呈現在讀者麵前的《群體性事件的社會心理機製:基於相對剝奪與群際威脅的實證研究》一書,是本人在攻讀博士學位以及博士後工作期間的主要成果,也是中山大學“985工程”三期建設項目、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項目“群體性事件的預警與化解對策”、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青年科學基金項目“社會公正與政治信任:民眾對政府的合作行為機製”、中國博士後科學基金第51批麵上資助項目“群際威脅與集群行為:群體性事件的雙路徑模型”、中央高校基本科研業務費專項資金資助中山大學青年教師培育項目“群際威脅與群體性事件:雙路徑模型及調節變量”的共同研究成果。也是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項目“群體性事件的預警與化解對策”、第51批中國博士後科學基金麵上資助項目“群際威脅與集群行為:群體性事件的雙路徑模型”、2013年度高校基本科研業務經費中山大學青年教師培育項目“群際威脅與群體性事件:雙路徑模型及調節變量”的共同研究成果。
2004年10月20日,新華社以“萬州區發生一起群體性事件目前事態已基本平息”為題,報道了一起由一般的治安糾紛演變的群體性事件。這或許是官方媒體對群體性事件的第一次公開報道,自此引起了官方、學界對這一社會現象的廣泛關注。時至今日,全國範圍內大大小小的群體性事件仍在重複上演,僅僅解釋為利益之爭已無法令人信服。群體性事件產生的心理因素因此成為揭示群體性事件動力學機製的全新視角,這正是本書的立足點。縱觀市麵上已公開發表或出版的有關群體性事件的論著,用實證研究的方法係統探討群體性事件爆發的社會心理機製,本書應是第一本,希望能起到拋磚引玉的作用。
本書的完成凝聚了很多人的心血和付出。首先要感謝我的博士生導師王二平研究員。是王老師將我領入神聖的科研殿堂,並身體力行,悉心教導。王老師治學嚴謹,數十年如一日的勤勉不懈令我欽佩;王老師憂國憂民,強烈的社會責任感令我折服;王老師為人熱忱,生活中的細致關懷令我感動。學生無以為報,唯有在今後的工作中加倍努力,不辱師門,不負殷望。
中國科學院心理研究所的張侃研究員、李紓研究員、蔡華儉研究員、陳毅文副研究員、李永娟副研究員、周潔博士、李鋒博士和張警籲博士,北京大學的謝曉非教授,北京師範大學的車宏生教授,蘇州大學的蔣麗副教授,北京聯合大學的張婍博士,你們是我的良師益友,沒有來自你們的無私啟發和悉心提示,本書也難以完成。
感謝我的博士後合作導師景懷斌教授。景老師學識淵博,在科研起步階段給予我的提攜幫助使我迅速轉變學生角色,融入到新的崗位和環境中。景老師平易近人,與您交談每有如沐春風之感。希望未來的路上依舊能夠獲得您的指引與解惑。
衷心感謝中山大學政治與公共事務管理學院為該項研究提供了寬鬆的學術環境和良好的研究平台。感謝馬駿教授和嶽經綸教授對我的學術規劃和科學研究給予的寶貴建議;感謝梅成達書記、郭誌堅副院長、肖濱教授、倪星教授、陳那波副教授、王清副教授以及其他同事對我的真誠幫助。
感謝中國輕工業出版社的編輯張文佳老師。正是有了他傑出的編輯工作,本書才得以在最短的時間裏順利出版。
最後,我要感謝愛妻王若嘉。身為一個北方姑娘,兩年前毅然告別生活了近十年的帝都,心甘情願地陪我來到陌生的羊城。正是有你無微不至的照顧,才使我在學術的道路上積蓄了足夠前行的力量。感謝我的嶽父嶽母,待我如親兒一般,讓我時常感受到那份關愛和牽掛。感謝母親賜予我生命,我成長的每一步都傾注了您的心血。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
群體性事件動力學機製的探討方興未艾,理論界和實踐界對其的認識也在不斷的深化中。限於研究能力,本書可能存在不少紕漏,敬請讀者批評指正。
張書維2013年10月於廣州康樂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