住安源》;中國戲曲學院馬瑞、魏薇等演奏了傳統京劇曲牌《夜深沉》;壓軸戲為青年豫劇演員吳素貞演唱的新編豫劇《天顏》選段《絲絲細雨》。“新模式”有機結合京劇、豫劇樂隊文武場的伴奏,帶給聽眾煥然一新的審美經驗。相比真人樂隊,編製為七個鍵盤手的樂隊,在音準、節奏和整齊度、融合度等方麵占有絕對優勢;音樂增加了織體的厚度、節奏的強度,豐富了色彩性與層次感。

圍繞展演音樂會,參會代表一致肯定“新模式”研究項目。他們的感受是,該成果既保留了戲曲傳統藝術特點,又基本實現逼真模擬大型管弦樂隊的現場音響效果;需要現場臨時變調改譜也非常靈敏機動方便快捷,有效提高了戲曲藝術的表現力和感染力;更重要的一點是,可以大幅降低演出成本,諸如人員、交通等都能節省經費開支。在“新模式”問世之前,一個戲曲院團排演一部新戲,經常需要求助交響樂團,可是交響樂團也有繁重的演出,即便保證重要首演也很難承諾長期合作。而中小城市大多並無交響樂團。“新模式”省人省錢還省事,這就為院團解決了藝術生產中的大問題。

“新模式”:前景與終點

在藝術多元化發展的今天,傳統的戲曲藝術需要自身的能動變革,更加適應日新月異的時代潮流,更加符合現代文化消費群體的審美。“新伴奏模式”還有很大的提升空間,更有進一步研究開發的價值。

該項目執行人薑景洪教授保持著學者的理性,他清醒地意識到,“新伴奏模式”目前僅為階段性成果,它不可能“取代”傳統伴奏樂隊,而主要功用是為戲曲院團尤其地方院團解決伴奏問題,提供一種選擇、一種可能。參會院團領導和專家提出,一個“大樂隊”才用七個人真的不算多,還能再少嗎?三個人行不行?謝振強教授滿懷信心答複說,行!現在就可以減到三五個人。因為院係出於讓更多學生參與實踐的考慮,所以用到七個人。這樣恨不能一分錢掰成兩半花的院團長們,心裏樂開了花。

曾經參與現代京劇《智取威虎山》《杜鵑山》創排首演、為現代戲曲音樂貢獻卓著的指揮家胡炳旭,鼓勵“新模式”繼續大膽深入研發。他和與會專家提出,仿真再真也永遠無法取代“真”,另辟蹊徑才有更廣的天地更寬的路。中國評劇院院長、作曲家王亞勳,湖北省演藝集團副總經理、作曲家李道國等提出,“模擬”管弦樂隊的應用功能,可行;下一步應開掘能夠體現數字化音樂自身優勢特質的聲效音響,形成相對獨立的“語言”係統。北京軍區戰友文工團作曲家徐曉明觀點相同,世界舞台的音樂劇,“模擬”交響樂隊的音響已被棄絕,純粹數字化本體音樂引領潮頭。“新伴奏模式”研究課題,未來應重點探索全新音色聲效如何與傳統劇種主奏樂器通融交合的奧秘,藝術探索永無終點。

王誌明:北京市藝術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