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情緒的管理(1 / 3)

1.自大如何影響生氣

謙卑勝過以自我為中心。

肯恩從後門進來時,已經過了晚餐時間。他老婆汀娜從房間叫著:“我在這兒,甜心,快點過來!”

當他踏進房間時,汀娜看到的是一個沒有心情玩笑嬉戲的肯恩,他看起來很累。“我打賭你餓了,看來你要吃些東西才行,給我十五分鍾,我替你熱晚餐。”

肯恩生氣了,“你知道我什麼時候會到家的!為什麼你不能現在就已經為我準備好了呢?除了你自己,你從來沒有替別人想過嗎?”他吼叫著。

一真是抱歉,親愛的,我不喜歡把飯菜準備好,結果你回來的時候又都冷了。趕快去換件衣服吧!我會盡快把飯菜都弄好的。

當他要回臥房,經過女兒的房間時,這兩個念小學的女兒正在吵嘴,他惱怒地向她們說:“你們兩個怎麼搞的?難道就不能好好相處一天嗎?如果你們不立刻停止拌嘴的話,你們會後悔的,我不要再聽到這些聲音了。”

肯恩終於去洗了臉、換了衣服,在飯桌上埋頭看報紙,麵無表情且安靜地吃著他的晚餐。接下來整晚的時間,汀娜和兩個女兒離他遠遠的。以前她們就多次經曆過肯恩這種生氣的情形,她們知道若再有什麼人或事刺激他的話,他立刻會大發雷霆的。

坐在卡特醫生的診療室裏,汀娜解釋說:“生活在這樣緊張的氣氛中,我真是疲勞透了。肯恩的生氣根本沒有原因,連最小的挫折都會引起他爆怒,我常懷疑他哪一天會情緒失控,把我和兩個女兒給殺了,也說不一定。一定得想個解決之道,否則,我想我得結束這段婚姻了。”

“哦!你已經威脅過很多次了,多到我再也不會放在心上了,”肯恩回答說。“我的生活充滿壓力,偶而才發泄一些怒氣。你認為隻有我一個人會大呼小叫嗎?你為什麼說不能放棄這種自怨自艾的感覺呢?”

汀娜轉向卡特醫生說:“我已經絞盡腦汁了,我不認為我是個不負責任的太太,肯恩曾承認我是個不錯的太太,而且我是個可以忍耐的人。但是他的生氣是一股致命的威力,我真的筋疲力竭了。”

卡特醫生問肯恩說:“你知道你的生氣帶來某些問題嗎?”

“我想是的。我的意思是說,如果一切都沒事兒,我就不會在這裏了。所以我知道是出了問題。或許我應該緩和我的挫折感吧;但是別指望我會承擔一切責任,我們全家人都有錯。”

在他們最初的治療期間,肯恩知道他需要幫忙,以了解他憤怒的原因,所以他同意個別和卡特醫生討論,以找出他問題的根源所在。他們討論了他的憤怒多少是為了掩飾不安全感。他說他的父親非常嚴厲,而且幾乎感覺不到朋友們對他的肯定。他從童年起就學會斷然拒絕他的親人,並宣稱他們對他而言是多麼地不重要。但是在他接受心理轉道期間,肯恩承認他強烈地渴望被愛。

他和卡特醫生探討了醞釀他控製欲的經曆,主要是由於他小時候受到權威性的控製,使得他下定決心不再讓任何人控製他。然而他自己又發展出更加權威的習慣,顯然地是把這個不喜歡別人用來對待他的方式,發揮得太過頭了。

這類的洞察有助於肯恩對自己的生氣有更多的理解,所以在最初幾周的輔導中,他在緩和他的脾氣上獲得了一些成功的經驗。

但是在某個星期四的早晨,肯恩直言不諱地告訴卡特董生說:“我不知道我還能不能控製住我的生氣,如果汀娜不注意我,我實在很難控製得了;還有我的女兒,她們知道媽媽對我的方式不對勁,所以她們就不尊敬我。昨天晚上我又發了一頓火,我要讓他們明白最好對我尊重點兒,否則我會掀起軒然大波的。”

卡特醫生評論道:“肯恩,我們以前討論過維護自尊是正常的,但是你人格上還是有些東西需要探討。你被你自己搞得筋疲力竭,你的憤怒有很高的比率是發生在你得不到你想要的東西時。”

肯恩的憤怒是被他的自我中心所驅使,他像我們其他人一樣,因這特質而掙紮。

自我中心是什麼意思?

人類與生俱來都是很自我的,喜歡把自己擺在第一。或許你已不記得以前的事了,但你知道這種特征的存在。當你的父母親跟你說“不”的時候,你就哭;如果另一個孩子在玩你最喜愛的玩具時,你就緊抓著不放;給你不是你喜歡吃的東西時,你就拒絕吃它;當你的父母親嚐試要給你一些指示時,你就不理他們。

想到這些小時候的行為,我們不禁啞然失笑,並辯解說,年幼的小孩子有這些古怪的行動,是因為他們不懂事。但是想想看這種以自我為中心的信念在性格發展上如何持續呢?這樣的性格似乎一年比一年不明顯,但是它仍支配著我們。從牙牙學語的幼兒開始,它就以不同的方式出現。如果它表現在成年人身上,就是自大。它成為我們處世的一種態度,使我們變得冷漠和無情,我們可以確定,任何不健康的生氣都是受這種特質所影響的。

通常我們對自大的了解很有恨。當你想到一個自大的人時,你有什麼樣的印象呢?請試著把它記錄下來吧!(例如:我認為某人非常的自滿或傲慢——)

為了明了自大的滲透力,你必須拋開一些根深蒂固的觀念,張開你的心去廣泛地思考各種行為。自大不僅是蠻橫或是自滿,它實際上是任何不健康,無建設性的情緒或行為的核心,特別是,它在生氣的理由上扮演著舉足輕重角色。

為了認識你如何和自大相抗衡,請在以下適合你的敘述之前打上“√”的記號。

□我常思索人們為何總不如我想像的能夠體諒別人。

□當某人不夠細心時,我會鑽牛角尖,並且庸人自擾。

□當人們表現出無能的時候,我就會變得很沒耐性或很急躁。

□有時我會幻想,如果我擁有更理想的環境,人生將會更美好!

□我的情緒依賴別人如何表現對我的尊敬而起伏。

□當我在表達我的意見時,如果別人不好好聽的話,我就會心情不佳。

□我的個性是出了名的固執。

□當我目睹一些別人生活中美好的事物時,我的第一個反應就是希望我的生活中也能擁有。

□在社交圈裏,我覺得即使是需要有所掩飾,仍有必要保持一個無汙點的名聲。

□我總是盡量避免泄露個人的特質。

如果以上的敘述有五、六項符合你的情形的話,自大就存在於你的情緒中,而生氣也就難免會發生了。

自大是我們精神上的疾病

為了了解自大對人格的影響,認清它如何與我們的天性糾纏不清是很重要的。自大是一種精神性的疾病,它是我們性格特質的病征。

這種與生俱來的特質伴隨著所有不適當生氣的形式而存在。無論我們怒□、譏笑、批評或在謾罵中沉默的退縮,我們都在培養這種思想:為何我不能說什麼就做什麼即使當我們決定要親切和藹地表達情緒時,如果事情與我們的喜好相違背,我們對這些決定也就變得躊躇不前了。

沒有任何一種心理療法能完全免除自大,但我們可以學著使其影響減至最低。不過隻要我們活在世上一天,自大就會折磨我們一天。

請你觀察牙牙學語的幼兒,如何顯露出他或她以自我為中心的一些行為?(例如:當我的孫子想要玩遊戲的時候,如果我不立刻答應他就會大發脾氣——)

因為自我中心是我們的中心特質,即使我們已是成人,問題也依然存在。出現這種特征時,你最常有的表現為何?請試著把它記錄下來吧!(例如:我很容易失去耐性:當有人說我壞話時,我就變得悶悶不樂而且情緒低落——)

在和卡特醫生確認了他自我中心的程度後,肯恩安靜地坐了一會兒,然後深思地說:“我承認當我有所要求時,我表現得非常自大,但是我從不知道它是這麼無所不在,它在我的人格中幾乎處處可見。”

“生氣不是自大唯一的表現方式,”卡特醫生說:“你要好好想著自大是如何藉著生氣來反映你的自我中心,無論它是公開的攻擊或是消極的侵略,你的注意力全都集中在你,你的權利、你的喜好上。”

為了想早點兒弄清楚這個觀念,肯恩繼續問道:“當你說自大是我們與生俱來的本質時,似乎在暗示我,不能因為它出現在我的本質中,我就能毫無理由的去責備他人,我應該要對它負完全的責任。”

“你說得對極了,”卡特醫生說。“我很高興你會這麼想,因為它有助於緩和你的憤怒。你一直堅持是汀娜和女兒們是你生氣的原因,其實這種說法是錯誤的,你以為如果他們照你的話做,你的憤怒就會消失。但是事實上你的生氣是自己的自我中心挑起的,因此緩和你的憤怒應該是從自我的情緒管理開始做起。”

肯恩說:“你解釋得有道理,所以我期望我的家人要投合我的意,或幫我減輕沮喪是不公平的。”肯恩在了解他的憤怒上有了重大的突破。

選擇謙卑

因為自大與我們的情神狀態緊密結合,所以解決之道就是找一個更健康的精神替代物。其實,有時人是很矛盾的,當我們能做到將我們的自我中心拋到一邊時,我們反而能找到真正的平靜。

當你考慮放棄自我的堅持時,你會有哪些潛在的衝突?請試著把它記錄下來吧!(例如:我怕如果我放棄了自我,我就成了人人奚落的對象了——)

雖然放棄自我看起來像是暴露了弱點,但其實它是開創一條不尋常的勇氣之道。

而謙卑則和自大相反,它不會以自我為中心,並顧意承認個人的能力有限。就拿肯恩的例子來說吧,他必須承認,他的太太和女兒們沒有義務在每次他突然與起某個念頭時,都要投合他的意,他必須承認他不是宇宙的中心,就像其他人一樣有優點也有缺失,所以他要家人“把我當成國王一樣伺候”的心態是錯的。

卡特醫生告訴他說:肯恩,雖然這樣說你有些奇怪,但是根本的改變隻有在你承認你無權像上帝一樣時,才能得到他的崇敬。

“你說得很有道理,”他回答說。“我想我必須習慣”謙卑就是力量“這個觀念。”

現在我們來討論,在肯恩的生活中如何運用謙卑。

□當她女兒煩擾他時,他不立刻抱怨她們引起的不便,他可以先提醒自己,所有的孩子、即使是他自己的,都沒有完美的。

□當他說出自己的意見或表明立場時,不可以硬要人家讚同。

□他必須知道,汀娜的認知會與他的不同:她並不隻是為了滿足他的需要而活著。

□如果他能學習傾聽,就能在家中發展出更融洽的氣氛。

□當事情進行得並不順利時,不要感到不悅,他要記得這個世界並不會盡如他意。

你呢如果想要在生活中更加謙卑,你會怎麼做?請試著把它記錄下來吧!(例如:我不再擔心我朋友對我的看法;當我錯了的時候我願意承認——)

讓我們來看看謙卑的特色,以及了解它如何融入我們的人格之中。

謙卑是關注他人

自大在自我中心的底限就是讓需要獲得滿足。滿足需要當然不見得是錯的,但是它會變成一個具毀滅性的驅力,使人們隻關心別人應該怎麼回應他(或她)。當我們過度擔心他人的行為對我們生活的影響時,當某個需要被忽視了、或者其他人有不同於我們的想法時,我們的反應就會太過敏感了。

肯恩承認這個傾向經常影響著他。“我想,下班回家後是我最糟的時候,我厭煩了客戶整天對我的要求,所以我想現在該輪到我要求別人了吧!但是我經常忘了,我的家人可能也過了很糟的一天呢!”

卡特醫生回答說:“太過關注你立即的需要,而把家人的需要完全拋到腦後是常發生的狀況,但你所做的事件僅此一件嗎?”

“不,老實說,我對我的同事也是如此。我們賣的是電腦軟件,所以良好的售後服務是必要的,有時候我會嚴格地要求同事們要如何對待客戶,甚至忘了他們也是有情緒的人。”

你何時隻關心自己的需求是否得到滿足,而不理會別人的感覺?請試著把它記錄下吧!(例如:我非常的在意和平和安靜,所以當我要求女兒時幾乎沒注意到她的感受——)

我們與生俱來是自私的,所以我們必須意識到與他人協調的重要性。也就是說我們應該對他人的感覺有敏銳的觀察力,以及能辨識他們的認知和我們有不同的地方。然後我們才會擁有以下這些特質:

□雖然你埋首於工作上的某項計劃,你還是肯花時間去注意同事們的工作進行得如何,並且帶給愉快的一天(像是恭維之類)。

□當你準備請客人到你家時,你會緩和你強勢的個性,並創造一種輕鬆的、無挫折感的氣氛。

□當朋友告訴你一些私事時,你會仔細聆聽,並且在下一次相聚時對此事表達關心。

□不要告訴家人說他或她應該做什麼,你自己應該以身作則。

在當深思這個關心他人的觀念時,肯恩抗議道:“小的時候就被不斷地訓練著要考慮我的行為會不會影響他人。老實說,這是老掉牙的話題了。我討厭必須一直擔心別人的感受,這是某種形式的禁錮”

“我不是建議你去成為別人好惡的犧牲品,”卡特醫生說。“事實上,如果你與他人和諧相處,他們將會很快地了解,那是你原本就能做到的。我建議你比較一下,你感到愉快時,是因為你太過關注自己,還是當你真誠而仁慈的對待他人時。有句話是這麼說的,仁慈就是它自己的報酬,不但別人受惠,自己也會覺得心安理得。”

“你打破了我一向非黑即白的觀念了。”肯恩說。

“在某種意義上我想我是的,你可以選擇以自我為中心,但那卻會使你以生氣收尾。或者你也可以選擇關心他人,並且獲得與他人良好的關係。我希望你能明白,關心是一種自顧的選擇,而非你必須做的事。”

如果你願意放棄以自我為中心,而增加對他人的關心,你會如何改變生活方式?請把它寫下來。(例如:我會少看到電視,開放地和我太太談些有關她的事——)

謙卑能接受人的極限

為了建立自信,我們必須先認清我們能力的界限。首先,我們要先建立個人的界限,以支持根深蒂固的自信。其次,我們必須接受他人的差異,當我們在傳達需要和信念時,必須先要克製或克服自己狹小的氣量。

自大的人們會在界限內費力的維持平衡。他們認為沒有人會不同意他們的需要和信念,他們有強迫他人的性格,且容易被觸怒。而且,他們不喜歡接受他人獨特的個性。以這方麵來看,他們是非常吹毛求疵的。

從以下的例子中試想自大如何使我們遠離一些好的境界:

□一位母親堅持要她的女兒照她的喜好來穿著。當她的女兒表示自己的意見時,她就為此而生氣。

□一位丈夫當他太太沒有表現出他所希望的感情時,他就發怒了。

□一們業務代表不喜歡他的主管給他的規定,而希望他能照自己的計劃做事。

□當傾聽一個女人訴說著她再也不能多過一天目前的婚姻生活時,朋友引述了聖經中的一段話,並堅持要她依那方式解決問題。

記得亞當第一個自大的行為就是吃了那棵智慧之樹的禁果,因為他企圖像上帝一樣。我們每個人的內心其實都同樣的渴望擁有像上帝一樣的能力,能將世界改造成我們想要的樣子。我們不願意承認自己的能力是有限的,這使得我們忽略了人類的極限,而夢想著成為國王和王後。

無法接受極限又會如何引起憤怒呢?當我們做一件超出能力範圍之外的事時,我們必定會失敗,而且會感到挫折;所以無論我們認為自己有多聰明或多能言善道,我們根本就不可能成為神的。如果我們強行將我們的喜好和觀念灌輸給他人,就會想起混亂。同理,如果你被指定去做一件你根本做不到的事,例如,要你在一天當中譜完一整首交響樂曲的話,想想你的緊張。我們大部分人甚至不知道從哪兒開始呢!這種任務遠在我們的能力範圍之外,因此我們肯定會成為失敗者,而這種情形也同樣地出現在我們拒絕接受自己能力有所界限的時候。

在接受你個人的能力極限上有哪些困難?請把它記錄下來吧!(例如:我不斷地嚐試改造我的另一半,好讓他能更像我一點,但是我就是無法說服他——)

生氣管理要求我們認識我們個人能力的最大限度。當我們變得有自信時,我們會放棄那個別人應該順應我們喜好的夢想,當我們肯定自己的能力時,我們就能夠接受痛苦和不完美了。

在下列適合你的敘述之前打上“√”的記號。

□我可以接受許多人(即使是我最親近的家人)在喜好和意見上不同於我的事實。

□當有人犯錯時,我不會隨便批評和裁判。

□當我知道他們毫不感激的時候,我會忍不住給予勸告或建議。

□當我說到我的需要之時,我知道別人沒有必要使我滿足。

□我接受人生中存在痛苦的事實,而且不奢望它會完全離我而去。

□我讚同存在於健康關係中各種不同的感覺和嗜好。

在這些敘述中你同意的愈多,你就愈能生存在現實的極限之中。

當個人的極限影響你的情緒時,你會在行為上做什麼樣的調整?(例如:我允許我十幾歲的孩子更開放地表現出的個性——)

當肯恩和卡特醫生討論到接受個人的極限時說:“這方麵對我而言將是困難的,我從小就覺得極限定得太嚴格且太強迫性了,所以長大後我抗拒被任何人所束縛。”

“我們現在所討論的極限,在形態上和你童年時的極限有很大的差異。”卡特醫生說。

“話說回來,無論你喜不喜歡,極限本來就存在的。現在,我們開始假定,假如你真的堅持的話,你可以試圖過個彷佛沒有受到限製的生活,我們容許自由意誌在你的決定上扮演一個重要的角色。但是,我現在假定,你很快會了解到一個沒有限度的生活不是真實的。所以,我建議你接受極限,因為它們就是你的一部分。”

肯恩了解接受極限存在的事實會帶來一些改變,有的明顯、有的卻不易發現。一個明顯的改變就是緩和了他在家中的嚴苛,他容許他的太太和孩子們自由地從事她們的喜好,並鼓勵她們誠實地說出對家庭生活的建議。另外,他潛在的改變包含將他的音調降低權威性,以及當別人熱忱地說到他不太關心的事物時,也比較有雅量傾聽。

謙卑需要壓製情緒嗎?

在一場研討會上,一名女子問道:“如果我因為謙卑而將自大拋開的話,那不是意味著我失去了大部分的自我了嗎?我的意思是,我是不是必須壓製很多真實的情緒呢?”

我回答說:“如果你是以一種負責任的行為來實行謙卑的話,它的確會造成壓抑情緒。但是,這就不是真的謙卑了,你會變成一個拘泥於各種形式、規定的人,而那是自大的另一種微妙的表現方式。”

真正的謙卑不需要任何情緒操作。謙卑不是一種義務或責任,它是一種選擇。如果你認知到它是一種選擇,我們就能在選擇接受它之前知道,我們也能隨便地生氣、尖叫,我們也能消極性的攻擊,沒有人能奪走這些選擇。但是我們轉換的選擇愈多,就愈容易知道,謙卑相對於不健康的生氣是比較好的選擇,因為它帶來了比較健康的結局。我們藉著接受我們的極限排除以自我為中心,這並不是在壓製其他的情緒,而是在優先順序上選擇較恰當的方式。

當肯恩和卡特醫生討論到謙卑的內涵時,肯恩思索著說:“要習慣這裏思考模式是要花時間的。當我試著想提醒自己,應該把汀娜和女兒們放在我自己的希望之前,我就會覺得局促不安。”

“肯恩,我不希望你做這種選擇是因為我對你大大的推銷了它,我希望你是真正由內在的動機調整過來。”

“但是該怎麼做呢?”他問道。

“如果你真的想做的話,就要不時提醒你自己。我當然也可以維持以自我為中心的狀態,如果你並不想做的話,沒有人會強迫你的改變。”

“但是我對於我自私的弱點、存在的情緒垃圾厭倦極了,我真的不喜歡它。”

“我正希望你導出那個結論,”卡特醫生說。“如果你真的選擇謙卑的話,就放手去做,而不要否認你強烈的情緒,相反地讓謙卑成為你心中的願望吧!”

一旦我們接受了我們卑微的限製,我們對內在生氣的反應將會改變,例如:

□當我們斷然地說話之時,其他人仍可以選擇不同意。

□我們的生活之中有許多的不完美,但我們能選擇停止憤怒,並接受我們現處的環境。

□我們永遠不可能過著沒有問題的生活,因此我們承諾要不斷地改進。

□我們能認知自己不健康的生氣,會造成自我毀滅和有害於他人。

你呢?知道了謙卑不是一種責任,而是一種選擇後,在你的人際關係上會有何改變?想一想你的情形,把它寫下來吧!(例如:我知道我可以繼續批評我的丈夫,但是我將選擇恭維他,當我謙遜自處時,就知道以前我們都失去許多——)

學著拋開不想要的情緒而不是壓製它們,對很多人來說是不容易的。如果你擁有一段受虐的經曆,或者是習慣了無價值的情緒,也許你就能相當了解壓抑的特色。為了毫不壓製地發展謙卑,需要不斷地自我檢查:當我行為親切時我是真心的嗎?有我應說而尚未說出的需求嗎?當我宣稱寬恕時,是出自我內心的意願嗎?

記住,你的努力必須永遠不間斷。當你認為你已征服了自大時,它還是會再度出現,所以,最重要的是我必須每天持續謙卑的承諾。

2.恐懼對生氣的影響

將防衛降到最低程度,並相信自己的主張。

戴安娜坐在米勒斯醫生的診療室裏,她以一副冷漠的表情,解釋著尋求輔導的原因。

“從沒有人真正欣賞我。我父親常與人起摩擦,而我母親得了精神衰弱症,根本無法照顧我,”她說。“我還即將放棄和一個男人擁有美滿的關係,但是說真的,我再也不在乎了。無論如何,你是不能對男人坦白的,他們實在太高深莫測了,有時候他們會假裝愛你,但這隻是個幻影罷了。”

三十九歲的戴安娜是一個生氣的俘虜。她沒結過婚,也沒有真正的朋友,她從事法務書記的工作,那提供她充分的自信,然而她並非真正因為自己的工作而滿意。“有太多自私的人同在一個地方,”她說。戴安娜告訴米勒斯醫生說,她希望能去除自己許多的憤慨,但是下一句話她又說,她不確定是否能夠消除它們。“我該怎麼辦呢?”她問著。

“我想多聽一點有關你個人的過去。”米勒斯醫生說:“之所以造成今天的問題,通常是有很深的根源,你有這種厭世思想是從什麼時候開始的?”

“我父親就像暴君一樣,他以鐵腕作風來教育我們。我很小的時候就知道不能反對他,否則我就不會有好日子過。他動不動就對你臭罵一頓,沒有任何事能使他高興,所以我隻有離他遠遠的。”

“但是在那同時,”米勒斯醫生思索地說,“你不滿的情緒就種壓在內心。”

“哦,那還用說嗎我哥哥也是一個犧牲者,他和爸爸幾乎每天吵架,他們兩個之間的磨擦真可怕,經常鬧得天翻地覆又悲慘不堪。”

“你母親呢?發生這些事情的時候,她在哪裏呢?”

“米勒斯博士,沒有人比我媽更悲哀了,”戴安娜說著。“她是個極端煩惱的人,總是為某些事不停地苦惱著,她很容易就被扯進家庭的吵鬧之中,我爸爸或哥哥常逼得她一把鼻涕一把眼淚的。我從來不覺得我能和她談些什麼,因為她總是憂心忡忡的。所幸她大部分的時間都在家,至少她還能照料我的基本需要。但是她本身的心理負擔太大,根本她不能真正了解我。”

“這段過去對你成年後的生活有何影響呢?”米勒斯醫生繼續問著。

“我一直渴望有親密的朋友,”她回答說,“每當我真正需要某人的時候,她們似乎不曾存在。當我二、三十歲時,會禮貌性的和一些女性朋友外出,但是我們並非真正的親密。還有,我偶而也嚐試約會,但一旦當我們開始和一個男人深入交往的時候,似乎有個無形的障礙橫在那裏似的。我不確定問題出在哪裏,但是那些家夥就是不會和我長久交往。”

“所以你就沮喪,因為你都快四十了,還仍然單身?”米勒斯醫生問著。

“也不全是因為如此,單身這麼久之後,你就逐漸習慣它了,雖然這並不是我所期待的。”

米勒期醫生想幫助戴安娜找出她生氣的真正原因,所以他探測著說,“你認為這是什麼原因造成的?”

“我知道我在信賴人這方麵有因難,”她說。“這成了一個永無止境的循環,我想要接近某人,但是我發出的信號卻顯示出不安,所以對方拒絕了我,而我就發怒。於是當另一個可能的關係到來時,我就會更加懷疑;所以就這麼惡性循環著。”

“聽你這樣說,你似乎被你的恐懼所牽引著。”米勒斯醫生說。

“恐懼?我隻知道我是氣憤的,我不認為我活在恐懼之中。”

戴安娜得了一種很平常的症狀,就是典型的恐懼。她隱藏住焦躁,像她媽媽一樣。她並不是恐懼什麼,也沒有焦慮攻擊的傾向。所以她很輕易就確認她沒有恐懼。

確認恐懼

恐懼包含了猶豫、躊躇、不安和懷疑。它統治了我們的情緒,讓我們活的沒有自信,在許多機能障礙的行為和態度中都可以發現它的存在,但是它並非一直以我們所熟悉的方式出現。

當你想到一個活在恐懼中的人時,最典型的印象是什麼?(例如:我想起某人非常缺乏自信和懦弱——)

我們大部分的人都知道恐懼是一種性格上明顯的缺點,像是羞怯、懦弱、恐嚇等。當然,那些特質都有強烈的恐懼因素存在,所以恐懼並非隻有一個向度,它會藉著不實際的虛張聲勢、無度的談話、工作狂熱和撒謊來表現其特色。恐懼是內在的不安全感,也是我們生活健康的阻礙。

找出一個可能存在你生活中恐懼的表現,在下麵適合你的敘述之前的打上“√”的記號。

□當事情不在我的控製之下時,我就會覺得心中很不安。

□我已有耳聞我不會得到他人很好的風評。

□我具有不為人知的某些人格特質。

□和他人分享心底的感情或個人的思想,令我很不自然。

□有時候我會用幽默來避免敏感的話題,或者我會很快改變話題。

□別人的心情會強烈的影響到我的心情。

□我習慣獨自讓挫折傷害我,而不輕易發泄出來。

□我向來以措施謊來掩飾我的缺陷,或者逃避舊有的責任。

□當有人在發脾氣的時候,我會習慣性地躲開。

□我比大部分的人更在意自己的大眾形象。

以上每一項的陳述都呈現出恐懼的複雜形式。如果你查對出五項以上的現象,你可能就太常和這種情緒抗爭了,當然也就把挫折和憤怒帶進你的世界了。

恐懼引起防衛

恐懼會在掩飾和欺騙中顯露出來。它使我們遠離真正的自我並喜鼓舞我們虛偽,或者讓我們隻願麵對部分真實的自我形象。而辨認出恐懼最可靠的方法就是防衛。

防衛的三種類型

防衛包含任何欲保護我們自己免受知覺上威脅的抵抗戰術。從現實的角度來說,有些防衛是正常的,因這我們的世界無可避免地會出現威脅我們的形勢。但是我們常過度地使用防衛,甚至還包括了對付恐懼。

最常發生在個人關係上三種顯著的防衛有:否認、逃避責任和推翻。讓我們來一一檢視:

1.否認

就個人問題來說,否認是拒絕承認個人的問題。從許多個案來看,否認是潛意識的:這是逃避問題最常見的一種方式,尤其是對於未經深思熟慮的事。請看下述的例子:

□一個太太指責她丈夫對她不關心,她說他忽略了她的感覺和需要。他回答說:“你怎麼會有這些抱怨?我根本不像你說的那一回事。”

□一個女人遭受到很多疾病之苦,諸如頭痛和緊張性胃痛。雖然這些疾病沒有生物學上的病源根據,但她拒絕相信它們是由於消積的情緒所造成的。

□當表現出負麵的特征,諸如暴躁的行為時,當事者會立刻以這樣的藉口說:“我通常不是這樣的,其實我是相當樂觀的。”

□做父母的不去找出他們發生家庭衝突的真正原因,而把焦點放在孩子錯誤的行為上。

“否認”,是我們與生俱來的天性,但這種天性常阻礙我們人格的進步。我們以為,承認不完美可能導致悲慘的結果。

你在什麼情況下會使用否認呢?(例如:和另一伴爭吵時,很少承認自己的問題,因為我把焦點集中在對方身上——)

2.逃避責任

逃避責任不同於否認,它是被一個有意識的恐懼因素所驅使,而前述的否認則是一種無意識的自欺。逃避是蓄意的瞞騙他人,當我們出現逃避的行為時,就是我們選擇避免負起目前正遭遇問題的責任。我們假設:公開的衝突或麵對麵可能會引起不安。如下列的例子:

□心情不佳的丈夫想和太太討論一個傷腦筋的家庭問題,但太太不喜歡和他正麵衝突,所以她決定離開以避免這種討論和麵對問題。

□一個屬下不同意他的主管所決定的政策,但是他不公開和主管討論這件事,而向他人抱怨。

□一名青少年不願聽他父母親的建議,所以當他們想要和他說話時,他就以沉默回應。

□一個女人和她的女伴討論有關她的沮喪,那位朋友不喜歡談論消極的話題,所以她一找到機會就把話題轉移。

當我們逃避之時,可能我們是因恐懼而胡思亂想;例如,如果我說錯話了,會怎樣呢?如果我告訴你,我真正的感覺,你會不會不喜歡我?或是我還不打算討論私人的問題。逃避是個人的不安感和缺乏對他人信賴的指標。

你最近曾如何的逃避呢?把你的情形記錄下來吧!(例如:我想和我父母親談論他們控製我的事,但是這似乎很難,所以我們隻是維持很表麵的對話——)

3.推翻

這是第三種常見的防衛模式,屬於更公開的防衛法。這是由“保護自己最好的方式就是與他人采取對立形勢”的觀念所驅使。當我們使用“推翻”時,我們假設他人無所不用其極力要打倒我們,所以一碰到傷腦筋的事時,我們就變得具攻擊性。如下列這些例子:

□當一位太太告訴她丈夫對家裏的人說話不該粗魯時,他吼了回去:“既然你說我粗魯的話,那麼上回你公開地在大家麵前批評我難道就不粗魯嗎?”

□當一個十歲大的女孩告訴她媽媽,她因她尖銳的言詞而受傷時,那個母親回答說,“如果下一次你表現得更尊重,這種事也就不會發生了。”

□一位丈夫抱怨他太太似乎對他漠不關心,她回答說:“如果你能放輕鬆的話,或許我就能關心你一點。”

人際關係必須公開和有責任感;也就是說我們有時需要說出彼此的缺點。但是當我們的缺點出現時,我們的恐懼就會促使我們威脅他人以避免正麵衝突,結果反而引起嚴重的溝通不良。

你如何利用“推翻”來防衛你自己呢?把它記錄下來吧!(例如:當家人告訴我,我犯了個錯誤時,我會很快地予以反駁——)

當戴安娜和米勒斯醫生談到有關她的防衛時,她承認:“我使用了所有的防衛技巧,尤其是用在我最親密的人身上。”

“你能明白它為什麼使你這麼生氣,而且令你拚命地想要逃避?”他問著。

“哦,我知道它隻會引起更大的挫折,於是就產生了我所提到的那種永無止境的循環,別人愈清楚我在逃避,我就會更加地采取防衛的姿態。”

迷勒斯醫生解釋著:“如果你想減少生氣的話,你就必須趕走你的恐懼,你讓其他人影響你太深了,其實你可以讓你的人際關係擁有更健康的進展。”

成為真實的人

恐懼、防衛的反麵就是公開事實。意思是說,當我們勇敢到足以自我揭露時,我們會願意使自己像普通常識那樣地為人所熟知。真實就是無矯飾地活著,且外在與內在生活一致。真實並非要我們去否認我們的恐懼;我們每個人身上都有不完美,它可以提醒我們要謹慎,也意味著我們可以將障礙和隱瞞降到最低。

利用下列敘述檢視你是否能成為一個真實的人,在你同意的敘述之前打上“□”的記號。

□別人沒有必要接受我所有的意見,我能容許他們不同意。

□當某人看到我的弱點時,我們的關係就變得更親密了。

□即使我不同意家人對我的看法,我們仍能分享一種親密的感覺。

□和他分享我個人的喜好和情緒,是我想要達成的目標。

□我不想以好辯出名,但我相信公開地表達不同的意見是很重要的。

□我想要擁有一個好名聲,但絕不以出賣誠實和責任為代價。

上列的敘述你所符合愈多,你就愈可能活得無所恐懼。

要做到真實,我們必須喜歡我們真正的自己。這讓戴安娜想到,她的恐懼如何剝奪她情緒上的鎮定。她告訴米勒斯醫生說:“我很仔細地觀察他人對我的反應,而那些反應正是我經常懷疑自己的地方。”

“因為你讓恐懼牽著你的鼻子走,”米勒斯醫生說:“也是你自己讓別人把你想得很糟。”

“但是怎麼會這樣呢?我是說,我並沒有掛著一塊牌子,上麵寫著說‘拒絕我’。”她微笑著說。

“你也可能正掛著它呢!當人們感覺你遲疑或防衛時,他們就傾向於拒絕你。當你得到一個‘不想要’的不利對待時,你就以生氣來反應,於是事情就愈來愈糟。”

戴安娜想了一會兒,然後說,“讓我的恐懼消失,對我而言才是真正的改變。你是建議我不要過度在乎每一個人對我的感覺,而要盡量拋開束縛?”

“要附帶說明的是,”他回答說,“我假設你願意真實,而不因為有一個人不喜歡你,你就以為每一個人都討厭你。”

想想哪些關係會導致你恐懼地防衛?把它記錄下來吧!(例如:我沒有盡力去向我的朋友解釋為什麼我會有這樣的選擇——)

現在想想“真實”將如何減低你生氣的傾向。由於你心中已不需要那麼多安全的掩護,你將比較不會因他人的感覺或反應而困擾。如此,你的生活方式會有什麼改變呢?把它寫下來吧!(例如:我更加有耐心了,因為我不再那麼在乎家人對我的感覺了——)

在解決了恐懼的心理之後,戴安娜認為該是檢視她人際關係形態的時候了。她得到一種觀念,倘若她心裏懷著別人可能不可靠的想法,那種假設就會成為一種預言,結果當然會引起生氣了。因此她做了一些調整:

□她將會更加直率的和其他女人溝通,而不會表現出彷佛在這個世界上沒人關心她似的,她不再去隱藏她的不安全或需要。

□她不再為她的感覺難過,而會表達出對自己的信心,她的態度傳達出“我就是我”的訊息。

□當一個男人對她友善時,她不會立刻假設他是偽裝的,在有必要的情況下,她能夠堅強地拒絕一個不適當的發展。

□當她被父親,尤其是父親責難時,她不再去防衛自己,因為她知道他一直都是如此獨裁,她的價價值並不會因此而減損。

□如果她碰到比她更具交際手腕的人也無傷,她不會逼迫自己當個她不想當的人。

藉著消除某種恐懼的行為,戴安娜內在情緒垃圾少了一點。因此,如果有令人生氣的事發生,她也不再那麼不安了。

我們為何要和恐懼抗爭?

我們恐懼的傾向通常是從童年時期,或者從我們生命中重要的人那裏得來的,要把恐懼拋到一邊的話,是好去了解是什麼因素引起的。

我們過度設想了“拒絕”

無論是父母對子女、朋友對朋友、丈夫對妻子或手足對手足,每一種關係的互動都是對對方表達忠貞或尊敬。而每一種人際關係的目的就是強調人類的尊嚴。

話雖如此,罪惡的自大仍會日複一日地殘害我們的人際關係。這會使我們痛苦而心想著:“哦,不!我的關係全完了,我會一直被拒絕,我無法麵對這種事!”然後我們就會容許“拒絕”腐蝕我們,直到我們假設和平及穩定的關係已完全不可得為止。這類的例子出現在下麵所舉的事件中:

□一位太太恐懼如果她告訴丈夫自己真正的想法時,他會離開她。所以她就不斷地壓抑自己的需要,並假想著以拒絕來回應她的無助和無望。

□一位母親害怕她對兒子如果管教得太嚴格的話,他會不喜歡她。因此她在管教上讓步,使他們能和平相處。

□一位職員認為如果他表現獨特的話,他的主管就會叱責他,使他的工作處於不安全的狀態。

從每一個說明當中,潛在的拒絕會導出下述的解釋:如果我和某人意見不合的話,我就完蛋了。你何時會遇到這種情形呢?把它記錄下來吧!(例如:我想告訴我媽說,她幹擾了我們的生活方式,但是我不敢那麼做,因為如果說了以後,我的日子可就慘了——)

當我們過度設想“拒絕”時,不僅讓他人擁有太多的影響力,也傳達出我不信任我自己。那種缺乏自我依賴一旦為他人發現時,他們就有機可乘了。它是一種自我催眠的神話。

米勒斯醫生希望戴安娜能遠遠地將她的恐懼拋諸腦後,他對她說:“回顧你的過去,我們可以發現很多令你恐懼的因素。你的雙親並未創造一個有助於真心分享的環境,而你知道在你的世界裏有很多的批判,如果你做錯事的話,他們就會拒絕你,所以你就學到了將各種情緒保留在心裏是比較安全的。”

“但是長久以來都沒有用,”她回答說。“我壓抑了我的生氣,而它現在卻啃蝕著我。”

戴安娜,我們已經討論過你如何去更加肯定你的需要。但是在這種作法見效之前,你必須自問,我的情緒值得信賴嗎?

“我已經告訴你了,我不是個自私鬼或是遲鈍的人,”她回答說。“當我要與對方溝通他們的問題時,我會先確定沒有冤枉他們。”

迷勒斯醫生鼓勵著說:“果真如此的話,你必須降低被人們拒絕的擔心,或者不能讓你說了半天也沒有用。要堅持你內在的自信,而別讓他人的異議煩惱了你。”

“肯定自己,是一個正常人都會有的需要,你可以藉此而得到自信。”他繼續說:“你不必讓別人的拒絕成為你對自我的拒絕。”他告訴她。

一旦你能更加信賴你的肯定,而不過於屈服他人的拒絕的話,你將會注意到你在表達需要方式上的改變。

□你敘述你的喜好而不必為它們找藉口。

□當有人企圖忽略你的感覺時,你不必展開一場權力遊戲。如果你能理直氣壯,你就能不去理會他。

□你要學習心思敏銳,談吐肯定。如此一來,你就不必太過擔心因會惹怒別人,而不去傳達你真實的感覺。

如果你已比較不擔心被拒絕,並更加信賴你的肯定時,你對於生氣的處理會有什麼不同呢?(例如:我會一針見血地說出我的感覺,而不是暖昧的虛張聲勢——)

沒有人喜歡被拒絕,但是我們能決定應該公開的事,比情緒的壓抑享有優先權。我們知道自己是真誠地想自我成長,因此我們就能夠成為真誠的人了。

我們不確定他人的動機

理想的人際關係產生安全感。它是建立在彼此的信賴、接受和為他人服務之上。當這個理想被滿足之時,恐懼就無足輕重了。

但是像戴安娜這類的人,並沒有多少理想的人際關係,所以才過著恐懼的生活。因為他們假定理想的人際關係會帶來負麵情緒,而非信賴、接受或為他人服務。經驗告訴他們,其他人有可能會欺騙、虛情假意或自私。防衛於是成了他們易怒性格的指標。

戴安娜曾這樣地解釋道:“為什麼我要減低警戒呢?長久以來,我早就知道人們並不真正關心我的需要,他們有他們自己未說出的想法,而如果我變得易受傷害,正好落入他們的手掌心。”

“你能舉個例子嗎?”迷勒斯醫生問道。

“兩年前我有一個最要好的朋友,我可以告訴她任何關於我的事——但是後來,我發現她竟然向其他朋友說有關我的事情。我覺得我像是被耍了似的。”

“多麼令人失望呀,”米勒斯醫生說。“你所認為的成功的關係,結果卻是一個嚴重的背叛。很明顯地,這個女人利用了你的自我揭露,使她自己在別人眼中似乎高人一等。”

“那就是重點了,但是我怎麼知道她會那麼做呢?我們最初相識的時候,她給我的印象是誠心誠意的。”

恐懼存在是因為對其他人的人格不了解,我們真的能信賴他們嗎?當他們說他們愛我們時,我們能肯定嗎?你有過什麼樣的經驗,讓你處在這樣的不明狀態中呢?(例如:我曾告訴一位朋友我所犯的一個嚴重錯誤,而他後來在我們意見不和時,就利用它來對付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