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建市50年水利建設快速發展(1 / 1)

銅川市水利局

建市50年來,銅川市切實把水利建設作為命脈工程來抓,全麵規劃,綜合治理,興利除害結合、開源節流並重、防洪抗旱並舉、開發保護同步,水利建設得到快速發展。

城鄉群眾飲水條件得到有效改善。從建市初期零星建水窖、打機井,到上世紀八九十年代黨和國家大規模實施“甘露工程”、“西部人飲解困工程”,尤其是近年來大力實施安全飲水工程項目,更是體現了黨和政府讓群眾吃上幹淨、衛生、安全飲用水的決心。通過采取政府主導、項目帶動、群眾參與、加大投入的方式,積極探索用水戶參與式管理模式,走出了一條幹旱山區有效解決農村飲水安全問題的新路子。到目前,全市累計建成供水工程323處,26.86萬農村群眾飲用水達到安全標準,占到農村人口的59%,19.28萬農村群眾用上了自來水,占到農村人口42.2%。農村用水狀況的改善,給群眾生活方式、生活質量悄然帶來改變,農民的健康水平得以提高,地方病發病率大大降低。“一水通,百業興”更是推動了農村經濟發展和新農村建設,促進了社會和諧。

水源工程為破解“瓶頸”製約奠定基礎。上世紀70年代,銅川市興起建設水源工程熱潮,銅川市境內現有的31座水庫大多為上世紀六七十年代所建。目前,全市水庫設計總庫容15541.86萬立方米,有效庫容9636.58萬立方米。其中桃曲坡水庫為中型水庫,西河、福地、高爾塬、五一、林皋、玉皇閣等6座水庫為小(一)型水庫,另有小(二)型水庫20座,機井278眼,抽水站249座,這些水源工程為城鎮工業、農村生活供水、農業灌溉提供了有效的水源保障。上世紀90年代,銅川市第一個區外跨流域調水工程馬欄河引水工程和沮河取水工程全麵實施,將鹹陽市旬邑縣境內馬欄河水調入我市境內沮河,經桃曲坡水庫調蓄後成為銅川城市和工業供水,1998年該工程的建成,使銅川市民徹底告別了水荒的曆史。農村水利為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奠定了基礎。經過50年的不懈努力,現已建成蓄水工程88處,引水工程66處,抽水站244處,農用機井234眼。建成基本農田103.95萬畝,占到全市耕地麵積的83.8%。建成桃曲坡水庫、高爾塬、福地等中型灌區3處,建成尤家嘴、漆水渠、肖家堡等小型灌區3處,共發展設施灌溉麵積26.42萬畝,有效灌溉麵積20.79萬畝。節水灌溉麵積達到18.1萬畝,其中滴灌麵積3730畝、噴灌麵積7292畝、雨水集蓄利用30600畝,渠道防滲麵積33880畝,初步形成了蓄、引、提、調結合,中、小、微並舉的農田水利灌溉係統。

水土保持,生態環境建設成效顯著。改革開放以來,全麵開展了以小流域為單元、山水田林路綜合治理的科學治理方法,全市40餘條小流域得到了治理,收到了明顯成效。銅川水保工作獲得了多項殊榮:宜君縣獲得了全國水土保持生態示範縣稱號,焦坪、泉子溝、川子河等8條流域獲得了全國水土保持示範小流域稱號。1991年《水土保持法》頒布以後,銅川市水保工作逐步進入法製化、規範化軌道,水保工作由單一的綜合治理轉入預防為主、全麵規劃、綜合治理階段,在公路、煤炭、建材、電力設施等建設過程中堅持生產建設與水土保持措施“三同時”製度,水保預防監督工作有效開展,人為水土流失得到一定程度遏製。截至目前,全市累計治理水土流失麵積1944平方公裏,治理程度達到了57.4%,其中興修“四田”83.16萬畝,營造水保林137.08萬畝,經濟林32.84萬畝,種植水土保持草15.35萬畝,進行封禁治理16.49萬畝,修築淤地壩25座,穀坊235處。

防洪保安能力大大增強。經過多年的不懈努力,初步形成了工程與非工程措施相結合的防洪體係。修建漆、沮河道堤防73.29公裏,城市河道堤防已達到二十年一遇防洪標準。每年開展河道清淤疏浚和水毀堤防修複工作,確保行洪暢通和群眾安全。全麵開展了水庫隱患排查和水庫安全鑒定工作,完成了福地、西河、五一、高爾塬水庫除險加固工程,即將開展豹村、黨溝、北雷三座水庫除險加固工作。建成了覆蓋全市的防汛短波、超短波防汛網和連接省防總的可視會商係統,製定了河道、水庫防汛工作預案和應急措施,建立了穩定高效的防汛組織、實施和管理體係。

依法治水邁入新的階段。水利部門切實履行法律賦予水行政主管部門的職責,通過健全各項製度、落實執法責任製,水政監察能力得到全麵提高,市區縣均組建了水政監察隊伍。2006年在全省率先整合力量實行了水資源管理統一執法“一個窗口”對外的運行機製,受到省水利廳的肯定。通過整合力量,嚴厲查處水事違法案件,為水利事業發展提供了良好的水法製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