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1.1 選題依據(1 / 3)

現代人類社會麵臨著來自諸多方麵的嚴峻挑戰。集中表現在全球金融危機、自然資源和能源危機的加劇,自然災害、流行病的多發以及各國內部由於經濟發展不平衡導致個體之間、階層之間和社會群體之間矛盾衝突的日益激烈(VanVugt,2000)。就中國而言,改革開放以來的經濟建設成績斐然:人均GDP從1978年的381元數據來源:國家統計局.中國統計年鑒(2012).北京:中國統計出版社,2012.http://www.stats.gov.cn/tjsj/ndsj/2012/indexch.htm.躍至2012年的38354元數據來源:國家統計局2013年2月22日對外發布的《2012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顯示,全年國內生產總值(GDP)為519322億元;與此同時,當年年末全國大陸總人口為135404萬人。http://www.stats.gov.cn/tjgb/ndtjgb/qgndtjgb/t20130221_402874525.htm.據此計算得出,2012年的人均GDP為38354元。,三十餘年翻了100倍;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是,表征一個社會收入不平等的基尼(Gini)係數也從1978年的0.212數據來源:WorldBank.ChinaCountryEconomicMemorandum:PromotingGrowthwithEquity.2003.上升到2012年的0.474數據來源:國家統計局官方網站http://www.stats.gov.cn/was40/gjtjj_detail.jsp?channelid=3790&record=68.,超過了國際上公認的警戒線(0.4)。這意味著我國貧富差距不斷擴大,社會矛盾越加尖銳,社會穩定正在遭受威脅。來自中國科學院心理研究所社會預警研究組關於“中國城鄉居民社會態度”的大樣本(n>5000)調查也顯示,貧富差距連續八年(2004—2013)位居城鄉居民認為當前最嚴重的社會問題前三名該調查於每年年初(2~3月)進行,2006年和2012年因故暫停。調查覆蓋的省份包括四川、甘肅、陝西、湖北、江西、遼寧和廣東。數據使用已得到授權。。

1.1.1社會穩定與群體性事件

中國的改革已進入深水期。在取得經濟高速增長的同時,社會發展卻相對滯後,社會不平等、貧富分化、城鄉差距拉大等社會問題漸趨嚴重(Gustafssonetal.,2008;Whyte,2010),被稱為“政治之癌”的腐敗現象不斷滋生、久攻不克(倪星,2012;p.132~138),這些無疑不在動搖著民眾對經濟和政治合法性的認可。當下頻發的群體性事件,既是政府公共管理失誤和公眾政治信任下降的惡果(王二平,2009);又可看作是社會矛盾的突出表征(張書維&王二平,2011)。處於製度轉型關鍵時期和劇烈社會變遷下的中國,需對此保持高度警惕。數據顯示,從1993年到2003年這十年間,群體性事件數量急劇上升,年平均增長17%;規模不斷擴大,參與群體性事件的人數年均增長12%(汝信,陸學藝&李培林,2004:p.235)。2006年全國發生各類群體性事件6萬餘起,2007年猛增至8萬餘起(汝信,陸學藝&李培林,2008:p.10)。“2009年上訪和群體性事件仍然呈現增多的態勢”(汝信,陸學藝&李培林,2009:p.8)。“時至今日信訪和群體性事件的發生率依舊居高不下”(汝信,陸學藝&李培林,2010:p.168),因為產生群體性事件的宏觀社會和經濟環境短時間內不可能根本改變(張書維,王二平&周潔,2010)。有學者認為,至少到2020年都將是群體性事件的頻發期(王曉東,2006)。

群體性事件對於社會穩定的破壞是顯而易見的。2004年的重慶萬州事件新華社訊:《萬州區發生一起群體性事件目前事態已基本平息》,2004年10月20日,

http://www.cq.xinhuanet.com/news/2004-10/20/content_3071070.htm.,2008年的貴州甕安事件新華社訊:《貴州省甕安縣發生一起打砸燒事件》,2008年6月29日,

http://www.gz.xinhuanet.com/2008htm/xwzx/2008-06/29/content_13673685.htm.、雲南孟連事件新華網:《雲南孟連縣發生一起暴力衝突事件兩人死亡》,2008年7月20日,