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完美笑話公式(1 / 3)

據《俄羅斯報》報道,英國學者通過因特網對全球200多萬人進行長達一年的社會調查,選出了2002年的世界最佳笑話。那麼,我們來看一下這些笑話是不是名副其實的:

德國最佳笑話

將軍發現,一個士兵舉止怪異:他總是拿起一張用過的紙,看一看,然後放到一邊,同時喃喃地說道:“不,要的不是這個!”

於是將軍命令心理醫生給士兵看病。心理醫生檢查以後寫道;此人有心理障礙,不宜當兵。

士兵拿起診斷書,高興地說:“對了,要的就是這個!”

美國最佳笑話

兩個來自新澤西高州的獵人在森林中打獵。一個人突然倒在了地上,翻起白眼兒,停止了呼吸。

同伴看到這種情況,拿起手機,給急救中心打電話。他驚慌地對值班員叫道:“我的朋友死了!我怎麼辦?”

值班員溫和地說:“不要緊張,別著急,我來幫助您。可是您得讓我們相信,他確確實實是死了。”

一片寂靜……接著傳來一聲槍響。獵人又拿起電話,說:“好了,接下來怎麼辦?”

愛爾蘭最佳笑話

一個愛爾蘭人前來倫敦度假,住進一家高級飯店。服務生拿起箱子,帶他去房間。

愛爾蘭人生氣地說:“看著點兒!別以為我來自愛爾蘭,就讓我住進這麼個小房間!”

服務生連忙解釋道:“別生氣,先生!這裏是電梯。”

英國最佳笑話

一名婦女抱著一個孩子坐上公共汽車。司機看了一眼孩子,突然說道:“我一輩子都沒見過這麼醜的孩子!”

氣憤的婦女走到最後一排,坐下後,對旁邊的一名男子說:“這個司機剛才侮辱了我!我真想揍他!”

那人答道:“您趕緊去找他算賬,我來替您抱這個醜猴子!”

加拿大最佳笑話

加拿大航天部門開始準備將宇航員送上太空,但他們很快得到報告,宇航員在失重狀態下用圓珠筆根本寫不出字來。

於是,他們用了10年時間,花了120億美元,科學家們終於發明了一種圓珠筆。這種筆適用於失重狀態、身體倒立、水中、任何平麵物體、攝氏零下300度。

而俄羅斯人在太空一直用鉛筆。

可以說,不管哪個國家,不論種族、膚色如何,人們都喜歡充滿詼諧與智慧的笑話,有好多笑話往往令人喜樂開懷。

對於大部分人來說,笑話也許隻是逗人一樂,過後便不再思量。但是不斷有人探索笑話令人發笑的秘訣何在。有人總結說,一個笑話隻有具備三種因素才會引人大笑:要使人有某種優越感,要消除因憂慮引起的緊張情緒,其內容愚蠢得讓人吃驚。

如果說上麵的總結隻是一種泛泛而論的話,那麼下麵介紹的,就已經是一種對笑話的精細化研究了。

有美國科學家總結出了一個完美笑話的數學公式:

x:(fl+no)/P。

其中,x表示笑話的完美程度,f代表笑料的有趣程度,1表示笑話的長度,n表示聽笑話者笑得前仰後合的次數,o表示引起尷尬的程度,p表示雙關語的數量。x的值在0~200之間,200分的笑話就是最完美的笑話。

根據上列公式,科學家將完美笑話定義為:“能在語句簡練的敘述中,通過具有喜劇因素的妙語讓人笑得前仰後合,但又不會引起社交場合的尷尬。”

科學家認為,笑話成功的關鍵在於是否具備讓人樂不可支的妙語。同時,笑話的長度也很有講究,不能太短也不應太長。科學家公布的這個笑話公式,對以往強調的雙關語因素嗤之以鼻,凡是過多使用雙關語的笑話,都被科學家判定為“構思平庸”。

這個笑話公式是由一些心理學家和喜劇表演藝術家切磋後得出的。據說,他們進行這項研究的動機是想證明“看似嚴肅的科學家其實也很有幽默感”。

這個笑話公式的作者之一心理學家海倫·皮徹女士認為,人們完全可以根據這個公式“批量生產”笑話,但創作者是否有喜劇天分,仍是笑話作品成功與否的關鍵。

所以,笑話是人際關係的潤滑劑,如果你能巧妙運用幽默逗人的笑話,就可以在人際關係中如魚得水。

模仿效應

戰國時代,越國有一個最出色的美女,名叫西施。她長得非常漂亮,據說有沉魚落雁之貌。她無論怎樣打扮,一舉一動都是美麗動人的。她有個心口疼的毛病,犯痛的時候,總是用手按著胸口,皺緊眉頭。但是這個犯病的形態,在別人眼裏顯得更加嫵媚可愛了。

有一天,她在村中的道路上行走,突然,胸口疼痛起來,疼得緊皺眉頭,便不知不覺地用手按著胸口處。正巧,迎麵走來一位東村的醜姑娘。因為她住在東村,故稱東施。東施長得麵貌醜得很,她看見西施皺著眉頭,用手按著胸口在笑,覺得樣子十分好看。於是,東施姑娘就照樣模仿起來。

但是東施本來沒有胸口疼的毛病,卻也用手按住胸口咧嘴笑,把眉頭也照樣緊皺起來,自以為這樣就美麗了。村民們看到她一反常態的樣子,莫名其妙地多看了她兩眼,東施卻以為人家喜歡上她了,於是她更加緊皺眉頭咧開大嘴強笑,這一下,把別人都給嚇跑了。

這就是典故東施效顰的由來,東施模仿西施的形態,其結果不但不美,反而更醜了。這個故事用來比喻不了解對方的長處而胡亂學樣、生搬硬套的行為。

東施的行為,在心理學上叫做模仿。模仿是每個人都有的一種心理機製,是指有意和無意的效仿和再現與他人類似行為的活動。模仿是學習的基礎,人們學習任何知識和技能,都離不開模仿。但我們這裏說的是日常生活中作為社會行為的模仿。

在生活中,當我們看到別人有比我們好的條件或東西,我們就傾向於模仿別人。因為“人往高處走,水往低處流”,誰都想變得更好,那麼比我們強的人,就成了我們模仿的榜樣。其實,模仿的範圍都很常見,比如看見別人留長發,自己也留長發;看見別人穿牛仔褲,自己也穿牛仔褲;看見別人家裏怎樣裝修,自己也怎樣裝修,等等。但是有的模仿因為差距太大,而顯得可笑,比如東施對西施的模仿就是如此。

法國劇作家莫裏哀曾塑造了一個文學形象——“茹爾丹先生”。這個“茹爾丹先生”是個模仿迷。他得知別人家在舉辦家庭音樂欣賞會,“那麼我家也應該有”,於是趕忙去請音樂教師到家裏來。服飾穿戴,茹爾丹也處處向“上等人”看齊,卻又模仿得很不得體。大白天,他要穿一件據說是“上等人”才有的睡衣;裁縫給他裁錯了衣服,編瞎話哄他,他居然也信以為真了。結果,盡管衣服上的“花朵都是頭朝下”的,但他隻要聽說是模仿而致,就說“那麼行啦”,就這樣卻不知別人會嘲笑他。

這個形象或許有點誇張,但他之所以成為文學上的經典形象,正是因為他來源於現實生活,非常有代表性。那麼,讓我們看看周圍的“茹爾丹先生”吧。比如有的人看到鄰居為孩子買了架鋼琴,也想為自己的孩子買一架。聽說朋友買了一輛新摩托車,覺得自己也應該買一輛。在他們看來:自己憑什麼要比別人差呢?別人有的自己也該有。

就連小孩子都學會了攀比。孩子想買個遊戲機的時候,他會說:“媽媽,我想買一個”,父母也不忍心讓孩子明顯比別的孩子差,就忍痛給孩子買東西。“媽媽給我買個隨身聽吧,我們班好多同學都買了。”或者,“他們的手機都是多功能的!”這麼說到底,我們今天的許多消費,沒有多少一定是出於物質上的必需。很大程度倒是出於心理上的攀比。手機一定要那麼高級的嗎?其實許多功能我們都很少用,問題是要買個新潮的、高級的,不能比同事的那個差。手上戴著個幾千元的戒指,有什麼實際用途呢,不過是為了給人看,顯示自己的“身價”而已。

看到別人結婚的排場,自己也不甘於落後,根本不考慮量入為出,即使勒緊褲腰帶,甚至借債,也要辦得大張旗鼓。

別的不說,就是現在的女孩子,在擇偶方麵也成攀比趨勢,不但眼光過高,看到同事或同學的老公“身家”多少多少,自己覺得也不能差了。看到幾十萬的,覺得還有幾百萬的,要是幸運,找個幾千萬的才最理想的!基於這一點,至於人品、德性就全不顧了。還有的就這樣一直相比較下去,結果一晃就錯過了適婚年齡。

其實,完全避免攀比也許辦不到,但攀比也應該適度。別人的生活是別人的,也許並不像我們想象的那樣完美。當我們真正過上了別人的生活,可能也會發現許多不如意之處。所以不要盲目地去模仿、攀比別人,最重要的是了解自己,知道什麼能給自己帶來最大的幸福才是真實的生活。

交往效應

心理衛生學家丁瓚先生曾說過:“人類的心理適應。最重要的就是對人際關係的適應,所以人類的心理病態,主要是由於人際關係的失調而來的。”

人際交往總是與一定的情感體驗相聯係的,“歡樂與人分享,歡樂就增加了一倍;痛苦與人分擔,痛苦就減輕了一半”。

人際關係融洽,就會使人感到心情舒暢,心理也就容易保持健康。

人生在世,無論誰都不可能完全形單影孤形,孤芳自賞,不與其任何人聯係。有人估計,人們除了八小時的睡眠之外,其餘的16個小時中約有70%的時間,都在進行相互交往。

任何一種行為背後都是有原因的,是為了滿足某種需要。那麼,人為什麼要與人交往?我們請看一組心理實驗:

社會心理學界曾有一種假說,人們要求交往是出於和睦需要,解除恐懼感。

美國社會心理學家沙赫特於1959年設計了一個簡單的實驗來加以驗證。他將參加實驗的誌願者分為兩組:告訴一組說,他們會受到一次強烈的電擊;對另一組說,他們會受到一次輕微的電擊,不會對他們有任何傷害。

同時又告訴全體誌願者,他們還要等幾分鍾才會受到電擊。他們可以自己單獨等候,也可以和別人在一起等候。對於第一組人來講,有63%的人表示他們要和別人在一起等候,而第二組的人中,要求這樣做的人卻隻有33%。

也就是說,非常害怕要受到強烈電擊的人選擇要和別人在一起,而對電擊不那麼害怕的人樂於自己單獨等待,不與他人進行交往。一旦他們作出是單獨還是與別人在一起的選擇,實驗便告結束,誰也沒有受到電擊。

這一實驗的設計能掩蓋實驗的真正目的,誘使參加者作出真實的反應,在研究方法上值得我們借鑒。但是,實驗程序本身不利於參加者的心理健康,是我們應該反對的。

有句話說獨木不能成林,一朵花開放算不上春天。我們每個人都不是生活在真空中,我們的一切需要的滿足都離不開社會,一個人的成長、發展、成功、成才都是在人際交往中完成的。一個人要想獲得較好的成長和發展,必須與周圍社會環境相適應,得到周圍眾人的理解與支持。

所謂社會化,是指一個人學習社會知識、技能和文化,從而取得社會生活的資格,開始發展自己。若是沒有與其他人的合作,個人是無法完成這個過程的。積極的人際交往將有助於增長人生的經驗與智慧,明確和承擔自己應盡的責任和義務,使自己不斷走向成熟。

在現實生活中,有些人很有才華和能力,卻總得不到提拔和發展,其主要原因就是由於缺乏良好的人際關係。“水能載舟,亦能覆舟。”一個人的幸福和才智來自人際交往,一個人的痛苦和不幸也離不開與人的交往。所以,交往是人類不可或缺的生活。

羊群效應

有一次孔子出遊,看到有一個捕鳥者從樹林裏走出來,手裏麵提的都是一些抓來的黃口小鳥。

孔子走上前去,很奇怪地問道:“你為什麼沒有捕到大鳥呢?”

捕鳥人笑了笑回答說:“大鳥一般都很警覺,而且眼睛也看得遠,很不容易捕捉,可是這些黃口小鳥卻十分貪食,隻要在地上撒上一小片穀粒,它們看到後就會喜不自禁,低頭就啄;也有一些開始時心存疑慮,隻是遠遠地、小心翼翼地在邊上挑著吃,吃著吃著膽子大起來,眼睛裏就隻剩下食物而看不到危險了,因此都很容易落網。”

孔子點點頭:“原來如此。”

捕烏人接著又補充說:“但是,如果這些黃口小鳥跟隨大鳥行動,一般來說也不容易捕到;可是反過來,如果大鳥跟隨黃口小鳥,那麼也能捕捉到一些大鳥。”

捕鳥人向孔子所描述的情形,對於我們現在的“股民”來說可能並不陌生,有些人甚至有一些切身的感觸。實際上,小鳥跟著大鳥覓食的模式,是每一位普通投資者跟隨主力選股的形象比喻。

股票投資中有一個術語專門來描述這種現象。那就是“羊群效應”。

所謂羊群效應,就是說市場中的投資者像羊群一樣,散亂地在一片草地上盲目地左衝右撞。如果一頭羊發現了一片肥沃的綠草地,並在那裏吃到了新鮮的青草,後來的羊群就會一哄而上,爭搶那裏的青草,全然不顧旁邊虎視眈眈的狼,或者看不到其他更好的青草地。

投資者行為與此相類似,在交易過程中往往學習與模仿別人,特別是主力的做法,從而導致他們在某段時期內買賣相同的股票。

所謂的“主力”是消息靈通者,處以“頭羊”的地位,他們聞風掉頭時,其他投資者的行為就會與他們有趨同性。比如恐慌性“跳水”現象的形成,一般是主力先知先覺借助加息或升值的傳聞,大量瘋狂拋售,散戶也緊接著跟隨拋售,導致瞬間沉重壓積聚,價格如同瀑布一樣飛流直下三千尺,其形勢往往不可阻攔。

由於每天的股票投資都以數據形式進行保留,因此“羊群效應”的特征非常明顯。反觀其他領域,也存在著羊群效應,但由於數據的匱乏,長期以來,這種效應隻是為少數人所掌握。但是隨著這一領域的不斷發展,數據開始逐漸積累,人們對此也開始有了初步的認識。比如說在一些競爭非常激烈的行業中,多數企業的市場行為就經常表現出“羊群效應”的傾向。

一般來說,競爭非常激烈的行業中都會有一隻或者幾隻頭羊,被廣大的羊群所注意,模仿這個頭羊的一舉一動,頭羊到哪裏去吃草,其他的羊也去哪裏吃草。

對於眾多的跟風者來說,羊群效應是一種減少研發和市場調研的策略,也叫做“複製原則”。當一個公司調研和開發出新技術新產品。它們就可以輕易地複製而免去前期的研發成本,這是行業加劇競爭的一個因素,但同時也是市場熱點得以形成和延續的前提所在。

巴菲特在貝克夏·哈斯維公司1985年的年報中,曾經用下麵的故事來說明這種現象,並且啟發自己的聽眾從中發現“真實的東西”。

一個石油大亨正在向他的天堂走去,但聖彼得對他說:“你有資格住進來,作為石油商人保留的大院已經滿員了,沒辦法把你擠去。”

這位大亨想了一會兒後,請求對大院裏的居住者說上一句話。這對聖彼得來說似乎沒什麼壞處,於是聖彼得同意了大亨的請求。這位大亨走到門前,攏起嘴來向裏麵大喊了一聲:“地獄裏發現石油了!”

大院的門很快就打開了,裏麵的石油商人蜂擁而出。

聖彼得非常驚訝,於是請這位大亨進入大院並要他自己照顧自己。

但是這位大亨遲疑了一下說:“不,我認為我應跟著那些人,這個謠言中可能會有一些真實的東西。”

但是。在一些產業周期相對比較長的行業裏,羊群效應帶來的則可能是一哄而上的項目,這些項目盲目上馬,沒有經過充分的市場調研,前景十分模糊,一有點風吹草動,就會拿下一大批。

而在我們每個人的日常生活中,羊群效應則揭示出一個很有益的生存發展之道。正如在開頭的那個故事中,孔子最後對弟子們說:“人也是一樣啊,如果能謹慎警覺,就可以遠離禍害,如果隻看到眼前利益,就會忘掉危險。再者,君子與人交往是很慎重的,與大人物相隨,聽取他們的意見,就可以保全自己;而與一些沒有見識的小人在一起混,就會有身敗名裂的危險。”

情感宣傳定律

1952年,艾森豪威爾競選美國總統,而尼克鬆則是競選副總統的夥伴。有一天,《紐約時報》突然發表了尼克鬆在競選中秘密受賄的新聞,說得有鼻子有眼,使共和黨大為緊張,怕影響到自己的形象。

於是共和黨在電台上給尼克鬆安排了一次半個小時的講話,來向全國聽眾澄清事實。

但是,在尼克鬆走進全國廣播公司演播室之前,被告知,競選高級顧問已決定要他在廣播結束後提出辭呈!這說明共和黨對他不抱什麼希望,隻準備舍車保帥了。氣得尼克鬆一下子把發言提綱也忘了。

但慣經風浪的尼克鬆憑著老政治家的老練和鎮靜,很快把自己調整到正常狀態。此時,他突發奇想,在演講中采取了一個政治史上少見的行動——把自己的財務狀況公開給選民。

他公布了自己的財產,並告訴大家他是怎樣花掉每分錢的。這幾乎是每天發生在民眾身邊的事,尼克鬆用真摯感人的語調娓娓道來:自己出身貧寒,年輕時在雜貨店送貨,補貼家用。半工半讀念完大學後,做律師進入政界,成家立業。他和夫人是一對貧賤夫妻,勤勤懇懇,節儉度日,自己的小兒子曾經因為經濟拮據而買不起皮大衣和小狗……聽起來非常真實可信,甚至讓人鼻子發酸。

於是他的講演獲得了巨大成功。演講結束後,有一百萬人打來了電話、電報或寄來了信件,他的支持者大大增加,他一下子成了一顆政治明星。

尼克鬆的演講是怎樣取得成功的呢?

其實,在那種情況下,選民並沒有充分的時間去調查他的財務狀況,如果尼克鬆喋喋不休地辯論自己沒有受賄,恐怕渾身是嘴也一時說不清。而尼克鬆急中生智,沒有進行理性的辯解,而是采取了情感攻勢,把自己過日子的細節娓娓道來。他演講的內容是他怎樣過著和平民百姓一樣的生活,怎樣精打細算,省吃儉用,節省每一分錢……這聽起來不像是編的,因為細節那麼貼近生活,和普通人的一樣,這樣輕而易舉地使聽眾憑直覺相信了他。

我們知道,人的心理既有理性的一麵,也有感性的一麵。人是理性的,具有深邃的哲理和嚴密的邏輯性,因而施加理性的宣傳能使人心悅誠服;同時,人又是有感情的,有豐富的喜怒哀樂,富於感情色彩的宣傳,能使人聲淚俱下或歡呼雀躍,表現出激動萬千的情態來。

那麼在我們說服別人的時候,該用哪一種方式呢?它們各有什麼效果呢?

其實,這要根據具體情況來對待。如果時間比較緊,比如在選舉、緊急決議中,想立刻見效的話,就以訴諸感情的效果為好。上麵的例子告訴我們,在緊要關頭訴諸情感要比訴諸理性更快捷有效,因為隻有情感才是最打動人心的東西。

但是,在事情並不緊急、時間很充裕的情況下,理性宣傳則顯出它的優勢。這是因為人們將有充分的時間去分析,去從整體上考量。而訴諸情感畢竟是外加的、暫時的,隻能激起一時的熱情,效果難以持久。而理性的宣傳,對事實和利弊進行充分的闡述,才使人從內心深處相信,並形成比較穩定的態度。

比如一種新產品剛上市,如果做短期的煽情廣告,也許有效,但是從長期來看,人們還是要根據它的使用效果如何來決定是否繼續使用。

但如果宣傳對象不同,兩種方式的效果也會有所區別。一般對於智力較高的人來說,理性宣傳更有優勢;而對分析能力低,對宣傳問題不太關心的人來說,熱情洋溢的宣傳更有效果。

就實際而言,情感和理性宣傳各有優勢,如果能把兩者都用上,會有最好的效果。當然,它們不能同時使用,因為人不能同時使用自己的情感和理性。可以在宣傳的開頭,先從感情上進行渲染,調動起聽眾的興趣和熱情,然後再進行合乎邏輯的論證,使人心服口服,這樣就能達到最好的宣傳效果。

物以類聚,人以群分

“老鄉見老鄉,兩眼淚汪汪。”從這句俗語的描繪,我們可以想象到當一個人“獨在異鄉為異客”或在“他鄉遇故知”時,突然見到同鄉,即在陌生的環境裏見到熟悉的,起碼是具有一些共有特征的同類時,所激發出的人際吸引是多麼強烈。

相似也會導致人際吸引,這一點已經為社會心理學家所做的大量實驗所證明。我們來看下麵的心理實驗:

實驗一

布羅克聘請一家大型超市化妝品櫃台的售貨員做助手,這些售貨員的任務是去勸說顧客購買某一品牌中不同檔次和價格的幾種護膚霜。這些售貨員有的看起來像是學識淵博、很有地位的專家,與普通顧客相比較之下,顯得高高在上。他們引經據典,特別強調商品的質量。

而有的售貨員相貌平平、衣著樸素,與普通顧客很相似,沒什麼特別之處。他們說自己使用的是某種價格公道的護膚霜。

結果,幾天時間下來,後一組售貨員售出的護膚霜在數量上遠遠超出了第一組。沒有專長但與對方有相似性的勸說者比有專長而與聽者無相似性的勸說者對消費者的勸說更為有效。顯然相似性因素在此發揮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實驗二:

1961年,紐科姆曾經進行過一項實驗。研究者首先公開征求誌願者,共17人,均為大學新生。研究者提供他們免費住宿四個月,交換條件是他們定期接受測驗以及參加與研究者的麵談。在進入宿舍以前,先測定他們關於政治、經濟、審美、社會福利等方麵的態度、價值觀和人格特征。

然後將對於上述問題的態度、價值觀和人格特征相似和不相似的大學生混合安排在幾個寢室裏,一起生活四個月。在這四個月期間,研究者不幹擾這些大學生們的正常生活,但定期測定他們對上述問題的看法和態度,讓這些大學生相互評定同寢室人員:喜歡誰,不喜歡誰。

實驗結果表明,在相處的初期,空間距離決定了人們之間的吸引,但到後期,其相互吸引發生了變化,彼此間的態度和價值觀越是相似的人,相互之間的吸引力越大。那些態度相似的同屋人傾向於彼此接受和喜歡,並大多成為好朋友。而一起居住的特征相異的學生雖然朝夕相處,卻關係冷淡而疏遠。

所謂“物以類聚,人以群分”,意思指性情相近、嗜好相似、追求相類的人易不由自主、不約而同地走在一起,成為知己朋友。就像事物的分類一樣,同一屬性的,我們常把其歸為一類。

現實中物以類聚、人以群分表現得相當明顯,像賭友、酒友,好學的常和好學的在一起,好玩的願意與好玩的在一起。

其實,這些相似的方麵很籠統。它可包括民族、宗教信仰、政治主張、價值觀、教育水平、職業、文化程度、態度及年齡等等。那麼,為什麼會產生吸引?一種觀點認為:因為人們都有自戀傾向,從愛自己到愛與自己相似的人。並且,“酒逢知己幹杯少,話不投機半句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