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球視窗
作者:周宇 邱鳳全
密西西比河是世界第四大河,也是北美洲流程最長、流域麵積最廣、水量最大的河流。“密西西比”源於印第安語,意為大河或河流之父。
盡管這條大河在北美大陸上酣暢淋漓地流淌了近一萬年,但它被開發的曆史卻隻有短短的200多年。它像一個巨大的水網,由北至南縱貫美國中部平原,滔滔不絕的河水像乳汁一樣滋潤著美國41%的土地,美國人親切地稱之為“老人河”。
治理
貌似平靜而滄桑的“老人河”沒少給美國帶來災難,近百年來,密西西比河發生的重大洪災有30多次。最主要原因是春夏季節的持續性暴雨,支流眾多、流域寬廣的密西西比河如同一個巨大的漏鬥,將美國大地上的降水盡收懷中。另外就是融雪,1965年發生在上遊的大洪水,就是上遊積雪在春季突然融化所致。同時,由於密西西比河及其支流主要流經土質疏鬆的美國中西部地區,大量的流沙使中下遊河床升高。
20世紀初,美國政府從堤防、水庫、蓄洪區、整治河道和水土保持等多方麵采取措施互相配合,以“控製洪水”為目標啟動了綜合性工程。如今,密西西比河抵禦洪水的能力大大加強,沿岸農民充分利用河水帶來的肥沃土壤,興建了許多大型農場。於此同步,為控製眾多支流流量還修建了必要的水電站。當多種配套設施和舉措發揮作用之時,昔日的災難之河逐漸被人類馴服,成為黃金水道和能源之河。
密西西比河成功治理的後盾是1917年美國國會通過的《防洪法》。而1968年通過的《國家洪水保險法》,可以將一次性遭受的洪災損失在較大範圍和較長時間內進行分攤,投保戶受災後能及時得到經濟補償,沒有必要發動全國性的緊急捐款。
河運
18世紀末,美國工業革命開始興起。19世紀中期工業革命完成後,美國迅速崛起。密西西比的河運係統在工業革命中立下了汗馬功勞,成為美國工業化的見證者。
美國的工業革命始於紡織行業,南北戰爭後迅速擴展至煤炭和鋼鐵為主的重工業。煤鐵複合體的工業布局成為當時的主流,因此大批量運輸的問題被提上日程。密西西比河上那一艘艘滿載著鋼鐵煤炭的大貨輪,承載著美國崛起的夢想。
蒸汽輪船發明之前,密西西比河的航運功能十分有限,人們隻是使用木帆船漂流在河麵上。1807年,美國人富爾頓設計的“克萊蒙”號蒸汽船在哈德孫河下水,宣告了現代蒸汽動力輪船的誕生。其實,富爾頓隻是將當時已經被廣泛使用的蒸汽機安裝到了帆船上,機器動力的使用極大地提高了輪船的運輸量和速度。1811年,“新奧爾良”號汽輪首航密西西比河成功。19世紀中期,巨大的蒸汽輪船成為密西西比河流域最重要的運輸工具。當時五大湖因豐富的煤炭和鐵礦資源以及便利的水運成為重工業中心,1848年開通的伊利諾伊—密歇根運河將美國國內的五大湖和密西西比水道聯係起來,美國西北部的資源便被源源不斷地運送到重工業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