邊海明最喜歡看電影。附近的幾個公社,無論哪裏放露天電影,邊海明都會趕過去看,回來後寫觀後感。在鄉下呆了兩年,他寫了160多篇影評。有一次邊海明跟其他三個知青去一個很遠的地方看電影,回來時手電筒沒有電池了,四個人隻好黑燈瞎火地摸夜路回家。在經過雞公界大山的獨木橋時,走在前麵的那個知青一腳踩空,跌下去了。邊海明走在第二,也未能幸免。從10多米的山底下爬上來,兩個人都臉青鼻腫。回到知青點,大家都累得不行了。邊海明也準備脫衣服休息,就在這時,他發現抄歌曲的那個本子不見了。他記得看電影時還用它抄過《英雄兒女》主題歌。“是不是摔下去的時候掉了呢?”邊海明這麼一想,馬上就回頭去找,果然掉在雞公界那裏。不過,邊海明再次回到知青點時,已經天亮了。
兩年知青生活,使邊海明獲得了“漣源縣知青文藝調演笛子獨奏第一名”等榮譽,也讓他得到了深厚的生活積累。1978年,他考上湖南師範學院黔陽分院政教係,文學才能得到了充分發揮。他編寫的八場話劇《爭奪》被懷化市劇團排練演出,花鼓戲《牛縣長訂親》使他獲得了赴韶山參加全省戲劇改稿會資格。他上課從不做筆記,遇到不感興趣的科目,就在下麵寫小說。每次考試,他都是搶先三天突擊。結果他的漢語言文學、中國文學史、寫作等選修課成績在班上名列前茅,其它專業課成績卻是中等偏下。
1982年,邊海明大學畢業後,分配在懷化縣一中當老師。他的政治課講得相當好,學生們非常喜歡。可惜由於他在文學的泥潭裏陷得太深,上完課就不見蹤影了。他經常請假,說是去搞社會調查,其實是躲在哪裏寫小說。學校不得不經常安排人給他代課。時間一長,同事和領導都有意見。甚至有人到校長那裏去告狀,說邊海明不務正業,這樣下去會誤人子弟;邊海明把自己工資的一大半拿出來訂了104份報刊,比學校當時訂的總數還多,可是大部分報刊卻與教學無關……
於是,借著一次邊海明在教育學生方法上的失誤,他被“發配”到了遠離懷化縣城兩百多公裏的鄉村中學——石寶中學。領導原以為這樣能磨掉邊海明的棱角,使他靜下心來教書,可是他卻依然“不思悔改”,繼續從事他“高尚的文學創作”。1984年底,邊海明從報刊上知道著名作家劉心武已經擔任了《人民文學》的編委,心想憑著他和劉心化老師的關係,就是不幫他發表,也會給他提供很多修改意見的。於是,他滿懷信心地帶著他最滿意的小說《燃燒的紫羅蘭》和電視劇本《啟明星》,以及兩袋糍粑,兩袋桔子,坐火車到了北京。他按照劉心化老師提供的地址,找到了朝陽區垂楊柳。著名作家劉心武非常客氣地請邊海明在家裏吃了晚餐,當他飯後看完哥哥給他的信,卻突然臉色大變。
當時大家都在烤火,邊海明手捧那篇抄得工工整整的小說,等劉心武看完信馬上就遞過去指正。沒想到劉心武卻一個字都沒有看,就丟進了火爐。劉心武嚴肅地說:“邊海明,你如果希望以後在文學的道路上有所成績,就請你不要來找我了。”說完,劉心武拿出60元錢塞給邊海明,算是買了那一袋桔子和糍粑。
邊海明尷尬地告辭,就在劉心武將門關掉的一刹那,他的眼淚唰地流出來了。那篇足有30頁的小說,邊海明認真抄了一夜啊!
在劉心武這裏受阻,並沒有使邊海明完全失去信心。他提著另一袋糍粑和桔子,又敲響了中央電視台少兒部著名導演徐家察的家門。徐導演仔細將邊海明這部反映農村學生怎麼渴望求知的《啟明星》看了一遍,寫了整整5頁意見。邊海明看了意見,覺得非常中肯,可是到底要怎麼改,他卻心裏沒有底。他想:“徐老師是全國兒童劇高手,如果能讓她幫忙修改,豈不是更好?”這麼一想,邊海明就吞吞吐吐地把自己的想法說出來了。徐導演被他的坦率和幼稚同時弄得哭笑不得,但是又不忍心刺傷這個年輕人的心,就對他說:“這樣吧,劇本你拿回去改,如果能改出來,我可以考慮用你的,改不出來就隻能是對不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