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耳轉世 第一章 大滅世劫(1 / 2)

傳說混沌開後,天地出生,此後約三百二十萬年應劫一次,為小滅世劫,表現為天地同發殺機,星辰隕落殺傷生靈,天雷地火齊發,破壞生存的環境,以滅盡眾生,重啟輪回。約三千七百萬年,此時天地已經應了十一滅世小劫,在第十二次將降下滅世大劫,此劫自虛空來,三千年準備,三百年孕育,混沌之中有神魔入世,攪亂天地,吞食元氣,直到天地破碎毀滅,稱為大滅世劫。大滅世劫從準備到執行的三千三百多年,被稱為末法時代,末法劫等。如果天地氣運高漲,次次都能度過大滅世劫,在十八億年後,將再生大劫,此劫無來無去,生時沒有半分征兆,去時天地已重歸混沌,不足百年十年,天地塌陷,群星墜落,一世界眾生,不分多寡,不論盛衰,皆化作天地元氣,歸於無生之處,真空之所,稱為大末法時代,又稱大末法劫,或終結之劫等。

對於小滅世劫,天地眾生若能同心戮力,在天象地形變化之時,隔絕天雷地火,避開隕星降落的區域,保護生存的環境,隻要堅持六百年不被毀滅,就算度過了小滅世劫,可以重新開始建設家園。對於末法劫,由於出現了混沌神魔,這些神魔以天地為食,以宇宙為水,一旦入世,隻需要十年時間,就可以把天地吃的一幹二淨。所以,必須需要大宗師出麵,統領世間修士在天涯海角和他們對抗,阻止他們入世,才有可能度過。而對於大末法劫,至今未曾聽聞有度過的方法,隻能依靠大宗師在虛空中開辟道場,庇護一部分生靈藏於其中,等待新的時機。

何謂“大宗師”?所謂“大宗師”,需要內心清明,元神安詳寂靜,不懼生死,不愛涅槃,師“相”於天,師“法”於地,開眾生之蒙昧,度生靈出苦海。凡是被稱為大宗師的人,無不是天鍾地秀,他們的法力,可以讓他們與天地齊壽,他們的德行,可以讓他們進入到不生不滅不死不悔的境界中。

舉例來說,傳說佛有法相,其大無方,遍虛空界;其高無量,眾生仰觀,呼為無見頂相,此之謂“大”也。又曆經百千萬億阿僧祇劫,度恒河沙數眾生超脫彼岸,法相立處無不敬仰拜服,正是“宗”也。又傳下八萬四千法門,使眾生依照本性修煉身心,渡己渡人,又應了一個“師”字。如此法力,如此威儀,如此功德,當之無愧“大宗師”。依照這種標準,如三清,四帝,阿彌陀佛等等,才可稱做“大宗師”。

自大末法時代之後,世界毀滅回歸虛空,大道也同時遁走的無影無蹤,一方世界就此結束。天庭遁入虛空潛藏起來,眾仙躲在天庭中一起消失。此時,靈山諸佛也一同寂滅,同住如來大寂滅海。諸佛依照修為,各自在寂滅海中建立了規模不同的道場,來庇佑座下佛子佛孫,以及諸菩薩,阿羅漢,大阿羅漢等。各處散仙,妖魔,山精鬼怪,有靠山的紛紛投靠,沒靠山的隻能徒呼奈何,有野心的尚且會逆轉精血,期望來世,沒野心的枯坐洞府,靜靜等死。

今天,我們放下種種怪像不提,單說佛門大寂滅海。大寂滅海,乃是如來佛祖在虛空之中開辟的所在。凡成佛者,不論法力修為,都可以在其中參悟修行,而且法力也會自然增長。至於沒有成佛者,比如菩薩,阿羅漢,大阿羅漢等,雖然能在其中修行,卻不能增長修為法力,所以必須依靠佛陀道場才能在其中棲身。而且,由於日常課業修行都需要消耗法力修為,還需要佛陀定期宣講佛法,來補充每日的損耗。諸佛以修為和法力的不同,有的隔七日,有的隔十日,便要在自己的道場中的宣講佛法,來保證道場中的徒眾不會因為日常消耗而退轉消亡。

在這大寂滅海的入口,有一尊老佛鎮守,一來防止佛陀誤出寂滅海,二來也是為了阻擋寂滅海之外的凶險。這老佛喚作楞嚴王,楞嚴王又名大佛頂首楞嚴王,佛經曾言,如來佛祖在宣講楞嚴經時,曾於肉髻之中放百寶光,光中湧出千葉寶蓮,寶蓮之上再現如來寶相,此相端坐寶光之中,頭頂再放百寶光華,為與會法眾宣說密跡,此相便被稱作楞嚴王,又稱作頂上佛。

這一日,這位老佛正在道場中說法。隻見他麵皺皮黃,眉間白毫盡皆黯淡,頭頂肉髻,腦後生一佛輪,輪中放出百寶毫光。再看他大耳垂肩,一對黃眉之下鑲嵌著兩顆熠熠生輝的眸子,鼻梁高聳,嘴唇寬厚。此時,老佛身上披著紅色袈裟,端坐在寶座之上;赤著腳,腳下踩著蓮台,雙目低垂,滿麵慈祥悲憫之色,佛齒輕啟,吐出朵朵燦爛金蓮。

老佛周圍,或坐或立或臥著數萬徒眾,這些徒眾聽著老佛說法,或皺眉沉思,或點頭垂目,偶有所得者,喜不自勝者,滿麵笑容,眾多徒眾一同沐浴佛光,一一洗盡凡塵業果,掃障明心。

老佛一道經文宣講完畢,便微笑著觀察座下徒眾的反應,不時點頭微笑。便在這時,老佛心頭一跳,急忙轉動佛輪,待他查探過後,便麵現悲憫之色,長長歎息一聲。

座下有弟子為大阿羅漢者,名叫迦葉,他見老佛麵現悲憫,又聽老佛口中歎息,於是口宣佛號,雙掌合十問道:“不知我佛為何歎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