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識祖國寶藏 探索地球奧秘
特稿
作者:王富 王高尚
建立中小學科普教育基地開展科普實踐活動,是培養青少年學習興趣,普及科學知識,提升科技能力,全麵實施素質教育的重要環節。長期以來,科技館、高校、科研機構、企業等在促進青少年科普教育工作中取得了顯著的成效,對促進科學技術的普及和人才培養起到了積極作用。隨著我國創新型國家建設和對創新型人才培養的要求,青少年的科學素養、科學精神、科技能力的培養日益重要。
1 地學科普教育的地位與現狀
地球是人類和動植物賴以生存的星球。地球科學是以地球係統(岩石圈、水圈、生物圈和日地空間)的變化過程及其相互作用為研究對象的基礎學科,主要包括:地球的圈層結構;地球各圈層之間的關係及其相互作用,如大氣圈、水圈、地幔地殼的相互作用,大陸與海洋,山脈與盆地的形成等;地球物質構成,各種元素—礦物—岩石—礦床—地層的成因、分布及其遷移富集規律;地質事件,主要表現為地殼運動在地表的反應,如火山、地震、海嘯、斷裂等;預測和預防將來發生的地質事件。簡言之,地球科學是探索地球成因和演化、勘探和開發利用自然資源、優化保護人類生存環境的一門科學。
由於地球科學研究對象的直觀性、親近性,以及與人類生活的緊密關係,地學科普一直是世界各國科普教育的主要學科。礦物、岩石、古生物等各類地質博物館是地學科普最主要的形式之一。同時,各類地質遺跡,如美國黃石國家公園、夏威夷現代火山公園、中國的黃山地質公園等實地地質科普基地不斷湧現。隨著地質理論的發展(地球板塊理論)和現代科學技術的進步(計算機技術等),各類聲、光、電地學科普形式日益生動和便捷。
我國地學科普基地主要分布於國土資源係統,包括科技博物館類、地質公園類和實驗基地類。國家地質博物館已有百年曆史。據國土資源部信息,我國目前認定的國土資源科普教育基地有地質博物館類36個,地質公園類61個,實驗基地類8個。值得一提的是,常州市武進區城東小學地學科普館、南京市雨花台中學雨花石文化博物館進入認定之列。
盡管我國地學科普基地建設取得長足進展,但不論是數量、質量以及科普方式上仍存在很多不足。
1)地學科普基地數量遠不能滿足需求。我國有13.4億人口,40多萬所中小學,1.7億中小學在校學生。每個省僅有1~2個地學科普基地。
2)科普館大多麵向大眾,對中小學生的針對性、趣味性不強。大多數博物館僅僅以實物和標簽作為主要展示內容,對標本實體的解釋簡單專業,不夠生動形象,忽視了觀賞性和趣味性,難以提高中小學生的興趣。
3)地學科普館多以參觀為主,學生動手參與不夠。事實上地球科學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綜合科學,與物理、化學、自然、地理等學科密切相關。從礦物標本的質、形、色的觀察,物理化學性質的測定,顯微鏡下欣賞美輪美奐的礦物微觀世界,到寶玉石的加工,每一個環節都滲透著豐富的理化知識和實用價值,激發著學生的動手興趣。
4)許多場館、地質公園與旅遊經營為一體,一定程度上限製了中小學生參觀學習。
5)由於科普基地十分稀少,以及上述種種原因,地學科普實際上僅僅是一遊而過,走馬觀花,達不到科普的目的,更談不上科普進課堂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