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故事六則
故事
牧童妙聯
湖北宜城 司長河
從前,四川梓潼縣有一個李秀才,棋琴書畫,無所不精,尤其擅長吟詩作對,在當地頗有名氣。因而,他自恃才高學廣,非常傲氣。
一天,李秀才攜妻訪友歸來,見潼江河邊有許多人在釣魚,驀然勾起他一番情趣,不由得躍躍欲試。他娘子擔心地問道:“你會釣嗎?”“這有何難,一般人都會,何況我呢!”說罷他拿上魚竿來到河邊。
河邊那些釣魚人,見李秀才來了,都很驚奇,而他自恃技高,獨自走到一邊拋餌垂釣,靜侯大魚上勾。大半天過去了,李秀才見別人釣的是又肥又大的魯魚、鯽魚,而自己卻釣了一串又短又小的鰱魚、黃鱔和泥鰍。他非常生氣,隻好收竿回家。剛走幾步,一牧童提著一條二尺長的多絲魯魚迎麵走來,見李秀才手上的魚串,忍不住“撲”一笑,突然大眼一閃:先生,都稱你是‘再生李白’,今我出一聯,你若對出,我把這條鯉魚送給你,怎樣?”
李秀才一聽,不禁哈啥大笑:“小小牧童,不知天高地厚……”“先生別笑,聽我上聯:鱔長鰍短鰱有須,一串無甲。”上聯看起來平淡一般,但仔細斟酌,其構思奇特,尤其是“長、短、有、無”四個相對的字,很難對付。李秀才低頭沉思,反複吟念,眼看日落西山還是苦無下聯,急得他抓耳撓肋。牧童見了,高興地邊跑邊喊:“哈,李秀才被我難住啦……”
李秀才回到家中,茶不飲,飯不食,日夜冥思苦想,但怎麼也想不出下聯。不久,這位遠近聞名的李秀才卻因對不上牧童的對聯,羞愧而死。
李秀才死後,他娘子按其遺囑,在墳前立了一塊石碑,將上聯刻在碑上,望過路人賜對。從此,來碑前觀看和憑吊的人絡繹不絕,一些文人墨客也好奇而來,但沒有一人能對出下聯。於是,此聯被認為“經對”,一直空了多年。後來,這事傳到一老漁翁耳裏,他特意趕來,看後不屑一顧地說:
“中嗨!我還以為是什麼‘絕對’呢,容易得很!”接著,他沉思片刻,徐徐吟出下聯:“龜方鱉圓少尾,三物多爪。”
眾人細細品味,覺得對伏工穩、貼切,連稱“妙對、妙對。”秀才娘子得知“絕對”有了下聯,異常高興,急忙趕來詢問老漁翁尊姓大名,而老漁翁隻是笑了一笑。頭也不回地走了……。
布封破“牛皮”
海南海口 陳吉
法國博物學家布封有一次在家鄉勃艮第旅行,與其同乘一驛車的還有三位紳士。這三位紳士善於吹牛,一路上高談自然科學,謬論百出,讓布封感到荒唐可笑。要知道布封可是著成《自然史》,譽滿海內外的十八世紀自然科學界權威專家。不過那三位紳士不知身旁的陌生人就是布封,布封便未聲張,默默端坐著,看三人能吹出什麼名堂。
不料吹牛者越吹越猛,在車將要到站時,其中一位為了擊敗其他二人,便口無遮攔大言不慚地說:“我曾在發法蘭西學院和布封院士辯論過,連布封也很佩服我。”這讓另外二位吹牛者信服得五體投地。
坐在一旁的布封忍無可忍地回擊:“您和布封先生很熟吧?”
吹牛者壯言道:“當然!”
布封沒料到此人說謊成性,臉不紅心不跳。於是彬彬有禮地反問:“可是我好像沒見過您?”
吹牛者感覺到氣氛不對勁,便瞅著布封,疑惑地問:“您是誰?”
“我就是布封本人。”布封邊說邊從行囊中取出一本《動物史》(《自然史》的分冊),“我冒昧地送給您。您有空讀了它,以後再向人講您一路上講的那些事時,可以少一些奇談怪論。”
布封將書交給吹牛者後,便下車不辭而別了。而那三位吹牛者卻驚得麵麵相覷。
可見,吹牛不打草稿,漫天狂吹,在外行人麵前還能樹威風,但碰到了內行人便會班門弄斧貽笑大方了。總之吹牛者往往淺薄,越淺薄的人越愛表現自己,俗諺道:“滿瓶子不響,半瓶子哐當。”
幸好生活中,多數人隻是對吹牛者抱以竊笑,未像布封一樣當麵拆穿吹其謊言,否則吹牛者們都紛紛找地縫鑽去了。
對聯高手紀曉嵐
廣東江門 鍾瑞華
清代文學家紀曉嵐學識淵博,德高望重,在文壇上尤以巧對而聞名。據傳,當年號稱江南第一才子的吳文魁不服紀曉嵐的才學,在一次有學士劉墉等大師級人物參加的酒會上出對聯挑戰紀曉嵐,想讓他在大家麵前出醜。
吳文魁先製人地出了上聯:唯本色英雄方能到此。
紀曉嵐略加思索,立即對道:是可憐兒女何必強求。
吳文魁大為驚異,沒想到他靈感來得如此神速。
這時,紀曉嵐依約念出了上聯:羨君一片豪情,能似此娥眉粉黛?
果然,吳文魁也不是省油的燈,沉思片刻,馬上接對:歎我十年苦讀,安勝他富貴功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